分享

我,一个青少年,为什么现在更喜欢看西方名著,而不喜欢看中国文学呢?

 等你在雨中tbv9 2022-04-05

只能说比较另类,罕见。

青少年默认就是中学生吧,初中和高中。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学语文教育,其实都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本国语言文化。至于在中间夹杂一些外国文学,都只是补充和调味。

在这样的引导教育下,普遍而言,我们都会对本国文学更亲切,也更理解。

但你却如此“格格不入”,更喜欢西方名著,我觉得非常神奇。

文学看起来是文学,但是融合了各种文化,你稍微不熟悉,就不知道人家想表达啥意义。

因为这个原因,我至今对西方名著爱不起来。后来在大学期间,读的是广告学专业,我们有门课程叫《外国文学》,因此被迫读了好多本外国文学名著。

很明显,读外国小说的速度跟中文小说比起来差远了,有的地方根本读不懂,没感觉。就拿最富盛名的莎士比亚戏剧来说,那个故事梗概,我是能读明白的。

但人家描述的英国或者欧洲当时的环境,完全云里雾里。突然一个什么伯爵,突然又一个什么官僚,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十分陌生的。

很简单,我没有系统学习过欧洲历史,也不怎么了解欧洲社会,还不知道人家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传统对现实的影响是什么样的,我就不知道文学的背后还有那些含义,我读不出某段文字跟哪个历史有关,读不懂某个场景是否有现实对照,读不懂一语双关,总而言之,我就只能读个故事,仅此而已。

果然,大学读过的那些文学名著,我现在能记起来的很少。更不用说那些历史与哲学名著了。

但我读中国文学就舒服多了。

中国文学描述的场景,我完全可以想象出来,我觉得现实感特别强。哪怕是历史小说,我依然不需要费力就能理解。

因为我们初中三年,学中国历史两年,而所有外国历史才一年。不仅如此,我们还能通过各种电视剧了解历史,其他学科了解历史,耳濡目染了解历史。哪怕是千年前的东西,我们也能代入现实。

比如读《世说新语》,魏晋时代记录士大夫生活的短篇小说集,读起来还是觉得很好玩,仿佛能回到当时的场景里。但你读个《十日谈》试试,你能有这种阅读感觉吗?

就算是读《呼啸山庄》,《茶花女》这些文学性相当强的小说,你读的过程中也会感觉不自在。

毕竟外国文学,再怎么样通俗,但人家描述的是外国的生活,你没在那个环境中生活,没有感受他们的文化传统,你就真的无法感同身受。

而中国文学,无论场景,时代怎么变,它说的是中国的事,写的是中国的人,讲的是中国的人情,反映的是中国的道理,传导的是中国的文化,你说你是中国人,尤其是阅历有限的中学青少年,你觉得哪种文学更好读呢?

如果你是内心真的觉得更喜欢外国文学,那这是你的个人文学爱好,你在中学时代就能读外国文学产生兴趣,太不容易了,我都表示佩服。

但你如果只是想显得比其他同学更厉害一点,那大可不必。无论是基于文化还是基于现实,抑或基于未来,多读中国文学,对你其实更重要一点,因为你以后,大概率是要在中国生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