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水饮

 栖凤轩2013 2022-04-05
治法:温渗化饮。
药证:甘草、茯苓。
解析:“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病为
里寒虚,里虚运化失司则津液输布失常,里寒温煦不及则产生寒水淡饮。而四饮之基础为淡饮,淡饮之基础为胃虚和津液不化,胃虚和津液不化之基础为太阴里寒虚。如《金匮要略·淡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言: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淡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淡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病淡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淡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故而太阴水饮基础方亦是以甘草干姜汤为基础方干,加茯苓、白术温渗化饮而成,即甘姜苓术汤(一名肾着汤)。

茯苓
《本经》:“味甘(性)平”,主“利小便”“胸胁逆气”“心下结痛”“烦满”“咳逆”“忧恚惊邪恐悸”。
《别录》:主“大腹淋沥”“水肿淋结”“膈中痰水”“好唾”“开胸府”。

白术
《本经》:“气味甘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
《别录》:“味甘”,主“暖胃”“消痰水”“除心下急满”。

是以太阴主一身之大里,以里寒为本,衍生出寒一虚一血一水之基础病机,它们在病理上常相并而生、相互影响,在证候上也常相并而存、相互消长,其中又以虚寒同病、水血同病最为普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