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明甫:对未来满怀“希望”

 明甫其实 2022-04-05

对未来满怀“希望”

/范明甫

随谈杂感

2018年的最后一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让久陷失望的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也让我真正的反思了自己的状态与做法,要用“希望”模式代替显性化的怨天尤人,用“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来规避压力,这是教育的正确方式。

沃伦·本尼斯在《领导者》一书中提到,“我们没有变成自己希望变成的样子,我们没有变成自己需要变成的样子,我们没有变成我们将要变成的样子,但是,我们要感谢的是,我们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我深有同感,但是却说不出这样精辟的话。

任何人对自己都有希望,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每个人的愿望不同,有的已经实现,有的还在路上,但是总的来说,我们都没有变成自己希望变成的样子。就像自己定的目标,每年多读些书,坚持写随笔,每天陪孩子成长,坚持运动锻炼,每天认真备课,坚持自己的教育实践,但是并没有变成自己需要变成的样子,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进步的,今天的我已经优于昨天的我,这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进步,至少能够清晰地感悟到孩子“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

反观自己的教学,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在看到孩子们的不良表现,我总会以批评的态度来处理问题,总想用未来的种种困难来提醒孩子们现在要努力奋斗,看到他们离我的要求很远时,经常用数落的方式来警告他们要如何做,现在想起来,有些简单粗暴,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合理利用策略。

文章中的一段话让我感觉汗颜。即使某个孩子的表现很令人担忧,有智慧的教育者也会将那些担忧放在内心深处,而不是以唠唠叨叨的方式随意地表现出来。要知道,成人对于孩子担忧的那些事,如果以粗暴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而且这种困扰成了孩子的压力,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成人所担忧的事一定会发生。

在以前当班主任的时候,感觉我还是能引领整个班级的,现在竟然有一种无力感,当然这与现实情况有关,自己的思想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慢慢变得没有耐心。以前我信奉的是“想要什么就拼命表扬什么”,现在却悄悄的发生了变化而不自知。教育孩子,“胡萝卜”永远比“大棒”更有效。

“我们要面对的未来确实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安定的,但绝不是没有希望的”。“希望”是教育工作者的商品,而教育者的技术和能力是“可以购买希望的货币”;货币不足,或者购买的不是“希望”而是其他商品,意味着教育出了问题。我们不能让经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熏陶之后的学生反而“倒退到几年前的样子”。但是可悲的事情出现了,前几天的一道数学应用题,可以用小学的算术法解出来,也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或者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出来,但很多孩子却放弃了思考,直接认为自己不会做。是什么让学生看不到希望?值得沉思。

教育就是影响、指引,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需要亲力亲为的参与过程和实施行动,“你可以'领’着他走到水边,却无法'管’着他去喝水”,教育最终要依靠自主和自由的力量,而不是机械的规训和粗暴的控制。

教育的过程尽管困难重重,令人困惑,但同时也饶有趣味,用“世界并不是看上去那样”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不足,与学生友好地相处,会催生很多有生命价值的意义。

我们要给学生以希望,同时又要对学生充满希望,让学生在老师们的希望中自信前行!

明甫其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