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明甫:举一反三减负担

 明甫其实 2022-04-05

举一反三减负担

/范明甫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相似的题目,但是如果不掌握根本,每次做题都是新题,只刷量而没有质的飞跃,要想有质的提升,就要把题目研究透,这样以不变应万变,就能跳出题海.但是前提是老师要先跳进题海,把一些共性的东西给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学会学懂,才能真正的减轻学生的负担.

题目:1.如图①,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BC上的一点,BE=1,F为AB上的一点,AF=2,P为AC上一个动点,则PF+PE的最小值为        .

变式:如图②,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2,E、F、P分别是AB、BC、AC上的动点,则PE+PF的最小值为          .

对于这两个题目,第一题学生迅速的想到了将军饮马的模型如图③,而解决最短问题,作对称点就可以了.

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其中一条对称轴,所以可以轻松的找到其中一个点的称点,从而连接对称点与E点,确定P点的位置,再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如图④.

 提问1:既然有最小值,那么,能不能求出最大值?是多少?当取最大值时,P点在何处?

经过讨论发现,要使PE+PF最大,要么P点在A点,要么P点在C点,可以用勾股定理计算求出,发现,当P与点C重合时,PF+PE的值最大是3+2√5.如图⑤所示.这里可以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看两条线段之和从A点到C点的变化情况.

再来看变式,我们发现与第1题的区别在于E、F两点也变成了动点,三个动点,如何确定最小值?

经过讨论,我们可以先假定E、F其中固定,如E点固定,再根据基本模型,作F点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连接PF’,发现当E、P、F三点共线且与正方形的边平行时最短,也就是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即正方形的边长.如图⑥所示.

此时也有学生发现,可以用特殊位置的方法来求最小值,那就是当E、P点在A处,F点在B处,可得最小值.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因为这是填空题,不要求写过程,只要求出最值即可。

这时我简单的进行了总结,特殊位置的方法可以使用,有时会有很好的效果.归纳为:“特值法”往往用在代数计算中,“特置(位置)法”往往用在几何图形中,两种方法都是有效解决填空选择题的有效手段,希望能掌握住.

提问2:此题有没有最大值,如果有,三者的位置如何?尝试解决.

最后经过讨论,发现当P点离E、F都比较远时,PE+PF值最大,最大是2+√2,如图⑦所示.

至此,这个题目算是讨论完毕,学生在此题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将军饮马的基本模型,有了模型思想的渗透,同时,对于题目的变式有了更好的理解,他们再看到这类题目,相信有自己的方法,是一个通用的方法,而不是每次看到的题目都是新题.通性通法,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明甫其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