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人

 直尾昂述 2022-04-05

正常无病

气血调和

健康无病

阴阳平衡之人

即指健康的人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健康和疾病

是相对而言

故诊法上

可用健康人

平静的呼吸

脉搏和脉象等

正常生理指徵

进行对比,作为

判别病症的依据之一

中医思想

是在中华文化

大的思想体系

孕育出来的

是在中国文化

这片土壤里面

生长出来的

它的

健康观、

治疗观等

都来源于

对中华文化的

理解和具体化

这个大的

思想体系、

这个土壤

核心是么

核心即中道,“极高明道中庸”

中医的中是中道之中

中医的中非中西之中

尧帝传位于舜帝的时候

送他四字,“允执厥中”:

持守中道

答应把持这个中道

“允”即答应

“执”即把持

“厥”即这个

“中”即中道

不偏不倚

不高不下

中正平和

几十年后

舜把帝位

禅让给禹

送给了他

十六个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心传”

核心还是

“允执厥中”

持守中道

中医的基本精神,直接来源于

这一“允执厥中”,的文化传统

平人:中医的健康典范

秉承中道文化

中医形成了

“平人不病”

的健康观

《内经》:

医学的目标

就是让人健康

就是能够不病

“平人者不病”

所谓平人,不偏不倚

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

不偏不倚,即是中庸

中医强调

健康包含

两个要素

“形”、“神”

“平人”:形平,神平

身心皆平,谓之平人

形神皆具,尽终天年

“形”保持中正平和

《内经》:

虚斜贼风

避之有时

虚斜也好

贼风也好

都是天地间的

不中不正之气

影响人后

易使人的

“形”偏离

平的轨道

引起疾病

例如“六淫”

风、寒、暑、

湿、燥、火

离中道的状态之后

所产生的各种疾病

淫即太过,太多

“神”即心

怎样保持

中正平和

《内经》: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

内心一种

安和状态

生活淡泊质朴

心境平和宁静

外不受物欲的诱惑

内不存情虑的激扰

物与我两忘的境界

《中庸》

心怎样处于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未发既发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未发的状态

是心本来的“处中”状态

保持状态,当然很好

但已不能,始终不发

跟人跟事要相处

不是生活在真空

自然就会有情绪

会有心理的活动

喜怒哀乐,发出正常

但要注意,有度有节

喜怒哀乐掌握在

有节制的状态

这就叫“和”

“和”,难

以和为龟

“怒”:上奴下心

发怒的时候

内心被奴役

无法再做主

恕:与怒相反的“恕”

我们可以通过

终身实践,恕

而能永久受益

子贡问:

有一言而可以

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说:有,“恕”

子曰:其恕乎

“恕”即“喜怒哀乐之未发”

以这样的,心境状态

坦然面对,万事万物

人的心灵

经过锻炼

可以进入到“喜怒哀乐之未发”

或者“发而皆中节”的中和状态

中医认为:

形平谓之“健”

神平谓之“康”

形神(身心)

皆平的人

即“平人”

就是,不病的人

就是,健康的人

非平人:源于身疾与心病

既然,平人是,健康的人

那么非平人是不健康的人

形疾神病

身疾心病:

“形”或者“神”

偏离平的状态

就是已不健康

“疾”内“矢”:

弓矢伤人之形

“疾”即形体毛病

“病”内“丙”

丙是天干

是火是炳

火出于心

大人虎变

其文炳也

“病”即心的问题

所谓非平人

所谓不健康

即“身有疾”

和“心有病”

形是如何

离开“平”

导致“疾”

“虚斜贼风”:

“风为百病之长”

所有的天气变化

风都是先行之官

北风一来,就将转凉

南风一来,转热转湿

风是伤害形的

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

虚斜贼风

来自自然

现在科技

造就很多

人为邪风

例如:

办公室把空调放在

办公桌的后面猛吹

或者把冷气开过猛

这些都是引发:

颈椎病、腰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的

“贼风”

不要小看

这些小事:

小的问题

如不重视

容易导致

大的麻烦

神又如何

失去“平”

导致“病”

《大学》:

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愤怒太多,

恐惧太多,

好乐太多,

忧虑太多,

就会失平

愤怒、恐惧、

贪婪、患得患失

都是不健康的情绪

都会“不得其正”

疾病来自

两个方面:

一是形失平

二是神失平

心神失平

的严重性

常常都会

大大超过

身形失平

现代科学也好

现代医学也好

它们的认识成果

主要集中在“形”

即物质的这一面

神怎样影响机体

认识得还很不够

对此中医认为:

人的疾病大概

有一半以上是

从心性上来的

只用有形的办法

只解决形的问题

药物对这一半以上

由心性而来的病患

作用当然微乎其微

直心即道场:

中医有一脉疗法

叫做,直指心性

直从心理

指出病是

怎么来的

如果,你承认了,就是这样

并且,从心理上,释放了它

那么,病就能够,很快痊愈

中医的治疗观:

损有余,补不足

中医的治疗理念

健康论、

疾病论

已在先

治疗理念

水到渠成

预料中事

中医认为既然

健康就是中道

疾病就是失平

医疗的作用

就应该在于:

使之恢复平

恢复到,中道的不偏不倚

这就是,中医的基本精神

中医即中道

老子: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有余即太过,就要损它

不足、不及,就要补它

损有余,补不足,达“处中”

中医秉承

“损有余,补不足”

为核心的治疗理念

“实之卸之,虚之补之”

实即有余,卸即损有余

虚即不足,补即补不足

无论什么病

中医的原则

也都是如此

佛以一音宣妙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很多的人,并不理解

不同的人,不同的病

开的都是,这几种药

但为什么,能有疗效

因它能够

达到“平”

这个目的

虽然看来,真的好像

来去就是,这几味药

但是疗效,非常的好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虽然简单,但是长久

而且还能,不会过时

有一些人

想对中医,进行突破

认为科学,与时俱进

中医怎可,老是守旧

这些人不懂:

中医之“术”,当然可以创新

中医之“道”,却是

历久弥新

需要秉承

时代虽不同

但太阳月亮

的运行周期

没有因为

科学进步

而有改变

人喜怒哀乐

也没有因为

时代的变换

而有所不同

天道既没有改变

遵循天道而来的

中医之基本精神

也就,不会改变

围绕着

“损余补足”

的治疗原则

中医有

很多的

具体的

治法

你来唔来:

例如,针灸、按摩等导引之术

是为,让人气血周流而不停滞

以免,令人产生“过”和“不及”

停滞就会产生

“过”和“不及”

至而不至,谓之不及

至而不去,谓之太过

意思是:

来了后

来不去

老停留

因堆积

而太过

太过后

后面的

新来的

来不了

会不及

例如:四时节气

春过到夏,夏过到秋

夏天太长,暑湿堆积

秋爽就会,来不了

你来不来,我要来

还来不来,来不了

对于夏,则太过

对于秋,则不及

所以说:

一旦停滞

一不流通

就会产生

过和不及

中医提倡

健身方法

用以维持

气血通达:

太极、八卦、古琴等等

原理是为

通达除滞

提供条件

这些健身之法

只要持之以恒

对人就会产生

长远保健作用

中医作为祖国

传统文化瑰宝

我们虽然,不可能每个人

都能掌握,具体诊疗技术

理解它的基本精神

对于身心健康和谐

会有不可估量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