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妈妈》作者/诵读: 杨丽华

 沐兰1018 2022-04-05


怀念妈妈

作者/诵读: 杨丽华

  版式设计:沐兰  编辑:半夏  

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

-题记

前段时间,央视播出的开年大剧《人世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感慨,周家人艰辛曲折中用爱点亮的那一点微光,不耀眼,却足够温暖。而每当主题曲《人世间》低诉的歌声响起,又会击中无数人的心灵,特别是听到“祝你踏过千层浪,能留在爱人的身旁,在妈妈老去的时光,听她把儿时慢慢讲…..”,我总会忍不住模糊了双眼,因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我的妈妈,想到我再也不能在妈妈老去的时光听她把儿时慢慢讲……

我的妈妈是1934年阴历五月出生,小名叫“艾”,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艾草。她兄妹八个,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我听到对妈妈最多的称呼就是三姐。在那个重男轻女、经济极度困难、生活极端匮乏的年代,作为一个女孩,妈妈不能上学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所以她便早早的下地干活,用勤劳的双手在广袤的田野里书写自己的人生。大概是二十二岁左右,经人介绍,一字不识、个子只有1米五六的妈妈和小她四岁、还在读中专、高一米八三的爸爸结了婚,而妈妈嫁过去的主要原因是爸爸家里没人干活。因为爸爸在当时的村里是外姓,在那个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年代,能干活是家人的财富和运气,妈妈勤劳能干,再加上当时我姥爷家和我爸爸家同一个村,这样的联姻既能解决我爸爸家的劳动力饥荒,还能使爸爸家免受外姓欺负。婚后的妈妈果然不负所望,用她坚实的臂膀撑起了整个家,让爸爸能安心读书。我们兄妹六个,除了大姐没上学,其他五个孩子都能踏进校门,大哥还成为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件事在我们村里轰动一时,我们全家人也为此兴奋了很久。但大姐没有上学的事成为妈妈心心念念的遗憾,总觉得对不起大姐。

妈妈的勤劳在全村首屈一指。因为爸爸不在家,所有地里的重活全部落在妈妈的肩头,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纺线织布,我童年的很多夜晚是伴随着昏暗的煤油灯下转起的吱吱纺车声和织布机上梭子来回穿梭的影子度过的,很多次午夜梦回时,那盏煤油灯依然在摇曳着昏暗的光亮,妈妈那两个长长的大辫子依然在随着她姿势的变换在前后甩动。多少次,听着那古老的纺车悠然的唱着缓缓的歌谣时,看着那长长的棉条通过妈妈粗糙的双手变成一个个饱满的线穗时,看着那光滑的梭子在拉得笔直笔直的线丝之间自由的穿梭时,我的心中便觉得特别的安宁,我感叹妈妈就像一个伟大的魔术师,给我们平凡、困顿的生活赋予了更多的色彩和希望。把线穗织成布后,妈妈又买来颜料,把这些布染上五颜六色好给我们全家做衣服,因为工艺简单,所以染色的布容易掉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穿上新衣服到处炫耀,因为我的妈妈有一双灵巧的双手,这双手不仅为我们全家操劳,还给我家下一代的孩子们和邻居的孩子们剪裁、缝制衣物,结婚的时候我的陪嫁还有一床用妈妈亲手织的布料做成的被里,直到上班时我还穿着妈妈给我做的棉鞋。操持家务妈妈是一把好手,地里的农活妈妈同样是巾帼不让须眉。现在的农村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妈妈年轻的时候,各种农作物是靠镰刀一下下割掉的,然后用架车拉回家,再用牛拉着石磙一圈圈的碾压,扬场、晾晒,然后再拉回家,这些沉重、琐碎的农活粗糙了妈妈的双手,浑浊了妈妈的双眼,驼弯了妈妈的脊背,压低了妈妈的双肩、也融化了妈妈的青春…..。妈妈自己很勤劳,所以她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做个懒人。我们兄妹几个,上学的间隙,大的被妈妈派到地里干活,我和小哥年龄小,就会被安排去割草、送水、刨红薯、摘花生、捡柴火、拾粪等等。因为当时的我们不像现在的孩子要做很多家庭作业,放学后就是自由时间,所以我们的家庭作业就是劳动。现在想想,劳动这个家庭作业其实应该是最重要的,正得以母亲对我们的不遗余力的劳动教育,才让我们兄妹几个有面对人世间风风雨雨的能力,让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心怀正义、良善与担当。


由于生在旧时代,经历了爷爷被饿死、家人填不饱肚子的艰难,所以妈妈极度节俭甚至到令人生气的地步。比如今天家里有几个人,妈妈用她的手抓米,绝对能做到一人只有一碗,不会有一点多的。吃完饭后她的碗里永远是干干净净,不剩一个饭粒,掉到桌子上甚至是地上妈妈还会捡起来送进嘴里。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不是什么大鱼大肉,而是红薯和玉米糁,她可以天天吃而永远不厌烦。家里有时候有剩饭,我不想吃就要倒掉,这个事情万万不能让妈妈发现,否则她会唠叨个不停:“你们不吃我吃,你们现在咋那么浪费,汗珠子摔八半才换来这些粮食,过去有那么多人都饿死了,不能这样糟蹋呀!”。碍于妈妈的唠叨,日常生活中我也尽量做到不浪费,否则真的辜负了妈妈的谆谆教诲。妈妈的晚饭通常在下午五点半之前结束,问她为什么,她说这样做饭、吃饭的时候就不用开灯了,可以省电。在妈妈家,除了过年守岁几个屋里可以同时亮灯,其他时间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形的。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妈妈很啰嗦、很抠门,会和妈妈顶个嘴,但我心里明白,妈妈所言所行虽然没有包含什么高大上的大道理,但绝对是一个家庭最应该坚守的、最朴素的真理。妈妈坚持的节俭不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需要的精神之一吗!

在我们老家通常有这个说法:有活有性格,也就是说能干的人通常有自己的个性,其实也就算是恃才傲物吧。这句话好像说的就是我的妈妈。妈妈勤劳能干,但她性格倔强,万事不服输,万事不求人,说话从来不会拐弯,所以在与家人的相处中经常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兄妹几个好像更喜欢爸爸。遇到身体不舒服时,不到万不得已,妈妈绝对不会吃药,用她的话说,药不是什么好东西,对人身体不好。后来妈妈患上很严重的心脏病,需要一直用药,可她总是吃几天药就自作主张把药停掉,为这事我没少和她争论,最终她都以自己的行动让我输得彻彻底底。自从爸爸去世后,妈妈坚持自己一个人住,衣食住行由她自己解决,按自己的节奏生活,后来的几年因为身体越来越差,二哥便和妈住在一起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再加上三哥住的也不远,也可以一起照顾她。可是如果不是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她绝对不喊人帮忙,她的胳膊疼得举不起来,穿衣服都很困难,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穿,她相信自己可以。每天早上,不用看钟表,她总能在六点准时起床,把稀饭放在锅上熬着,自己到操场走几圈。我给妈说,不要走那么多,心脏不好,不能累着,可是她说,如果不走,腿就废了,那可怎么办呢!所以不管腿再沉重,她总是坚持每天活动,有时候还趁势把二哥的衣服洗洗。有时候接她到我家住,因为她在老家每天五点半就吃饭,而我有时候六点才下班,怕她饿着,我就给她买点零食让她垫吧一下,可她总是不吃零食坚持等到我们一起吃饭,她强调说,你们忙着上班,我啥活没干,哪有那么饿,你不用给我买。我亲爱的妈妈呀,她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到她老了,她仍然非常要强,不想给孩子带来任何麻烦,不想让别人觉着她是一个无用的人。农忙的时候,妈妈还到我乡下的姨家,去刨花生、拾麦子。虽然在城里住了近三十年,可是妈妈最钟情的还是广袤的田野,这个田野就像一个偌大的剧场,而妈妈永远是剧里的主角,因为她的青春曾在田野里绽放,她的汗水曾在田野里闪光,她的笑容曾在田野里回荡,她在那里收获了成功,收获了赞许,收获了辉煌。而来到城里,没有她擅长的养鸡鸭,种庄稼,也没有熟悉的邻里陪她唠唠熟悉的家常,所以总觉得她的人生渐渐失去光芒。最后她竟爱上了拾破烂,把捡来的破烂一点点的捋顺,捆好,放得整整齐齐,然后卖掉。虽然不希望她做这些事,但我们明白,在这一次一次的捡拾扎捆中她空荡的心灵得以暂时安放,因为在农村时她一直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来到城里她的人生好像没有了方向,所以我们也就默许了,可是后来她身体老出毛病的时候依然还要去捡,我们为此和她争论,她嘴上说不捡了,等我们不在家时她依然还会去。有时我接她到我家来,看着地上掉的瓶子她还会捡回家,如果被我撞见,她就像个犯错误的孩子赶忙把东西藏在身后,我也就只好装作没看见了。

小时候的我对妈妈是又爱又怕,因为农活太多,孩子多,负担重,爸爸又不在家,所以妈妈非常劳累,碰着孩子不听话时妈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她的拳头打,印象中二哥和三哥因为调皮捣蛋没有少挨妈妈的打,我因为老小,又是女孩,胆子又小些,挨打的次数相对少多了。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又是叛逆期又是青春期,不能打不能骂,但我回忆一下,好像妈妈的拳头没有在我们兄妹的心里留下太多的阴影。每天回到家,最先去看妈妈在家不,只要妈妈在家,就感觉有了主心骨,可以把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最难熬的就是妈妈不在家的日子,因为爸爸在城里教书,所以一到放假,妈妈就去给爸爸拆洗被子,收拾屋子,难免会住上几天不能回来。这个时候对我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每天掰着手指算着妈妈哪天回来。有一次妈妈又去城里了,不巧的是我家一头很老的羊要生小羊,这头羊很通灵性,它知道自己生不出来,就站在我家门口的台子上头朝南不停地叫唤,我问哥哥为什么,他说这头羊是在呼唤妈妈为它接生,因为妈妈了解这头羊的身体状况,每次都能顺利地帮助它生出小羊。后来因为没有等来妈妈,这头小羊生下来就已经死了,为这事妈妈懊悔了好长时间,后悔不应该在那个时候出门。那时候,我觉得我的妈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但等我长大参加工作之后,我反而对妈妈没有那么亲近,也许是觉得妈妈没文化而且爱唠叨,不再是我小时候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了吧。直到父亲去世后的几年,我发现妈妈说话经常颠三倒四,走路时抬不起脚,洗脚时弯不下身,衣服经常是穿不上、脱不掉,我才意识到妈妈真的老了,有时孱弱的如一个婴儿,需要我们的照顾,我才真正开始愿意走进妈妈的内心。可是因为工作原因我没能一直陪在妈妈身边,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罪人,不敢面对妈妈期待的眼神,每次我回信阳,她站在家属楼拐角处拄着拐杖送别我时,我都不敢回头……

一直觉得,妈妈的小名“艾“和她本人非常契合。艾草,这在我们老家田边地头随处可见的植物,无需精心栽培,今年割掉后,来年照样茂盛的生长,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艾条,据说可以辟邪;艾叶可以食用,在南方就有一种以艾叶为主要材料的美食-艾米果;艾叶还可以入药,还有时下最流行的艾灸更是为许多人的保健之举。而我的妈妈就像这漫山遍野的艾草一样,平凡而又顽强的活着,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她的所有。最后的这几年,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她的心脏病频繁发作,一犯病就很严重,喘得厉害,医生说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每次患病医院都下病危通知,可是通常在医院住了十来天后,她说话的声音又响亮了,用二哥的话说妈妈又可以和他抬杠了,就这样反复多次,妈妈都挺了过来,我们都觉得妈妈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可以闯过一次次危险,直到前年八月的一天,哥哥突然打电话来说妈妈突发脑梗、情况有点严重,等我赶回家里,发现妈妈已经半身没有知觉,时而清醒,时而迷糊,治疗了几天,妈妈又清醒了,于是我们就商量着怎么照顾妈妈,可是没过两天,妈妈又再次处于昏迷状态,医生说情况非常不好,建议准备后事,我们也意识到这次妈妈可能闯不过这道坎。2020101日,在举国欢庆十一和中秋同日的夜里十一点三十五分,在等来大哥的那个晚上,八十五岁的妈妈带着不舍、带着病痛、带着我们兄妹几个的思念,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从此后,踏进淮滨高中的院里再也看不到妈妈拄着拐杖、驼着背、耸着高低不一的两个肩膀在家属楼拐角处等待我的身影,再也听不到吃饭时妈妈让我吃这吃那的叮嘱,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擀的浓浓的手擀面,再也听不到妈妈踏着蹒跚的脚步缓缓的走向我问”是丽华吗、可是丽华来了”那带着惊喜和期盼的声音,从此后只能在老家门口的田野里高高的坟冢前问声“妈妈,你可好吗”,从此后相见只在梦中。

“世间的苦啊,爱要离散雨要下,世间的甜啊走多远都记得回家。”午夜梦回时,我的心里经常空荡荡的,我就又想起了妈妈。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妈妈离开我们快两周年了,因为疫情,我不能回家给妈妈爸爸上坟,只能把这份忧思赋予这些文字,希望它们能带去我对妈妈的思念和祝福,相信妈妈有爸爸和爷爷奶奶的陪伴不会孤单。而平凡如我们兄妹几人在妈妈爸爸为我们撑起的一方天空下,也会像他们一样继续为我们的孩子点亮屋檐下的烟火,随四季枯荣迎风歌唱,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

杨丽华

写于2022年清明

01

作者简介

杨丽华,一个普通的基层法官,热爱生活,心怀良善。

PART

1

关于投稿


1.投稿作品一定要保证原创首发,投稿前请认真修改定稿,尽量不出现错别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