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刷题、反套路”的命题导向下,什么样的课堂堪称“理想”?

 张福涛lu70kpm9 2022-04-09

校长会  观察


当“双减”遇上“反刷题、反套路”的新高考命题导向,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便成必然。传统的拼时间、耗体力的应试方法,再也行不通了,学校必须要向课堂要质量和效率。

但很多学校和教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在“教”的方向上改进、创新固然重要,而“学”的改革更是关键。在下面这篇文章中,长期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林忠玲老师指出,不少教师都能信口说出“让学为主”“以学定教”之类的话,但是只要一走进课堂,就很容易“喧宾夺主”,重蹈“我问你答”的覆辙。教师迷恋于自我讲述,那必定无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真实的学习也就无从发生。

那么,“理想课堂”应该长什么样?下面跟随“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起来看看。

 

最近,听了一节由名校的老师执教的语文复习课,我强烈地感受到:如果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要想获得相对较高的教学质量,要么就得无底线增加学科课时,要么就得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反复刷题。学生校内学习负担重的根源,基本上来自于低效率的课堂。

“反刷题、反套路”是新高考命题的鲜明导向,这表明赢得新高考,靠传统的拼时间耗体力的方法,会逐渐失灵。唯一正途是从课堂入手,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学会学习。

不同的人对理想课堂的应然状态,有不同的期待。尽管众说纷纭,但站在课堂的用户——学生的角度,理想的课堂应有其基本的成色。

我以为,理想课堂的“四梁八柱”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01
理想课堂的“灵魂”:学生立场

在课堂里出场的只有教师与学生两类人。这两者谁为谁服务,谁是影响课堂效率最重要的变量,稍有一点教育常识的人都清楚。不少老师都能信口说出“让学为主”“以学定教”之类冠冕堂皇的话,但是只要一走进课堂,就很容易喧宾夺主。

我所听的那节复习课,站在教的立场上看,应该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因为课堂设计独特,训练点也选得精准,且环环相扣,教的任务完成度很高。但如果站在学生立场上看,恐怕连及格标准都达不到,因为整节课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走,学生的出场都是在配合着老师。

比如,整节课上让不让学生发言、让谁来发言,都是由老师控制着的,甚至连不少任务的答案也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看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我就在想:谁培养?是教师培养学生,还是学生自我培养?用什么方式来培养?怎么检测学生就算培养了吗?

从老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操作看,显然教学目标的主语是老师,且老师迷恋于用自己的讲述替代学生自主思维。这位老师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理性思维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教师点拨中形成的,离开了有深度的思维实践,无法形成理性思维。

传统课堂与理想课堂的分水岭,在于学生是处于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当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角,理想课堂就有了“灵魂”。

图片
02
理想课堂的“基础”:助学设计

好的助学设计就是理想课堂的“施工图”,有了一张理想的图纸,课堂就能实现结构性保底。通常这张“施工图”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那位老师课堂上用于能力训练的练习材料,是其所在的学科组集体研制的成果。说实话,那样的一份关于能力的复习设计,质量还是相当高的,也显示出了这所学校学科组雄厚的实力。

训练材料设计共有四个模块。“积累与运用”,重在考查学生的规范书写、语法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学概括”“找启示”“练口才”,学会提取信息,练习口语交际能力;“诗歌赏析”,重在考量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论证能力和运用废话文学的能力。

可以说,这份课堂练习材料对于“学什么”的设计,无论是练习的形式,训练点的聚焦,还是难易程度的把握,都完美对接了新语文学习的学科要素,与新高考的导向有高度的契合度。

完成了训练点的设计,只是理想的课堂设计的一大半,这相当对教师和学生该“往何处去”有了明确的指引 。但如果还没有“如何去”的流程设计,就缺少了助学品质。

“如何去”在课堂学习的语境里,指的是“怎么学”的设计。“怎么学”涉及学习方式(独学、 对学还是群学)、学习时长、效果反馈等,是站在学生立场上关于学的设计,而不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关于教的设计。

一份理想的助学设计通常由“一案”“三单”构成。“一案”,即助学案,由单元导学、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助学流程等要素构成;“三单”,即课前预学单、课中学习单、课后续学单。

03
理想课堂的“支架”:核心任务

如同一座房子需要依靠关键性的立柱来承重一样,课堂的基本格局取决于核心任务。“任务驱动”是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学习任务固然有生成性的特点,但预设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高水平的任务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一节初三语文能力训练课应以什么作为核心任务?这节课聚焦于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定观点找论据论证的能力训练。

难能可贵的是,设计者把所有的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赋予任务以意义。比如对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学习材料搜集了“”“我太难了”“奥利给”“硬核”等网络词汇,让学生概括其流行的原因;比如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学习材料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学校举行“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准备邀请李校长做讲座,但活动安排有些变化 ,班长让小强同学去找李校长沟通一下行不行。让学生根据相关要素写出小强与校长的对话用语。

何为核心任务?

其一,体现学科本质,聚焦单元要素。比如语文复习课,学科的本质无非就是学科素养提出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单元要素就是本复习单元“能力训练”这个点。

其二,少而精,非碎片化。这节课如果是新授课,任务肯定过多。但作为复习课,且学生基础相对较好的学校,显然是恰当的。任务碎片化的课堂,就是“连环问”,从头到尾问个不休。

其三,阶梯式,螺旋上升。像这节课,第一个任务为文本情境中的字词音义积累训练,是基础性任务;最后一个任务为运用废话文学的能力训练,是挑战性的任务。从基础到挑战,经历由易到难的过程,这样的任务因为阶梯性,会激起学生攀登的欲望。

图片
04
理想课堂的“经纬”:合作对话

《学习的本质》一书,对何为学习做了这样的概括:学习就是实践操作,就是自我发问,就是和现实对质,就是与他人对质,就是自我表达,就是论辩,就是建立网络……佐藤学先生把学习视为“对话的实践”。

当然,课堂上的对话可以分为内对话和外对话两个层次。内对话主要表现为自我与文本对话,围绕话题自我反思。课堂上的内对话,只要对话任务精准,时间适度,对话水平不会有太多的差异。而外对话却会因为课堂教学理念的不同,而呈现出高下不同的对话样态。

在我所听的这节课上,全班51名学生,仅有12名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与老师对话的机会,其中有3名学生跟老师对话了两次。所有学生都不是自己主动要发言,而是被老师点名后不得不站起来表达的。由此可见,这样的课堂对话是单向的、线型的。有74%的学生一整节课都不开口说话的课堂,效率能高到哪里去。

如“小明的回答与老师的评改,谁应用了’废话文学'?请你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这个任务的完成,课堂上只是老师和一个学生在讨论了一下。老师见学生的回答不甚满意,自己把标准答案直接说了一遍。

如果这个环节改成所有学生进入四人小组,逐一分享自己的观点,然后老师抽取一两个小组形成的结论,这样所有学生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就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传统的课堂之所以对话品质不高,主要源于课堂上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单纯靠教师“我来问你来答”的方式,能够获得发言机会的学生很难超过半数。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发言面,把大任务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用快节奏提问的方式,制造全班皆发言的“虚假繁荣”。

理想的课堂对话模式,应该是形成组内人人轮流说、组与组之间交流说、代表小组典型观点的公共分享说。学生交流对话时,老师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足矣,必要时给予鼓励、肯定、引领性的应答,而不是赤裸裸地抛出自己的答案。

05
理想课堂的“视窗”:迁移拓展

在我听这节课的过程中,当那位老师好几次说到“我把正确答案说一下”时,我真想问:“这个题目下一次还会考吗?”教材、训练材料只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由此及彼能力的例子。理想课堂带给学生的应该是能够实现迁移的策略,是属于“元认知”层面的东西。

死知识与可迁移能力的区别在哪儿?举一个例子:A老师在布置学生预习《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对字词音义学习要求是这样的:识记下列生字(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而B老师提出的预习要求是这样的:通过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10个左右),通过工具学会拼读,并圈出你认为最需要学习的词语(3-5个),在课堂上交流。显然,A老师提供的是结论性的死知识,而B老师提供的是可迁移的能力。

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过程和方法一定比结果更重要。尤其是像理性思维能力训练这样的学习主题,如果满足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不让学生说一说形成答案的过程,何以形成能力?

有人说,新中考新高考命题有一个基本规律:“教过的不考,考了的没教过。”这话的意思是,死的知识、固化的结论都不会拿出来考,拿出来考的是换了情景、变式后的题目,需要学生用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当下说得比较多的能力素养导向。

图片
06
理想课堂的“质地”:愉悦体验

现在很多的课堂,学生度日如年,巴不得早点下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觉得所学的东西无意义无意思,总想逃离学习,又时刻害怕被老师“拎”起来出洋相。

我听过上海建平中学程春雨老师的一节学习共同体语文课,下课了,学生仍然三三两两在一起继续课堂上讨论的话题。理想的课堂总能带给学生愉悦的体验。

课堂愉悦体验来自于良好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有学者研究发现,教学质量的70%取决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然,课堂上的关系既有师生关系,也有生生关系。无论何种关系,民主、安全、平等,是课堂上良好关系的粘合剂。当学生觉得在课堂上被尊重、不害怕、有机会了,课堂上的幸福指数自然就抬升了。

课堂愉悦体验来自于学生走出迷思后的豁然。学习是一个从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一定会有迷思之处。学生陷入迷思走不出来时,就会不断地挣扎。如果老师、同伴能在其以一己之力无法破局而出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应答,帮助他而不是代替他,他就会获得豁然开朗的体验。人都有征服的欲望。好课堂就是要带着学生不断地去体验征服、享受征服。

课堂愉悦体验来自于点滴收获都被看见。表现欲是人的又一个社会属性。人有了小成就、新想法,总想找到愿意倾听、分享的对象。然而在秧田式座位空间里,在没有小组合作的课堂里,老师无法靠近每个孩子,同学之间也不会彼此交流,不少学生学习中的点滴收获,很容易被忽略。

让学生的成长随时随地被看见,就应该实现学习单位“颗粒化”——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的一丁点儿进步都可能被同伴的眼光发现,被同伴用言语或动作、神态点赞。课堂评价,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同伴。来自于同伴欣赏性的评价,虽然没有老师的肯定那样广而告之,但更即时、更容易实现。




图片

来源丨静夜思享
作者丨林忠玲,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

图片
责编 | 小东邪  排版 | 小东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