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刘熙载对草书的学习创作提出要求,书家要达到消除思虑的澄明状态,与自然融合,物我两忘,才能写出上乘的草书。如果迫于时间,书法家处于思绪的紧张状态,只能是“赴急就”而已,是草写而不是草书创作了。 按照两个方面的标准把五种书体分成了两类: 一、按笔画的详、简化分。篆、分、正三种字体,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官方正体,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其笔画的多寡有明确的规定性,不能随意增减,甚至笔顺的先后也不能随意改变。 而行、草两种字体,本身脱胎于上述三种字体,是对它们进行的简省改造,所以,篆、分、正和行、草分属于详、简不同的两种字体。 二、按照字势的动、静划分。行、草相对于篆、分、正三种书体,不仅笔画简略,而且书写速度较快,束缚少,简便快捷,随意性、主观性较大。行、草书的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甚至行与行之间都可以映带,气势连贯;它们的争让向背、起伏照应也更加生动自由。 但是,动、静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动态的书体包含着静态的因素,静态的书体也有动态的成分,正如刘熙载前文所说:“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正书静中见动,草书动中有静,各有自身的主导因素,形成其自身主导的艺术特征。然而,它们中的动、静因素又是动态的,并非绝对,双方对立统一。刘熙载使用动、静艺术的标准划分书体,在书史上还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意义。 崔瑗的话指出了草书意法的关系。在前面的书论中,刘熙载曾指出草书意多于法,法度虽然没有意趣重要,但却不可或缺,应该意法相成,而不是意法相害。这里崔瑗所说“放逸生奇”就是指草书奔放自由,无拘无束,奇趣盎然。“一画不可移”是指草书所具备的法度,不能随意改动。刘熙载强调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在遵循法的基础上追求放逸生动的奇趣,做到意法相成。正是因为从意、法两个角度来论述草书,所以刘熙载认为崔瑗的书论正是学草者的门径,比起其留存后世的书迹来更为重要。 ![]() 草书及其学习 文字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人们借助约定俗成的文字符号进行意义的交流。从语言的功用来说,文字符号只有被大家都认识了,才能成为人们彼此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工具。汉字发展到今天,篆、隶、楷、行、草分别对应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再抽象概括一下,汉字可以概括为三种体系:以小篆为代表的古体字,以隶、楷为代表的正体字,以今草为代表的草体字。 ![]() 一、草书的符号化 从汉字发展的历史来看,草书是文字的一种简化。东汉崔瑗在谈论草书技法的文章《草书势》中曾说:“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方不中矩,圆不副规。”这就说明,草书是由于政事繁忙,为适应书写简易快速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字的变化发展,起初都是为了实用,后来才出于审美的需要,逐渐使之完善成熟。汉代草书在实用中不断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概括草化的方法,无非有两种,减笔和连笔并符号化。减笔,或者删减字形结构的一部分,或者减笔去部分笔画,或者合并部分笔画为一个符合,如”時”作”时”,”長”作”长”。 减笔的另一种形式是以一种草书符号来兼并不同的偏旁结构,如”纟”、”歹”、”另”、”子”等作为左偏旁时,均可草写为犹如”子”字的连笔字。草化减笔的另一种倾向是用多种减笔方法来书写同一偏旁结构,如”口”就有三四种减笔写法,丰富了点画线条的组合能力。 与减笔方法是紧密相合的就是连笔,或者称为符号化后的连续书写。减笔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连笔顺序的展开。连笔的顺序是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外而内进行。连笔线条不但拓展了点画的空间展示能力,而且生成了新的笔画形态,丰富了笔画的表现力。草化的减笔和连笔,强化和丰富了汉字点画符号的线条化表现能力,这是草书审美意义的关键所在。 ![]() 二、草书的规范化 不依规矩难成方圆,草体的写法需要能让大家辨认出来,所以需要有统一的规范。这就体现了草书符号标准化的意义。草书也有严格的规范和法度,即”草法”。 草书是在快速书写文化的需求下所产生的一套汉字书写符号,有约定俗成的过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说,每一个草字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基本形态。此基本形态,是汉字经简约后的意象化造型,它作为与汉字原型对应的符号,具有特殊的规约性,不能随便变乱或更改,否则便不成文字。 草书形态接近的很多,如草法把握不严,很容易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现象。正因为此,草书创作非常困难,没有长期的学习训练,很难掌握草法规律,当然也谈不上创作,更谈不上个性的发挥。所以,《草法百韵歌》开头就道:“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需完”。因此,书写草书也需要规范,不能随便涂鸦,需要经过长期严格草法训练后,做到有法可循,由精熟到自由,进而达到潜意识创作,这就是古人所谓“从心所欲而不违矩” ![]() 。 三、草书的个性化 任何艺术形式都渗透着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的美。草书也不例外。草书本身就是“尚美”的,具有飞舞的线条,灵动的体势,一气呵成的痛快。草书有一种连绵飞舞的快感,就像骑马迎风疾驰,似危还稳,书法的乐趣就在其中,自由简略又赏心悦目。 张怀瓘《书断》对草书的点画线条的审视着重于连笔的动感上:”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唯王子敬(指王献之)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 同时,草书又是最能达其性情、表达个性的书体。辞赋大家扬雄提出“书,心画也。”强调的就是书法创作透露着创作者的学养个性、气质思想。书法就是要不断地发现文字造型的美,并把文字的内涵和造型在意境上进行结合,将自己的个性揉进其中,形成具有打动人心的美且风格各异的文字艺术。 ![]() 总之,草书的根是汉字本身,它所依存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篆、隶、楷、行、草从来就是通贯一体的,所以学习草书也要融会诸法。古人素有兼擅真、草的传统,孙过庭曾说:“草不兼真,贻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这是千古不易的美学规律。我们通常所说书法的神韵、气息,从视觉形式来分析,其实就是对点画形态、用笔使转之间,意绪是否通贯流畅的处理;从内涵来看,就是书写者本人综合涵养的外在表现。因此,要提高草书水平,不但需要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学习以二王为代表的古人书法,努力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调,解读其作品的艺术奥妙,而且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 黄洲胜老师书法欣赏: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