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疮疡】疮疡的中医病因病机

 日月76nligx4bu 2022-04-10


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范畴,以“虚、瘀”为本,病机演变是“因虚感邪(风、湿、热、毒),邪气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虚、邪、瘀、腐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形成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病机特点的创面。

疮疡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将疮疡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三种: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和情志失调;针刺不当和金刃所伤。主要为经络阻塞,气滞血瘀。《外科秘录》云:“脏腑之气血不行,则脏腑之经络即闭塞不通,而外之皮肉即生疮疡。”明确气血瘀滞的病理变化导致痈疽等症的发生。

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中提出:“火既生,七情六欲皆随应而入之,既入之后,百病发焉……发于外者,成痈疽、发背、疔疮。”后人总结为“痈疽原是火毒生,气血凝滞经络塞。”清代陈士铎在其外科专著《洞天奥旨》中指出“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正不能拒”,提示气血的盛衰与疮疡发生、发展、转归关系密切。此外,陈实功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是为疾者,房劳过度,气竭精伤……以致真水真阴从此而耗散。既散之后,其脏必虚,所以诸火诸邪乘虚而入。既入之后,浑结为疮”,即因虚致疮。

后世医家秉承古旨,并有所发扬,总结出“因虚感邪,邪气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的病因病机。唐汉钧教授认为疮疡的病因是腐、瘀、虚,其中虚、瘀为本,腐为标,病机是久病正虚,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复染邪毒,湿热下注,治疗时主张“祛瘀生肌”和“补虚生新”,并将治法概括为“祛腐、化瘀、补虚、生肌”。吕培文提出卫-营-肾精学说,以正气盛衰为纲领,认为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生、发展、转归是正邪两方斗争的结果。

古代众多医家均认为疮疡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脏腑不和,元气不足,气血壅滞,毒邪致伤。外科疾病早在《内经》中即以“痈疽”称之,以脏腑隶之。结合现代研究,可以发现,疮疡的发生发展,与气血、经络、脏腑密切相关。

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疮疡辨证,首辨阴阳。正如《洞天奥旨·疮疡阴阳论》谓:“疮疡最要分辨阴阳,阴阳不明,动手即错。” 慢性皮肤溃疡常表现为创面晦暗或苍白,渗液清稀或如粉浆,创形平塌,创周寒凉,创面久不愈合等炎症迁延过程,导致创面愈合障碍,同时伴神疲气少等全身症状。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中对此证的表现及形成机制描述道:“凡诸疮疽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气血之虚也。”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赵炳南、王玉章等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此类慢性难愈性创面归纳为阴证疮疡,病机为阳衰阴亏,即阳气虚衰,精血不足,邪气壅盛。

阴证溃疡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疮疡成脓长肉耗伤气血,气血亏虚,如若患者素体亏虚,则气血生肌长肉功能低下,而致溃疡创面呈现不易生长、脓少清稀之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肌肉,脾胃亏虚亦会导致溃后创面生长速度减慢,出现久不愈合之阴证溃疡。精血同源,气血耗伤肾精,肾精亏虚则肾气愈亏,机体动力不足,生肌乏力,溃疡久不收口。因此气血不足、脾胃亏虚、肾精虚衰构成了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形成的病机。

一、气血瘀滞

《外科秘录》云:“脏腑之气血不行,则脏腑之经络即闭塞不通,而外之皮肉即生疮疡。”可见经络阻塞,气滞血瘀,是疮疡发病的病理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营气不通,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肿。”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此证的治疗亦有说法:“但诸疮原因,气血凝滞而成,切不可纯用凉药,冰凝肌肉,多致难腐难敛,必当温暖散滞、行瘀拔毒、活血药用之,方为妥当也。”

气血运行失常,形成局部的气血凝滞,阻于肌肉或留于筋骨则发生疮疡。《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肌肉或留于筋骨而发生疮疡,乃生痈肿。”可见局部气血凝滞,实为疮疡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洞天奥旨》:“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正不能拒。”说明气血旺,外邪不易侵犯,即使病了,气血充足,疮疡则易于起发、溃破,也易于生肌长肉,迅速愈合。反之,气虚者难于起发、溃破,血少者难于生肌收口。因此,气血的盛衰不仅关系着疮疡的发生、发展,而且影响着治疗和预后。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源于内脏,外通于体表的皮、肉、脉、筋骨等处,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个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疮疡的发生、传变等,都与经络有密切的关系。如《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中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塞气血凝。”可见经络的阻塞也是发生疮疡病变的主要病机之一。体表疮疡的邪毒,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而发生病变,或脏腑内在的病变,由里传外而发生疮疡,也主要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古人云“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说明身体经络的某一局部有了弱点,便能发生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聚,而为发生疮疡的关键。

二、热盛肉腐

外邪入侵,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瘀而化热,热盛肉腐,肉腐为脓,并产生红肿热痛化脓和功能障碍等局部症状,这是一般阳性疮疡所共有的局部病证规律。常见于热毒壅盛者,阳证为表、热、实,“属六腑毒胜于外,其发暴而所患浮浅”,故易肿、易脓、易腐、易敛,病程短,预后好。

阳证疮疡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伴有轻重不同的畏寒、发热等全身反应,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便秘溲赤等症状。若病邪不能及时控制,进一步蕴久化热盛肉腐成脓,从而导致脓肿形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在病程中均可化热生火,火既生,七情六欲皆随应而入之,既入之后,百病发焉。发于外者,成痈疽、发背、疔疮。另有医家认为,疮疡多因虚所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为疾者,房劳过度,气竭精伤以致真水真阴从此而耗散。既散之后,其脏必虚,所以诸火诸邪乘虚而入。既入之后,浑结为疮”。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

三、气血不足

《外科证治全书》谓:“人之一身,气血而已,非气不生,非血不行,气血者,阴阳之属也。”气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疮疡的形成和发展都伴随着气血的变化,即“气以成形,血以华色”,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清代唐容川云:“凡气盛者疮易托化,气虚者疮难托化。”气虚则无以成形,不易成脓,不易长肉。明清时期的众多医家都强调气血在溃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汪机曾云:“血少肌肉难长,疮久不合,必成死证。”溃疡与气血亏虚互为因果,肿疡进一步发展,热盛肉腐,则酝酿化脓。内脓既成,必耗伤气血,所谓“溃后气血无不有伤者”,而气血亏虚者容易形成溃疡难敛难愈。同时,汪氏认为溃疡的愈合速度与气血盛衰直接相关。薛己《外科发挥》曰:“脓清,或不敛者,气血俱虚。”“凡疮脓溃而清,或疮口不合……皆气血俱虚也。”说明了气血亏虚是疮疡久溃不易收敛的原因之一。薛氏指出气血充实之人,“患疮皆肿高色赤,易腐溃而脓且稠,又易于收敛”,气血不充之人,“多不起发,不腐溃,及难于收敛”,阐明了气血亏虚之人罹患溃疡之后难以收敛。针对气血不足这一病机,历代医家均从气血论治久不愈合之阴证溃疡。陈实功认为,疮疡溃后,“气血根本无有不亏伤者”,其对溃疡的治疗多含温补气血、补中益气之法。王维德认为痈疽总属“气血凝滞而发毒”,久虚成瘀,气血亏虚日久,气不行血而成瘀,气血凝滞创面,形成溃疡阴证,即溃后有一分气滞之象,故现代医家应用补气理气活血法治疗外科疾患。

四、脾胃亏虚

溃疡的发生与脏腑失调关系密切,陈实功秉承《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明确提出了“盖疮全赖脾土”的疮疡病机,同时指出“发于脏者,其色白,其形平塌,脓水清稀,或致臭败,神色痿惫,阴也”,明确了溃疡阴证的发生与五脏直接相关。薛己亦云:“疮疡之溃,由胃气腐化;疮疡之敛,由胃气荣养。”认为疮疡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胃气的变化,疮疡的破溃与收敛均与胃气有关。一方面,由于脾主肌肉,疮疡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关系密切,溃疡难以生肌收敛与脾胃亏虚有关;另一方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亏虚则气血无以生化,进而导致溃疡难敛难愈。由于脾胃与气血之间的关系,故疮疡溃后存在“五脏亏损,气血大虚”这一病理改变。历代医家对于溃疡阴证的治疗也结合调理脾胃与气血进行,如陈实功认为“盖托里则气血壮而脾胃盛,使脓秽自排,毒气自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饮食自尽,疮口自敛”,重视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在溃疡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对于溃疡的治疗,突出了脾胃的重要性,创立了补托温中、补中益气、醒脾助胃、香燥助脾等治法,用药如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加减八味丸等。王维德认为“盖脾胃有关生死,故首贵止痛,次宜健脾。痛止则恶气自化,脾健则肌肉自生”,也强调脾胃在痈疽发病中的重要性。在疮疡溃后的治疗中,强调人参托毒的重要作用。对于溃烂不敛,用洞天救苦丹、醒消丸交替治疗,毒水流尽后用醒消丸、大枣丸治疗。汪机认为,“脓清或不敛者”,属气血俱虚之证,“宜大补”,提出溃疡的治疗不应仅应用血竭、乳香、没药等,而是“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

五、肾精虚衰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藏精,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正常与否,如果肾的精气虚衰,必然会给人体带来相应的病理变化。同时中医理论认为,精血互生,而血的盛衰与疮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肾精对于疮面愈合的重要性。慢性皮肤溃疡(阴证),一部分由阴疽发展而来,阴疽初起之时,便有肾阴亏虚之证型。高秉钧认为,阴疽初起之时,无明显寒热倾向,面白形寒,根盘平塌散漫,脓水清稀或干枯,不易腐溃,为肾精虚衰所致,强调“肾水亏损,阴精消涸”形成的阴证疮疡相对凶险,变化多端。另一部分由阳疮转化而来,各类阳证疮疡,在反复感染治疗过程中,随着脓熟破溃等,亦会出现阴血暗耗,进而导致肾精虚衰的病理表现。在外科处理各类难愈合疮面时,反复感染、清创及不恰当的用药,均可出现疮面阴血暗耗的病理表现,另外,疮面在愈合过程中,局部气血与感染等外邪抗争,逐渐消耗,同时慢性难愈合疮面存在局部缺血、缺氧等失代偿的表现,故诸多原因导致疮色晦暗枯竭,疮形萎缩等阴血暗耗、肾精虚衰之表现。此外,后世医家非常重视肾在五脏之中的作用,脾肾为人体先后天之本。如许叔微认为脾胃的消化必须有肾气的鼓动;严用和认为脾土需要肾气的熏蒸;刘完素指出,水土相合才能化生万物;李杲以为脾肾俱主生化而为人身之根本,根据这一病机,医家多从先后天的关系论治溃疡之症,如薛己云:“多骨疽者,由疮疡久溃,气血不能营于患处,邪气陷袭,久则烂筋腐骨而脱出,属足三阴亏损之症也,用补中益气汤,以固根本。若阴火发热者,佐以六味丸,壮水之主,以镇阳光。阳气虚寒者,佐以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作者:李萍;编辑整理/刘继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