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开、阖、枢学说的源头和应用

 新用户87319809 2022-04-11

在《伤寒论》中, 并未明确提出开、阖、枢的说法, 唯言“传变”则有之。历来名家注《伤寒论》者, 以“开、阖、枢”之说作解释者很多。《伤寒论》“开、阖、枢”理论盛于明清之季, 柯琴、张志聪、陈修园等都极力倡论此说, 尤以卢之颐倡之最激, 渐至于成为研究张仲景学说的一大流派。

1 《伤寒论》开、阖、枢说的渊薮及争议开、阖、枢说最早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伤寒论》虽无开、阖、枢的记载,但由于仲景善于“勤求古训”, 已把《内经》的学术思想融会在《伤寒杂病论》中。故后世医家, 为了说明六经病的机能, 阐发了仲景的这一学术思想。以开、阖、枢为理论, 对《伤寒论》进行了注疏。有关《内经》的开、阖、枢理论, 后世解释颇多, 阴阳盛衰转化说、六经经气逆变说、六经经气盛衰动转说等, 其开、阖、枢的意义, 不仅是说明由阳到阴, 由阴到阳, 由初到盛、由盛到衰, 由衰到转的阴阳运转递变过程,而同时应该看到它是一个完整而辨证的整体, 有开则有阖, 有阖则有开, 开阖之间又离不开枢转。

所以开、阖、枢乃是说明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 彼此各有所主而又不可分离,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以开、阖、枢原理说明三阴、三阳经络的生理、病理现象, 开、阖、枢作用的失调, 就必然导致六经疾病的发生。太阳为表, 太阴为里中之表, 俱属于开。两阳合明为阳明, 两阴交尽为厥阴, 俱属于阖; 开阖关键在于枢, 枢又有阳枢、阴枢之分, 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 为阳中之半表半里, 转太阳则开, 转阳明则阖, 故为阳中之枢; 少阴位于太阴、厥阴之间, 为阴中之半表半里, 转太阴则开, 转厥阴则阖, 故为阴中之枢。

2 《伤寒论》开、阖、枢说的意义

仲景《伤寒论》以六经为纲, 为治病应变之法,主要是以开、阖、枢体现三阴三阳及阳经与阴经之间的病理机转。以开、阖、枢比喻六经的生理功能,对于掌握六经的病机及治法有一定的意义, 据此探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 有助于加深理解和便于掌握六经病的特点和治则。以开、阖、枢的原理来理解《伤寒论》六经, 有助于我们对伤寒六经病的性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有助于判定六经病变的动向, 因而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指导作用。

3 《伤寒论》开、阖、枢学说的运用

运用开、阖、枢理论, 对《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进行研究和阐释, 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结晶。笔者通过对开、阖、枢理论和《伤寒论》的对照研究,认为开、阖、枢理论与气化理论、气机升降理论一样, 在《伤寒论》的学习和运用中, 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以下仅就研究心得作一简述。

《伤寒论》六经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的, 其中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阴三阳的六经名称与《内经》经络理论完全相同, 六经病的症状, 亦多经络及其所络属脏腑受病的表现, 而《内经》中的开、阖、枢原理主要用于阐明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虽然《伤寒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开、阖、枢的说法, 但就其论述病变的机理和传变来看, 始终贯穿这种精神。开、阖、枢学说不仅可以解释六经病的传变, 而且对六经病的病机、症状及治疗等方面, 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文章图片1

3. 1 解释六经病机和症状 伤寒六经的性质和特点, 可以以开、阖、枢为理论基础, 来进行阐释。六经病变的发生, 乃是其所属经络脏腑开、阖、枢作用失调的结果, 兹分述之。太阳为三阳之开, 主一身之表, 为病邪出入门户, 外邪袭人, 始自太阳。太阳统营卫, 一方面主司汗孔的开合, 另一方面抗御外邪, 防止入侵, 其太阳经通行营卫, 其腑膀胱又主司气化。因此太阳的作用为上行外达, 故称太阳为开。当正气不足, 外邪侵袭人体, 太阳首当其冲而发病, 导致“开”的机能紊乱; 或者当开而反闭, 见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 或当“阖”而反开, 致汗出恶风, 脉浮缓; 或气化不行而口渴, 小便不利。总之太阳之气不能上行外达卫外而为固, 腠理开合紊乱不节, 以致于产生了太阳病。阳明位于三阳之里, 主腐化传导, 阳气蓄内而生精排浊, 其特点“内行下达”。

故称阳明为三阳之阖。邪侵阳明, 则其内行下达的机能遭到破坏, 不能够腐化传导, 生精排浊, 则其阖的功能紊乱, 故出现不能食、大便燥结或呕逆、小便数、热结旁流, 若其阖的作用进一步破坏, 阳气不能内蓄, 反而外蒸上逆则见潮热、谵语、大汗等症。少阳位于半表半里, 具有宣通、升发、疏调的作用, 故称之为“枢”。少阳病多为枢机不利, 升发条达不及而为病。例如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 风热壅盛,故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的症状, 少阳病, 既可外兼太阳, 也可内兼阳明, 因而在三阳中有着重要的枢转作用。太阴居阴分之表, 主宣发、输布, 凡气血化生,血脉周流, 津液四布, 都是太阴经的作用。因此称太阴经为三阴之“开”。太阴病, 是因其宣散、输布、运化的作用, 也即“开”的机能紊乱所导致的结果。如水津不能布输则见腹满时痛、呕吐下利不渴, 是太阴脾运失职, 当“开”不开; 而肺气壅郁不开, 则喘满、咳嗽, 是手太阴肺气不开所致。少阴居于阴分之中, 为一阴初生, 所连脏腑心火肾水, 所藏物质心血肾精, 皆宣布通达全身而为用, 与全身各经脉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三阴经中, 少阴枢机不利, 则心肾中水火不交, 各自为政,故可见心烦不眠的热化证, 又可出现脉微下利的寒化证, 尚可见到单纯枢机不利的四逆散证。厥阴居阴分之里, 为两阴之交尽, 手厥阴心包代行君令, 使阴血敛而火不作; 足厥阴肝主藏血, 使血脉潜藏而精不泄, 故称厥阴为三阴之阖。若厥阴阖的机能失常, 则出现寒热不能交阖, 而见错杂胜负之象, 阴血不能潜藏则见呕吐或下利脓血等症。

3. 2 阐发六经病变的传变关系 《伤寒论》六经病变的转化是复杂的, 但也有它一定的规律。在三阳经开、阖、枢之间, 太阳“开”的作用可以转属阳明“阖”, 也可转属少阳“枢”。少阳作为“阳枢”的作用,在于少阳邪气多来自太阳“开”, 又最易入里转属阳明“阖”, 而阳明“阖”一般不传向太阳“开”或少阳“枢”, 即所谓“无所复传”。其出路或见自解, 或阳热亢极以致危殆。在三阴开、阖、枢之间, 太阴为里虚寒证, 病情进一步发展, 很容易转为全身性虚寒证的少阴病。少阴作为阴枢的作用在于病邪来自太阴“开”, 又可转向太阴“开”或厥阴“阖”, 其出路或阳复而解, 或转出阳经而愈。阴阳之间, 关系也甚密切, 一般是阳经的“开、阖、枢”, 皆可转至三阴, 表示病情的进展。阴经的“开、阖、枢”, 又皆可以转出三阳, 表示病情的好转。其相互转属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太阳“开”与少阴“枢”, 阳明“阖”与太阴“开”, 少阳“枢”与厥阴“阖”。其转化归规律是“实则三阳, 虚则三阴”。三阳的“开、阖、枢”, 与三阴的“开、阖、枢”相应一对之间, 各有特点, 又互有相同之处。例如少阳“枢”以及少阴“枢”, 皆为半表半里, 颇有相似之处,少阳为阳枢, 侧重于表, 少阴为阴枢, 侧重于里; 少阳为病, 多寒热往来, 少阴为病, 多寒化热化; 少阳心烦喜呕, 少阴心烦欲寐, 呕主出为阳主于外, 寐主入为阴主于内, 都为枢机不利之象。少阳病的阳微结, 与少阴病的纯阴结有疑似之处; 少阳病的柴胡证与少阴病的四逆散证, 病机又多类同。因此, 阴阳二“枢”, 其病变机理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三阳之“开”与三阴之“开”间, 存在着内在联系, 太阳之“开”的功能失调, 可影响及太阴之“开”,使其宣散失常而见咳喘, 而太阴之“开”失常, 热在太阴肺, 开之太过, 则影响太阳主卫的功能, 而见汗出; 又太阳“开”之不及, 汗当出反而不出, 郁于内则碍及太阴之输布而生湿发黄, 太阴不能输布, 则太阳也失却营卫化源而不能主司皮毛开合; 若太阳能开, 汗泄而小便利则太阴宣散、输布如常, 咳喘、发黄自然痊愈。若太阴能够宣散布输, 则太阳之气充足, 也能正常主司毛孔, 故其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三阳之“阖”与三阴之“阖”关系也非常密切, 阳阴主土属胃, 胃气盛, 则邪不传三阴, 胃气虚则邪易传三阴; 故三阴是否受邪, 一般不在太阳、少阳, 而在阳明, 故有阳明为三阴之外蔽的说法。此外, 阳明也是三阴病邪的出路, 它既是三阳之里, 有为三阴抗邪的作用, 又是三阴之表, 有为三阴透邪的功能,太阴大实痛、少阴三急下、厥阴实热厥, 均需清泄阳明, 方可痊愈。

3. 3 预测六经病变的预后 用开、阖、枢说来观察六经的吉凶有一定的意义。无论三阳病或三阴病,病在开时, 多为病轻易治; 病在阖时, 则稍重稍深不易治。“枢”在六经病预后中, 它既可外出转至开, 又可内入转至阖。但少阴为阴枢, 其病预后多不良, 而少阳为阳枢, 若病自太阳“开”来, 则病为进, 若由厥阴之“阖”转来, 则病为好转, 外出向愈。因为疾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观察疾病的好转与否, 判断预后时, 不可静止地看待某一个孤立的阶段, 而必须前后联系起来分析。开、阖、枢学说正是以发展和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疾病动向的。

3. 4 指导六经病的治疗 六经病乃是六经正常“开、阖、枢”作用发生障碍的结果, 因此六经证治大法和方药, 都是针对恢复三阴、三阳“开、阖、枢”的正常作用这一目的而设的。三阳病是开、阖、枢的功能失调, 其立法旨在恢复开、阖、枢之功能。太阳病, 表闭不开, 或表疏开之太过, 以麻黄汤开腠发汗祛邪, 使闭者开。桂枝汤调和营卫, 使主卫司表的功能恢复, 都是针对太阳“开”的功能而立法遣方的。阳明病是向内下达的“阖”的功能失常, 故主以攻下, 祛其留邪, 恢复阳明

受纳传导之职。少阳病枢机不利, 邪在半表半里, 既不可汗, 又不可下, 则用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 恢复其枢机的作用。六经病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是通过方药和针灸的方法, 调整三阴三阳“开、阖、枢”的机能, 使之恢复其正常的作用, 疾病就可痊愈。用开、阖、枢理论来研究《伤寒论》六经, 也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并且能够很巧妙的利用六经之间的联系进行论治。

如外感病在临床上除了出现比较典型的六经病象之外, 也往往出现错综复杂的二经(或三经) 皆受病的症状, 即所谓合病之类,治疗时除了兼顾的法则外, 还有开太阳即所以阖阳明、枢少阳即所以阖阳明, 以及阖阳明即所以枢少阳的法则, 这些都是以开、阖、枢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

主要是指三阴三阳的气化规律和运气气化规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开阖枢是指人体三阴三阳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

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分别代表阳气的一种状态,“太阳”,就是阳气很盛大的意思。“太阳主开”,指的是太阳主开功能的启动,阳门打开,阳气得以逐渐地释放出来。“少阳”少者小也,未大也。少阳,初生之阳,未大之阳。“少阳主枢”,少阳是阳气由太阳状态转化到阳明状态的节点,就象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边界口一样,也很像剪票口。“阳明主合”,阳明,两阳相合为阳明,阳气到了极盛时就会转衰,就需要节约,需要保留火种,阳气就要进入蓄积收藏的状态。

“太阴为开”阳气升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就逐渐衰减,要从升发转到收藏,由出转到入,从浮到沉。太阴开机启动后,阳气进入真正的潜藏状态,要休养生息,就象人工作了一天需要休息、睡觉一样。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少阴枢转开合,厥阴闭合收藏之门,太阳开启功能打开,阳气又开始工作,要进入升发、宣布状态。周而复始。

生理上:

三阳经内应膀胱(大、小)、胃、胆的气化功能变化。三阴经内应肺(脾)、肝、肾(心)的气化功能变化。

开阖枢传变规律,主要体现在三阴三阳经传变方式。

一是太阳——太阴传,太阳、太阴在开阖枢中皆属气机中的开机。

“开机”,是指人体精气的运行、敷布、转输利用及排泄等功能的总和。

开机失职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异化过程。从广义的角度看,凡是人体的消耗功能失常,都可归纳为开的病。从气化的角度看,凡是开机失司,往往表现为气机不利的病理,太阳开主要偏重在布气,太阴开偏重于运化水液。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气与水的关系上。气行则水行。故临床上治太阴的水湿,往往须辅以解表发汗,即所谓的开“太阴”之用也。

阳明——厥阴传:阳明、厥阴在开阖枢中皆属于阖机,所谓“阖机”是指人体精气的吸引、贮藏、利用等气化功能,阖机失职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同化过程,故从广义的角度看,凡是人体贮藏功能失常,都属阖的病理。

由阳明和厥阴在阖机中属阴阳表里关系二者共同组成人体的阖机,因此,一旦其中某方发生失常,便易导致疾病的互相传变,而且互为病理因果关系,故治疗上必须互治。

阳阖和阴阖之间的关系:阳明主精气化源,厥阴之阖必赖于阳明,精充神才守舍,气血足方能内藏,心包火才不致上扰。故治厥阴亦当从阳明治,如肝血虚,阴血失敛,虚火内扰,当资其阳明化源,肝血藏则心包络火自敛,此正所谓“阖阳明即所以阖厥阴”也。

少阳——少阴传:少阳、少阴二者皆属枢机。所谓枢机,从广义上讲,指人体的调节功能。人体的调控系统所包含的表里向外的调节,以及气血阴阳的枢转等,都属于枢机的范围。少阳枢机失常的疾病,少阳居半表半里,枢转表里之气,故凡表里失和的病症,如呕吐、结胸、往来寒热等,无不责之于少阳。 另外,因少阳主表里之间,气行于筋的关系密切,筋又主束骨。所以少阳失司则筋驰骨摇,足少阳经上的阳陵泉为筋之会,主治筋之病,由此可知。

少阴枢机不利引起的病变,少阴居阴分之中,为三阴之枢,手少阴心经主血脉,足少阴肾经为元气之根,少阴受损则为脉力不继,或脉结不通。

由于少阳和少阴在枢机中属于阴阳表里关系,二者共同组成人体的“枢”病理生理整体。一方发生病变,便会极易导致疾病的互相传变,故治疗上必须互治。

阴枢与阳枢的关系: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则偏枢血,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气与血的关系上,由于手少阴心主血,足少阴肾主水,故一旦少阴枢机不利则脉结不通,水火不济,只有枢机正常,生气运转,这样气行则血行,气血流通,心肾才能互济,这就是“枢”少阳即所以枢少阳的意义,这也可能也是“胆病治心,心病治胆”的理论依据吧。

太阳开机病,人体的太阳开机功能受到限制时,太阳病就出现了。外因:如果人体受到风寒侵袭体表时,太阳经脉受邪,气血流行不畅,筋络拘挛不疏。风寒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正常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症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人体的这种病态就是阳气的太阳状态受到抑制。我们把束缚阳气流通的东西搞掉,让阳气按自然规律运转起来,就把病治好了。由于邪气在表,从体表驱除最省力(祛邪要有路),要解表;又受到风寒的侵袭,寒则温之,要用辛温解表的药。

内因方面:由于水饮、湿等障碍了阳气的外出,阳不化气,水液的代谢失调,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相关的疾病,如<伤寒论>太阳篇中水气、痰饮、蓄水等症,小青龙汤、大小陷胸汤、五苓散等方可据病机选用。

阳明合机病变:阳明的功能是使阳气收降,阳气收降以后,天气变凉、变燥,所以阳明与秋天相应。如果阳明当降不降,当收不收,就会阳亢而无所制,天气会变得奇热且干燥。医学上阳明病的最大特征就是热和燥。举例:胃属阳明,喜润恶燥,以降为顺。如果胃气不下,食物在肠胃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大便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能不变质发酵?能不发热?消化吸收不能正常进行,人体能不缺乏水分?治疗方法:凉之、润之。白虎汤是最具代表性的方剂。

少阳枢病,它的异常表现在开合的异常。枢机影响到开的一面,它的的病变就表现在太阳里;枢机影响到合的一面,它的病变就表现在阳明里。《伤寒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是言邪犯少阳,人体气血虚弱,阳气卫外无力,腠理疏松,外邪乘虚侵入所致。是外邪由表如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性属热,其病既不是在太阳之表,又不在阳明之里,而是在半表半里之间。

邪如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受纳运化功能,出现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等症状。宜用和解之法,典型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少阳枢机病影响到开则是少阳太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少阳枢机影响到合,就是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少阳病变症很多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处论其常也。

太阴开机病变,太阴主开,开的是阴门(收出藏之门),阳气入内转入收藏。阳气为何入内?一是为了阳气本身的休养生息;二是阳气内入可以温养脏腑。太阴病篇提纲条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第22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汤辈。”都说明了脏腑失去温养是太阴病的主导。内寒则胃不能腐熟食物,脾不能运化精微,所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是水液不能被吸收利用的表现。不渴,是因有寒则代谢慢,人体水分需求少,自身水分尚未到明显缺乏的程度。

太阴开机失调,阳气得不到休养,人体的能量得不到贮养、蓄积,阳气就会真正衰少,就会病情加重,转入少阴病。

少阴枢病,它也是影响开或影响合。少阴枢机的重要性比少阳枢更进一步,它同时主导水与火的枢转。如果枢机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水火的调和,水太过必寒,火太过必热。

所以,少阴篇的核心就是一个寒化与热化的问题。

中医上有个“体”“用”的问题。“体”是器质性的,属阴;“用”是功能性的,属阳。 三阳的病变主要是阳用发生障碍,即功能出了问题。 三阴的病变就伤害到“体”了,有了器质损害。 所以阳证很少死人,病到了少阴、厥阴那就进了危险期了。

由于少阴病变是在太阴病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在太阴阶段阳气没有得到很好的贮养、蓄积,内脏没有得到很好的温养,阳无阴不生,阴无阳不长,这时阳气已相当衰弱,当少阴的开机发生病变后,不能正常进入太阳状态,阳气陷而不举(故其脉沉),不能正常敷布,温煦功能丧失,不能充达于四末,故见手足寒冷。

这就是“天人合一”、“远取诸物、近取自身”的妙处。

余则不论。

中医不单是要学的,更是靠悟出来的。古人云:垂法诲人,只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读经典是为了借先贤的知识来改善我们的观点,以提高我们的觉悟和智慧、能力。一些道理我们悟不透并不一定别人悟不透,一些事我们做不到别人并不一定做不到。

建议:没有高智商、高远渊博的见识、坚强的毅力、慈悲为怀的心地,没有对中医的无限热爱的人,请远离中医。扬名立万、升官发财的机会多的是,否则可能会误己害人!

“肝左脾右”,也是外人攻击中医的口实,难道我们的祖先不懂生理吗,他们没有进行过解剖吗。中医论五脏讲究“体”、“用”,古人认为:肝之体在右,而其气化之用先行于左,故肝脉见于左关;脾之体在左,其气化之用先行于右关。

开阖枢之要义

开阖枢的几个观点

开阖的观念一直是中医临床上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尤其是针灸医学,开阖穴的探讨,更是引为神秘之学,一般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最近拜读了思考中医,发现他对开阖枢的理论偏颇的以为阴阳是分开,且相对存在的,不禁有点茫然。

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气血不断地运转,岂能等待阴尽生阳,阳尽生阴,阳明闭而太阴开,厥阴阖而太阳开,此种病人阴阳离异,非死不可,我不知如何能视为平象?闭门造车,自以为是,显然如清代陈修园被讥为满口理论,临床却搔首摇头,不知如何下手一般,我不知何以成为中医理论的正宗?

自己研读中医学三十馀年,证诸临床,但觉先贤理论正确,颇有实用价值,只是许多书籍无的放矢,不懂强装专家,以致谬论充斥,使得中医成为一门不切实际的医学,实在可惜。

旅居加拿大数十年,接诊的患者都是西医引以为头疼的疾患,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窃以为让西医确诊,何尝不是一个好主意,至少在抓主证上,少了许多麻烦。

中医是经得起竞争与考验的,只是目前滥竽充数,仅受了一点肤浅的训练,就以为是大专家,这些人将断送中医的前程,影响中医在公众的影像。实在可惜!

人体是以阴为基础,以阳为运用的,犹如往日的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一般,更像行军作战,阴是补给系统,而阳是作战部队,二者缺一不可。

观察十二经脉的循环,不难发现一个定律,就是太阴传少阴再传厥阴,再传回太阴,形成一个轮回,而三阴传化的动力,来自阳经的催化。厥阴若无少阳的催动,无法传回太阴,同样的阳明催使太阴转少阴,太阳催动少阴转厥阴,这是三阴三阳转化的原理,如环无端,周流不息。

少阴、少阳为枢的理由何在?

枢者枢纽之意,也就是众多通道的控制口,少阴与少阳是哪些通道的汇聚与转口呢?

阳明是阳之盛极,产生一阴的少阴,催动气血转入太阴,此即第一条通道,阳明入太阴。太阴接受阳明之气,传化进入少阴,此第二通道,太阴转入厥阴。少阴已生,激发阳气释放,转入太阳,是为第三条通道,少阴转太阳。因此少阴是阴阳之枢纽,调节阴阳之孔道。

同理,厥阴生少阳,催动阴气转入太阴,同时引导太阳之开放,使厥阴入太阳的通道开放,再为太阳转入阳明之通道,顾亦为阴阳之枢纽通道。

夫论六经而阴阳已括于内,论阴阳而万病已归于中,故曰伤寒六经者,万病之旨归也。

伤寒六经者,三阳三阴也,由腑而入于藏也。三阳者,太阳膀胱,阳明胃肠,少阳胆腑是也。三阴者,太阴脾藏,少阴心肾,厥阴包肝是也。

试以开阖论之,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阳枢;太阴主开,厥阴主阖,少阴主阴枢。

太阳主阳门之开,乃阳气开放升发也,亦为阳之表,寒易伤之,故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膀胱为水经水腑,寒伤之,则水患为病。故治太阳病,为治水也。太阳膀胱经,主地气上为云也,乃使体内之水湿蒸腾于外也。若寒伤之,则地气上为云之功能减弱,甚者地气不能上为云也,此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伤寒证是也。若寒邪郁内化热,则可稍助地气之上为云也,故又有太阳伤寒郁热证。太阳膀胱腑者,主天气下为雨也,乃使体内之水湿渗利于下也。若寒伤之,则天气下为雨之功能减弱,甚者天气不能下为雨也,此即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是也。若天气不能下为雨,则水湿不能渗利于下,泛于四肢,聚湿为痰,此即太阳水泛证与太阳痰饮证是也。

阳明主阳门之合,乃阳之大者,热易聚之,热聚生燥,故曰: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治阳明病,治燥热也。阳明者,胃肠也,然言大肠则肺已赅于内,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也。燥伤于肺,肺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肺热证,亦即阳明肺经证是也。燥伤于胃,胃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胃热证,亦即阳明胃腑证是也。燥伤于肠,肠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肠热证,亦即阳明肠腑证是也。然言阳明肺热证,则温病已赅于其中。经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故一切气郁为患,皆可从肺论治,此统为阳明肺气膹郁证。

少阳主阳门开阖之枢,乃阳门转动之关键也,亦与阴门相交接之关键也,亦为用之枢转。少阳乃阳之小者,又为阳木,风气亦主之,风热聚于少阳则助其热也,故曰: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相火煽于胆经,则胆经热起,此即少阳胆经热证,亦即少阳胆经气分热证。相火煽于胆腑,则胆腑热起,此即少阳胆腑热证,亦即少阳胆腑气分热证。然少阳亦为与阴门相交接之关键,故又主半表半里也,故邪伤之稍深,则发为少阳半表半里证。

太阴主阴门之开,乃阳气入里收藏也,太阴为脾藏,为水湿化合之本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皆需经由太阴也。故曰: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故太阴为病,水湿聚之,阳藏亦伤之,故发为太阴寒湿证也。水湿聚合则又可发为水泛,此即太阴水泛证。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一切水湿为患,皆可从脾论治,此统为太阴水湿证。

少阴主阴门之枢,乃阴门转动之关键,主导水与火的枢转,亦为体之枢转也。少阴亦为水火之藏,上为君火,从离卦,真阴寓焉,下为相火,从坎卦,真阳寓焉。故曰:少阴之上,热气主之。故邪犯少阴地界,上为君火,离中真阴易伤,发为少阴心热证,亦即少阴热化证;下为相火,坎中真阳亦戕,发为少阴肾寒证,亦即少阴寒化证。然少阴水火既济,心火不旺,而肾水不寒,然水火不济,则发为上证,故又有少阴水火不济证。少阴君火之真阴伤,则君火之真阳亦浮越,故又有少阴心阳浮越证。少阴相火之真阳伤,则真阳虚衰不制阴气,阴气上越而真阳亦与之上浮,故又有少阴肾阳浮越证,此即虚火上冲,亦龙雷之火上越也。少阴肾乃水藏,真阳不足则不制阴水,阴水上涌四泛,发为少阴水泛证。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一切痛痒为患,皆可从心论治,此统为少阴痛痒证。经又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故一切寒气为患,皆可从肾论治,此统为少阴寒气证。

厥阴主阴门之阖,又为罢极之本,乃从阴入阳也。厥阴亦为风木之藏,上为心包火,从震卦,相火寓焉,下为肝阴木,从巽卦,风木寓焉。故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风火相煽,发为消渴,此即厥阴风火证。然厥阴从阴入阳,邪犯之,厥阴阴体伤,发为厥阴肝寒证,亦即厥阴纯阴证,若阳气在里,当出不出,郁而生热,发为厥阴心包火热证,亦即厥阴纯阳证,若两者并存,则寒热错杂,此即厥阴肝寒心包火热证,亦即厥阴寒热错杂证。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一切风气为患,皆可从肝论治,此统为厥阴风气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