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呜碎碎念 | 信是至奢侈的事

 新用户4991TSAP 2022-04-12

前段时间看一篇文章,对比要钱的寺庙和不要钱的教堂。看完还跟朋友议论了一下。说起在欧洲梵蒂冈教堂,点蜡烛之类也要随喜布施一下。教堂的附属商店卖的东西也是贼贵。朋友是佛教徒,十分气愤地说,那人家也没有强迫人缴费。如今很多寺庙的经营模式,进门强制买票,高价买香,是在毁佛法。

何必义愤。无非是个人选择,成妖成佛,无非是一念之间。佛教讲修来世,今生做的事,要想着来生会不会回报,多么累的思维模式。这种毫无监管的修行,有些人偷懒,也在情理之中。

不是这样抨击,就说明我没有信仰。我是佛教徒,皈依六年。那个法名,是因为师父说,我看起来似乎有隐约的忧伤,要让自己常常开心才好。很简单。其实学佛,就是应该这样简单。求什么,要什么,得什么,去什么。都在一念之间。那是一位拥有高学历的师父。在大灵岩寺修行的弘恩师。他入此门,并不为感情受挫,不为事业无望,只纯粹是因为心向往之。

见过太多所谓学佛的人。一些大妈信佛,每月初一十五烧香,有点散碎银子就布施。买庙堂上的瓦片,买庙里的碑。而转头出了寺庙,跟路边小贩,一分钱也要拿人家一把葱。能饶俩鸡蛋绝不只拿一个。我却不能说,她们不善。她们的信与善,只针对某一时间段某一些人。

还有很多的信众,簇拥在上师周围。迷恋,服从。甚至为了上师的一言一行争风吃醋。她们为了某一句上师的金言应该用什么字争执到必须如此,不如此便不行。为了谁能送上师一次互相诋毁。也是信众。口必称佛号,不合十不说话。我也不能说她们坏了修行这个词的含义。只是个人选择。她爱,就是道理。

不通太多佛法,皈依只是因为一部经文与机缘巧合。是《金刚经》。那一年我每天在家中缠绵病榻。手边可看的书看了七七八八,开始看《金刚经》。皈依真的只是一个机缘巧合。那一天,在寺庙,看见弘恩师,听他说话,觉得风清月明,于是皈依。如此而已。而我真的并没有通晓太多经文,甚至不如我研读心理学看的书听的课多。只是第一次念经文,便通读,毫无障碍错字。只是第一次看,就欢喜,就平静。如此而已。

让我如此欢喜的是,我看到这些东西的本质,是让人解脱,让人放松。所有宗教,起源无非是让人解脱,而所有宗教行为的本质,无非是让人不孤单。虽然我并不认为,只有那些带着佛珠,口称佛号不绝的人,有信仰。

拜佛是一回事,信仰,是另一回事。

于我,善待身边每一个人,是修行。一茶一饭服侍家人是修行。善待自己,让自己能够常常欣喜,也是修行。不造口业,不说朋友密辛,是修行。合则聚不合则分,也是修行。我并不执着于每日的念经,打坐。也许是我疏懒。我只在有闲暇的时候看二三经文。让自己沉静下来,却并不去思考。我并不食素终日,也并不强求不杀生。世间万物,杀生与不杀生,都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模式。我只能做到,不亲手,不食用虐杀的生物。

如果,这如某位学佛的奶奶说的,并不算信仰。那信仰,是什么。

所谓学佛,不是远离人世,不是追随名师,不是万事皆休只求超脱。我只是觉得,以有限的条件,尽力去做我认为的好事。无愧于心,无愧于人,就足够了。而那些以伤害家人感情,以让家人撕心裂肺去追求的学佛与避世。始终是我厌弃的方式。那些以学佛的名义运作的生意,以弘扬佛法为名做的秀,也是我厌弃的模式。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那些见人就追着劝人信佛的,无非是执念。我其实特别害怕跟有执念的佛教徒聚坐一堂。而我喜欢的,是一些并不与我谈佛法的有信仰的人,一茶,一坐。听风也好,看树也好。就像那日在灵岩。只是一茶,一座。

随了心,做一些微小的善事。平静,宁和。而这种平和,在当今的佛教徒中,少见。所谓信仰,如果加了太多急功近利,加了太多浮躁,加了太多模式,就失去了信的意义。

最近想的更多的,是报应。是人与人的缘分。想不通为什么很多很多的人,有那么多契合点,那么高的契合度,却不能在一起。想不通为什么很多善良的人,做了那么多善良的事,却没有得到善良的回报。更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执着于编造一些本来并不存在的事情,还自以为正确地宣扬。难道神佛勿见。

而默读佛经,或者可以解释这所有的一切。只要从心而为。顺着你相信的方向,总会得到你能得到的结果。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最终的目的本来还是麻醉,是放下而不是通透。

最终也不过是要给自己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让自己在纷繁中走向。忘记,或者忽视路上的荆棘。没有忽视,何以解脱。

修行易。所有程式化的都简单。念经,打坐,布施,都简单。唯有相信。诚信。笃信这一切会出现。总会来。唯有全身心麻醉了去笃信这一切,太难做到。

信,是至奢侈的事。

-

图片是阿呜姐姐作品,摄于2006年的卡瓦博格,飞来寺等处。无需名贵器材,无需技巧,只需按下快门拍下。这种源自信仰的自然美,让人震撼,无语凝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