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夫家的牛舌头被人割了,包拯:回家后杀牛卖肉,犯人会主动现身|农夫|冷青|钱明逸|和州|端砚|包拯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4-12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确有包拯这个人。
只不过,真正的包大人,不仅脸不黑,还是个白净清秀的俊书生。
虽然包拯并没有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日断阳、夜断阴”,但是他的确断过不少案子,绝对称得上英明决断、铁面无私。
包拯出身于书香世家,28岁就考中了进士。
朝廷原本要安排他去建昌县(江西永修)做知县,可包拯不放心年迈的父母,请求朝廷让他在合肥老家附近任职。
于是,朝廷就改派他为和州监税,和州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
虽然离老家不算很远,但包拯的父母还是不想和儿子分开。
古代以孝为先,包拯索性辞去官职,一心一意在家伺候爹娘。
几年之后,包父包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墓前盖起草庐,守丧期满后,他依然犹豫着不肯离开。
父老乡亲纷纷前来劝说,直到1037年,包拯才重新赶赴京城,朝廷封他做了天长知县。
刚刚上任不久,包拯就遇见了一件奇事。
这天,有个农夫急匆匆来到县衙,一进来就大哭不止,求县老爷缉拿凶手。原来,他家耕牛的舌头不知被谁给割掉了。
牛的舌头一被割,不能吃不能喝,只能等死了。
这可不是件小事情。
在古代,耕牛是重要生产力,历朝历代都明令禁止屠宰耕牛,宋朝时,法律规定,无故杀牛者要在监狱里待一年,哪怕你是牛的主人也不行。
究竟是谁下此毒手?
包拯问他:“你来告状,旁人知道吗?”农夫回答道“没有告诉任何人。”
包拯又问:“牛舌头被割掉这件事,邻居们知道吗?”“他们还不知道。”
包拯略加思索,让农夫靠近些,低声嘱咐他:“你回去之后,悄悄将牛杀死,然后偷偷卖掉。”
农夫听从包拯的吩咐,回到家中后,连夜杀了耕牛,然后趁天色还未大亮,把牛肉拉到离家很远的集市上去卖。
过了两天,有个人来到衙门,举报那个农民,说他私杀耕牛,违反了法令,请官府严惩。
谁知,一听此人的来意,包拯直接喝道“你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还来此状告他人?”
举报者吓得双腿发软,跪在地上不停讨饶。
原来,割牛舌者,正是此人。他曾经因为琐事和农夫争执,两人因此结下仇怨。此人怀恨在心,偷偷割走了牛舌,又来诬告农夫私杀耕牛,想再害农夫一把。
其实,早在农夫报案时,包拯就知道这定是仇人所为,所以才定下这个计策。
“牛舌案”是真实发生过的,就记载在《宋史》中。
做了5年天长知县后,包拯被调到端州担任知府。
这一次,包拯又做出了一件让无数人赞叹的事儿。
端州盛产砚台,从唐代时,端砚就是朝廷贡品,极为名贵。
唐太宗的重臣魏征就有一方端砚,他平时舍不得用,只有写奏章时,才小心翼翼地捧出来用。
魏征临死前,还嘱咐家人,一定要用这方端砚为自己陪葬。由此可见,端砚有多珍贵。
到了宋朝,端砚制作得越来越精美,但是制砚的工人十分辛苦,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采掘砚石,昼夜不休,依然满足不了进贡的要求。
其实,朝廷每年征收的砚台并不多,都是那些地方官层层加码,一下子将贡品数量增加了几十倍,工人们这才如此艰难。
包拯知道情况后,立即下令,要求严格按照朝廷要求的数目征收,任何人不得向工人索要端砚,违者严惩。
消息一出,端州百姓拍手称快。
1973年,合肥重整包氏墓群,发现不管是包拯墓还是包氏子孙墓,里面只有一方普通砚台,并没有端砚。
看来,包拯“不持一砚归”,的确是真的。
包拯自己就是文人,怎么可能不喜欢端砚?但是,他却能克制私欲,这一点难能可贵。
1050年,包拯担任谏官,也就是在这一年,京城发生了一起“真假皇子案”。
正值春末夏初,京城的街道上,人们争相往一个地方聚集,只见一名男子站在人群中间,嘴里大声说着自己名叫冷青,是流落民间的皇子。
自古以来,民众都喜欢听八卦,更别说这还是难得的皇室花边新闻,所以不一会儿,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京城。
当时,开封府的知府是钱明逸,他派人将冷青抓起来,谁知那冷青一上公堂,看到端坐在堂上的钱明逸,立即喝道:你竟敢不起身!
钱明逸吓了一跳,竟然真的站了起来。
审讯之后才知,冷青的母亲王氏曾经是名宫女,因为内廷失火,被遣放出来,后来嫁给了一个名叫冷绪的大夫,生了个儿子,就是冷青。
冷青成年后,曾漂泊在庐山一带,经常跟别人说,自己是皇子。
当地一个叫全大道的僧人便带着冷青进京,想让他“认祖归宗”。
冷青还向钱明逸出示了信物:一个绣抱肚,据说这是宋仁宗送给冷青母亲的物件。
审到最后,钱明逸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干脆糊里糊涂地判道:冷青精神有问题,好胡言乱语,责令送去汝州编管。
对于钱明逸的判决,不光冷青不满,就连府衙内的官员们也不同意。
这件案子事关重大,已经在朝堂掀起波澜。
有的官员认为应该把冷青流放到江南,也有人认为不妥,“如果冷青说的是真的,就不该流放他,如果他说的是假的,就应该杀了他。”
关键是,就连宋仁宗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有没有临幸过一位姓王的宫女。实在没办法,他便把这件案子交给了包拯,要求查个水落石出。
包拯收到命令后,四处探访,终于查清楚:原来,冷青的母亲的确是名宫女,但是出嫁后,先是生了一个女儿,之后才生下冷青。显然,冷青不可能是皇家骨血。
最终,冷青和僧人全大道都被判了死刑,开封府知府钱明逸也被贬官。
包拯后来执掌开封府,不管是皇家贵戚还是朝中官员,都收敛了许多,生怕被包拯抓住把柄。
老百姓们说,让包拯笑,比让黄河水变清还难。
还有人说,给钱也疏通不了关系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阎罗王,另一个是包老头。
为此,人们有时还会觉得包拯不近人情。
比如,有一次,包拯的舅舅霸占了别人的田产,县里、乡里怕得罪包拯,不敢处理这事儿,人家索性直接告到了包拯那里。
包拯一听,这明显是自家舅舅仗势欺人,而且这种事儿肯定不止舅舅一个人在干,要是不打压一下,其他亲戚一定会更加猖狂。
于是,包拯直接把舅舅传唤到大堂上审问,问清情况后,让衙役们狠狠地打了舅舅一顿板子,要求他立即把人家的田地还回去,还要向人家赔礼道歉。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有人认为舅舅是长辈,就算犯了错,退还田产就是了,何必还要打他一顿呢?也有人认为“外甥有理打得舅”,应该打!
包拯如此行事,百姓们肯定非常喜欢,不过包家的亲戚们却怨声载道,几乎个个与包拯断了来往。
其实,虽然受到皇帝器重、百姓爱戴,但包拯心中始终有一个遗憾。
包拯的遗憾和子嗣有关。
早年,包拯曾娶妻李氏,但是李氏嫁进来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于是,包拯又续娶董氏,董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包繶。
包繶身为包拯长子,年纪轻轻就被宋仁宗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可惜的是,包繶成亲后第二年便因病去世,只留下妻子崔氏和儿子包文辅。
谁知,没过几年,包文辅也夭折。
包拯先后失去长子长孙,心如刀绞,久久无法释怀。
不过,包拯和妻子都是开明之人,老两口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就守寡,多次劝她改嫁,但是崔氏决议不从,坚持要留在包家,照料两位老人。
包拯60岁大寿时,家人设宴为其祝寿。
包拯想起早逝的儿子和孙子,心中悲戚。忽然,儿媳妇崔氏抱着一个男婴走上堂来。
正当大家暗自猜测时,崔氏跪在地上,道“爹爹,包家后继有人,这就是您的儿子啊!”
包拯大吃一惊。
原来,包拯之前有过一个妾室,姓孙,孙氏脾气不好,包拯不喜欢她,干脆打发她回娘家。
谁知,临走前孙氏已经有了身孕,崔氏得知这件事后,背着包公夫妇,私下往孙家送钱送物。后来孙氏生下一名男婴,崔氏便将孩子偷偷养在自己房中,名为长嫂,其实就是养母。
包公夫妇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喜不自禁。
包拯终于了却心中一大遗憾。
1062年,包拯突然病逝,终年64岁,宋仁宗下令辍朝一日,亲自到包家吊唁。
宋仁宗来到灵堂时,看见包家摆设极其俭朴,灵前的包绶还只是个5岁的小娃娃,穿着打扮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宋仁宗鼻子发酸,当即赐给了包家许多财物,还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
后来,包绶跟着家人护送包公的灵柩回老家合肥。在长嫂崔氏的教诲下,包绶知书达理、一举一动都酷似包公。
包绶长大后,和父亲包拯一样,办事认真、爱憎分明,百姓们也非常爱戴他。
如今,开封还保存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曾经担任过开封府尹的官员名字,包拯的名字自然也在上面。
但是,后世百姓们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忍不住用手触摸,时间久了,刻有包拯名字的那个地方竟然成了一个坑。
爱民者,民爱之,敬民者,民恒敬之。
包拯在千年后仍然受到人们尊崇,或许是因为不管在任何时代,“公正、清廉”都是人们对官员最大的期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