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仲圣用药谈药性转换大法

 庆萌堂 2022-04-12

现代中医药学教材延用六二版至今。取“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意,将疾病归类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而外感类又分为“六淫”,感冒时邪又尊崇温病学说,致有春温、风温、温疟、伏暑、秋燥、湿瘟、湿热、冬寒等等许多类。因之,诸如“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夏不可用麻黄”、“上焦轻清如羽,非轻药不行”等等之说盛行,此为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立法——果真如此吗?

敝人根据多年用药经验甚是迷惑,验证至今,稍有微得。试举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应用浅析之。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从此两条麻杏石甘汤应用指征可以看出,“汗出而喘”,与诸家所论麻黄峻发汗相悖,此之“汗出”而竟用麻黄为哪般?峻汗伤津液,而津液又是一身阳气之载体、营养之形质,固然不可伤,故“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若果“风热”或“夏月”,麻黄真当禁吗?从两条文中“汗后(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知,当先明桂枝汤应用。为什么?因汗、下均可致津液流失——第16条讲“……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之解肌者调和营卫也。汗出正可用桂枝汤,怎么就又“不可更行桂枝汤”了呢?——又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和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此之“喘”也正是桂枝汤应用指征。汗、喘正可用桂枝汤,此谓“不可更行桂枝汤”岂不自相矛盾?玄机正在“无大热”。桂枝汤应用必“发热”,而且热度应不浅,这岂不与所谓的“风热”相类?今人之谓风热与风寒(太阳中风证)之别在脉,一必数一必缓。殊不知,发热者脉必数兼疾劲象,何"缓"之有?敝人愚昧,印之多年,竟不可得。那么玄机在哪?竟藏在麻黄与石膏的配伍里。姑从溫病者说,“中药不传之秘在剂量”,麻黄与石膏剂量变化竟可使药性转换,“辛温”者可转变“辛凉”,故《温病条辨》之言邪在卫分、邪在气分酌与“麻杏石甘汤”。其实,依在下浊见,哪有什么“风热”证啊,《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溫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契怂,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已为温病立证立言,无论“被下”或“被火”均是伤人津液,故“一逆”尚可苟活,“再逆”必死。寓其治疗大法即为“麻黄石膏”法。敝人理解为“太阳阳明合病”之汗清并用法。

此麻杏石甘汤还有两大要眼,即麻黄杏仁法(后世所谓“提壶揭盖法”)和麻黄甘草法(《金匮要略》水气病25之里水法),兹不作赘述——可见仲圣用药制方之严谨,何存些许罅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