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提价能力的思考-耐消品

 三元核心策略 2022-04-13

    企业的营收是由量和价组成的,简单描述即:营收=量×价。高成长的企业往往呈现量价齐升的趋势,量价皆增长,乘起来的结果就会显得非常惊人。

    我们一直在说,现代商业发生了巨大改变,从量的角度主要体现为两点:

1.绝大多数行业进入了存量博弈阶段,量增长动力在下滑。

2.新兴行业虽有量的成长空间(增量市场),但充裕资本的推动、基础设施的完善、互联网打破区域阻隔、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等因素叠加起来,显著压缩了新兴行业成长的时间,既往十年二十年的成长期被压缩到只有两三年,从抖音三年即完成普及推广就可见一斑。

    从量的增长看,现在要么是存量博弈,要么快速进入存量博弈,量的增长动力显著不足,增长时间显著压缩。对企业而言,价的增长成为营收增长的重中之重!

    价的增长却是不容易的。从需求曲线我们可以知道,绝大多数商品提价会影响销量,最终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某大V在描述空调行业的价格困境时,提到空调三十年未曾提价,加上渗透率已足够高,空调行业增长空间几乎看不到。对这个结论我没有太大异议,虽然空调有出海的空间,但空调出海的制约不在于生产能力和购买力,而是基础设施建设,空调是耗电的,在用电量中的占比极高,买得起空调是一回事,有足够电力支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有点经历的小伙伴都应该还记得早些年夏天经常经历的限电。

    三十年未提价代表的不仅是提价能力的缺失,其销售价格实际是下降的,因为三十年前的三千元购买力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回顾空调走入千家万户的过程,其经历了从奢侈品(最开始只有高收入阶层用得起)、高价商品(越来越多人用得起,但占收入比重较高)到平价商品(大家都买得起,虽然占收入比重依然不低,但已明显下降)的转变,与之类似的还有汽车行业,桑塔纳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几乎没有价格变动,却从有钱人的座驾变成了普通人的消费品。手机行业同样如此,二十多年前一万块(想想这价格的购买力)的大哥大放到现在跟砖头没什么区别,现在大家即使用一千块的手机,性能也比大哥大好上无数倍。

    这些商品有一个共同特点:耐消品。

    耐消品是什么?买一次用很久的商品。常见的,除了汽车、空调、电视等,还有梳子、电动剃须刀、书籍(我不是黑书籍,我是黑人性😂)等。

    相比起来,快消品是更好的生意。比如,商品房销售和物业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意,商品房是典型的耐消品,卖了一个客户就需要寻找下一个客户,当所有客户都买了房,不考虑改善等需求的极端情况下,商品房就卖不出去了。而物业管理是快消品生意,老客户总是在的,且必须定期缴费(不管你住不住),增加一片管理面积就是增量,就算管理面积不再增长,物业收入每年依然稳定。

    同理,飞科和吉列虽然都做剃须刀,却是截然不同的生意。电动剃须刀是耐消品,数年不用更换,传统剃须刀却是快消品,刀架不一定常换,但刀片却需要定期更换。从商业模式看,吉列明显优于飞科。

    耐消品价格一般高于快消品。榨菜、牛奶等单价比较低,而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单价都是以千计的。从绝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看,单价越高的商品购买越审慎。比如月收入一万,买一台空调3000元,占到月收入的30%,而买一盒牛奶5块,就算天天喝两盒,一个月也只需要300块,仅占月收入的3%。买了空调可能影响还房贷车贷,而买牛奶几乎什么也不影响。

    假如商品提价30%,空调变成了4500元一台,占到月收入的45%,会明显挤压其他消费的空间,生活压力会显著增大。而牛奶变成6.5元一盒,一个月消费变成了390元,增加的90元对生活的影响明显较小。所以,接受牛奶涨价相对容易,而接受空调涨价则相对困难。

    所以,对于大部分高单价的耐消商品,提价会显著影响销量,从提价能力分析,这些企业的提价能力比较弱,因为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

    这是否意味着耐消品赛道没有价的增长空间呢?答案是否定的。

1.价格虽未提升,成本却可能是降低的。

    这些行业通常竞争主体数量不多,竞争格局清晰,这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的规模优势有关,行业逐渐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

    比如空调行业,随着销售规模的增长,企业生产成本会显著降低。具体体现在:规模上涨带来的采购成本降低(量大从优)、件均固定资产折旧成本降低(设备厂房等不管生产规模大小,都是需要投入的,从使用效率来说,生产得越多,件均摊销就越低)、件均费用降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增速慢于营收增速)等。

    我们为什么经常说小厂“物美价廉”是一个伪命题,物美通常出现在大企业,因为品控管理的严格,价廉也通常出现在大企业,因为其具有小企业无法具备的成本优势,所以小企业讲到的物美价廉通常是以牺牲物美为代价的。

    对这些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而言,虽然提价能力不足会影响营业收入的增长,但成本费用的降低会带来盈利能力的增长。销售单价不涨,不代表盈利能力不增长。

    从未来来看,销售层级的扁平化、物联网的广泛运用,5G时代智能化大生产等让这些行业依然有降本增效的空间。

2.调整产品结构。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个性化定制需求明显。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等提高单价。

    同样以空调行业为例,基础款空调的价格可以不涨,但可以打造基础款功能+特色新功能的产品,因为附加了更多功能,这些产品的价格是可以上调的。这些取决于生产厂商对消费需求的理解,只要新推出的功能是市场需要的,消费者就可能为之买单。

    个性化定制时代也将逐渐来临,大型企业具备调整生产模式必需的资金,其对网络、机器人、生产线的投入能力更强,加之具备规模优势,在未来完全有可能实现以规模化生产的成本生产个性化定制的商品,这是小企业难以做到的。

    空调一般十年一换,伴随着消费升级(收入增长),更换的时候往往会追求品质更优的商品。

    有可能未来空调市场总量难以增长,但产品结构会发生变化,低端产品消费变少,中高端产品消费增加,这样的产品结构调整也可以为行业提供增长动力。

    综上,对于耐消品行业而言,其提价能力通常较弱,降本增效、产品结构调整会是其增长的主要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