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太阴水病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22-04-13
基础病机:里寒+里虚+水饮(胃虚水盛——水饮绝对有余)。
治法:温渗化饮。
方证:甘姜苓术汤(一名肾着汤)(证)。

解析:若里位寒虚素有寒湿内停,导致水道不利、下窍不通,水湿不能从下窍分清别浊而出,导致太阴水病;或在此基础上再向表位上浸淫,而引起外湿证,则会导致腹重腹痛、腰以下冷痛、身体重着等症状,即太阴水病病传引起外湿证的所急所苦时,为《金匮要略》之湿痹病。这两种证候皆可主以肾着汤,亦为方证多维之用法。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金匮要略·五
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编者按:肾着汤主之)。见《玉函》。(《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王叔和云:“仲景明审,亦候形证”,这里的“形如水状”是指患者的形态面色与水气病人类似,如身体疼重、面色鲜泽等,审形望色即知多湿气。太阴外湿者常自觉或医者触得体表潮湿冰冷,腰冷腹重,步履维艰,望诊类似水气病家,但所急所苦和治法治则又不同于水气病之溢饮风水解表,当从太阴外湿证即湿痹法论治。

湿痹,是湿病中的一个类型,鉴别辨证难度大,因此临床误诊误治率较高,湿痹的治法诀要就是绝不可以发表,而是需要通过温里法来除湿化湿。

太阴外湿证之实质即太阴外证病传湿痹,亦即本蕴于体内下焦之水饮引起表里俱湿,而成内饮外湿之证候,所以会出现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或小便自利而大便坚,或二便俱利,或俱不利而腰以下冷重痛着之症状。内饮可以导致小便不利或频数,亦可导致大便反快或黏滞不爽,这与太阴外证之病机相类似,而多了有余之水饮;而水饮浸淫,上犯外侵形成外湿证,又可以导致关节疼痛而烦、身体肿重、腰肢冰冷、冷汗淋漓等症状,此即湿痹之病理病机。湿痹的治疗,除温渗化饮的肾着汤证,还可见于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真武汤证等。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一云脐下心下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伤寒论》174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316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