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

 读原著 2022-04-13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一生的根本都在立德修身上,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善,他们正身以俟时,从来都是无忧无惧的生命状态,以此德润身,心广体适,得以福慧双丰。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王阳明先生对此诠释道:“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舜是如何做到致良知的呢?近取诸身,从身边的事修起,比如悌道,《传习录》中就讲了舜这样一个故事——

  先生说:“《尚书》上所谓的'烝烝,不格奸’,本注上说这是指舜的弟弟象逐渐接近义,不至于成为大奸大恶了。舜被征用后,象仍每天想去谋杀他,什么样的大奸大恶能像他呀?但是舜只是以义来要求自己,用自我克治去感化象,而不是去指责纠正象的奸恶。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若要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开始时,舜使得象要害他,只是因为他要象变好的心太急切了。这就是舜的过错。有了这段经历,舜认识到功夫只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去责人,所以能够达到和谐。这就是舜的动心忍性,增加自己能力的地方。古人的言论,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因此记得十分亲切,留存到了后世,歪曲变通,只把这个当做人情。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怎么能说得那么苦口婆心。”

  舜的这些自我成长过程,都是立德的过程,一个人大德立起来了,自然有大福,相反德薄的人,不提升德却想着大富大寿,那都是缘木求鱼。

  《周易·系辞下》里面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另一种表达,一个没有德的人即使侥幸或是通过不良手段获得了高位,到最后也是长久不了的,还会为他带来祸患。

   相反,德高之人,慧能充足,自生大才,也就自能担当大位。我们教育很悲哀的一个地方就是失却了教育的初衷,不“以成德为务”,所以教育不出什么大人才,本质原因在哪里呢?

  家长们对于两个极其重要的事情不知、不信。

  第一个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德生才,这是主线,家长不知,也不信。

  第二个是德很难修。家长们普遍认为小孩子哪有什么思想品德上的大问题,不需要怎么修德修品。我简单举一个关于信徳的例子,以说明品德与才之间的关系。信徳是五德之首,居于核心地位,其内涵十分庞大,具体在实践时以正意、正念为主线,以少私而寡欲为关键,诚心诚意去实践,以达到深信的地步,继而能管好眼识、身识,意识的善、正,那么进入浅的静思境就很容易,在静思里则能产生少量的光象,进入精神系统的3.5纬度,获得少量的慧能,这是第一关。而第二关,目的地是无量光境,要达到真信的程度,此时则会有一定的创造力。难不难?非常难。所以,懂德与才之间关系的人,谈到德这个字时都会觉得很深。而不懂的人呢,觉得德压根不需要怎么修。

  没有大德,何来大才?没有大才,何来大命?

   不仅德是才的源泉,德更能让人长寿,圣人孔子就说“仁者寿”,仁者为什么能寿?仁者“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董仲舒先生还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黄帝内经》中说“德全不危”也正是这个理。

    元代曾世荣的《修德诗》中道:“正心德是本,修身善为先。德显济世心,跳于方书间。百姓感其恩,忘死救圣贤。正心修身论,从此万古传。施善则神安,神安则寿延,行恶则心恐,心恐则损寿。”

    直到清代,养生家石在基也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性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他还提出常存正常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在当今,“德高寿自长”的理论也已经得到实践证明。资料显示,巴西医学家马丁斯曾经过数十年对部分长寿老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凡长寿者,其90%左右的人在当地都称得上是德高望重之辈。

    孔子说:“舜真是个大孝的人啊!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富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守着他的基业。所以,有了圣人的德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修养成程度来加厚它。可以栽培的得到细心培育,自作孽要倾倒的就覆之。《诗经》中说:'吉祥和乐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在朝廷的臣子,以及他的一般的民众,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以此他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大的天命。”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