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2)

 金色年华554 2022-04-16

乌质勒时期的突骑施虽并未称汗,但其硬悍西突厥阿史那王族,实际上已经将异性突厥势力的大旗高高举起。随着阿史那族影响力的日渐衰落,西突厥各部落纷纷归附突骑施,在乌质勒被郭元振冻死前,其势力范围已“东邻北突厥,北诸胡,东直西、廷州,尽并解瑟罗故地”。

乌质勒去世后,长子娑葛( 706-711年在位) 成了新任突骑施首领。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和阿史那王族成员阿史那·忠节翻脸。从表面上看,娑葛与身为乌质勒部将的阿史那·忠节翻脸,似乎是突骑施内部的权利之争。但其实,阿史那·忠节是本身就是阿史那王族势力的坚定拥趸,《旧唐书·郭元振传》称:“忠节请解瑟罗及怀道俱为可汗,亦不能招胁得十姓。”作为必须挣脱阿史那族的影响,才能崛起的突骑施来说,娑葛与阿史那·忠节是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但因为阿史那·忠节的背后站着大唐,打狗也得给主人几分薄面。娑葛不断上书唐庭,一边表示忠心,一边反复要求“除忠节”。

而唐庭呢,依旧没有放弃扶持阿史那族的幻想,认为“忠节竭诚于国,作捍玉关,若许娑葛除之,恐非威强拯弱之义”。娑葛一看软得不行了,干脆自己动手“兵相加暴”。景龙二年(708年)双方刀兵相见,实力衰微的阿史那·忠节向唐庭求告。

此时,唐朝安西军方与长安间,在如何对待突骑施的问题上,出现了意见相左。安西节度使郭元振虽然冻死了娑葛的老爸,但他却认为应该承认突骑施的强势地位,放弃阿史那族,拉住突骑施不使其倒向其他势力。因此,他向唐庭奏报请求招“忠节入朝宿卫”。

但阿史那·忠节走到且末(播仙镇)时,播仙镇经略使周以悌给他出了个主意,“当今朝中是宰相宗楚客、纪处讷二人说了算,不如你暂时留在播仙镇,用重金贿赂二公,让他们发安西唐军揍娑葛。同时请求朝廷册封,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让郭虔瓘发拔汗那国的军队协助,这样既不会失去你的部落又能大仇得报,不比你入朝强多了吗?”阿史那·忠节听后,以“千金赂宰相宗楚客”让事件发生了逆转。时任宰相宗楚客“遣冯嘉宾持节安抚忠节,以将军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发甘、凉以西兵,兼征吐蕃,以讨娑葛”。

唐军行动之初,确实打了娑葛一个措手不及,周以悌“率镇兵数千人大破之,夺其所夺忠节及于阗部众数万口”。但很快,娑葛便与后突厥结成联盟。西域的战局,旋即变成了两方三国的混战。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2)

东突厥的加入,牵制了大量唐军。娑葛趁机“发五千骑出安西,五千骑出拔换城(今新疆阿克苏),五千骑出焉耆,五千骑出疏勒,入寇”,生擒阿史那·忠节。

景龙二年(708年)十一月,又在火烧城击杀了安西副都护牛师奖,截断了安西四镇的道路。面对安西危急的局面,西域唐军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以北庭唐军为一方,坚决要求采取强硬措施,建议立阿史那·献为可汗,招募突厥十姓部众,打击突骑施。

而以郭元振为首的安西唐军则认为,对西域威胁最大的不是突骑施而是吐蕃。即便册封阿史那·献也未必能得到十姓部众的支持(“册可汗之子孙,亦未获招胁十姓之算也”),建议承认突骑施的地位。

此时,娑葛也致书郭元振称,“我对唐朝本无恶感,只是和阿史那·忠节有仇,现在宰相收了贿赂,要灭我族,我岂能坐以待毙?听说唐庭准备立阿史那·献为可汗,这样恐怕以后将永无宁日。请您和朝廷商议解决之道。”

景龙三年(709年),安西唐军的意见得到了朝廷认可。周以悌被流放白州,以郭元振代替,赦免了娑葛叛逆之罪。《资治通鉴》:七月,“突骑施娑葛遣使请降,庚辰,拜钦化可汗,赐名守忠”。

虽然之前,娑葛已自称“十四姓可汗”,但这毕竟是个草鸡名号。这次唐朝正式册封他为“贺腊毗伽钦化可汗”,赐其名“守忠”,其弟遮弩名“守节”。

要说政治人物,翻脸真是比翻书还快。这边唐朝一点头,娑葛马上就断了和后突厥的联盟,转脸开始协助唐朝北伐。

景龙四年(710年),唐朝谋划了一个庞大的伐后突厥计划(《命吕休璟等北伐制》)。按照这次规模空前的作战计划,以北庭都护兼碎叶镇守使吕休璟为主帅,出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统御瀚海、北庭、碎叶等五万骑唐军,以突骑施部为前军,任命娑葛为“金山道前军大使”,其弟遮弩为先锋,领诸蕃部健儿二十五万骑“长驱沙淇,直指金微”。西发黠戛斯(吉尔吉斯人先祖)部“坚昆在右,椅角而东”。除主攻部队外,还密令沿边唐军,悉数待命助战。

可惜军情外泄,被东突厥可汗默啜知悉。他命手下大将阙特勤统大军抢先西征,一击而灭黠戛斯,而后强渡曳至河,奇袭突骑施。娑葛措手不及之下,被东突厥打得大败,被俘而杀。(“击溃之,俘其可汗,其叶护及设,彼等就地杀之。”)

由于突骑施汗国属于部落联盟的性质,首领娑葛猝然被杀,让突骑施陷入长达几年的混乱期。在这段西域的“权力真空”期,属于受唐朝支持的第三代“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的光辉岁月。

公允地说,阿史那·献的能力,比上一代“兴昔亡可汗”强得不是一点半点。当他受封为“十姓招慰使”后,马上开始放手大干,先是招降葛逻禄、鼠尼施两部数千帐归唐。而后,又于先天元年(712年)兼领了,北庭大都护、伊西节度、瀚海军使,独揽天山北麓军政大权。

在这里插一嘴,武周长安二年十二月(公元703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的西突厥十姓部落。它的设置表明了唐朝在此地统治的进一步强化,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与北庭都护府设置同年,唐朝进一步在当地实行移民戍边政策,大批汉族移民进入北庭,在庭州西部又设置了轮台县。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2)

北庭都护府还一度升级为北庭大都护府,关于何时升级,官修史书中却缺乏明确记载,我们只能找到一条孤证:“景龙三年(唐中宗年号,公元709年),杨公何为北庭大都护,有德政,惠及后人。”这个细节为官修史书所略,与其极为短暂的历史不无关系:玄宗开元三年始(公元715年),可考的北庭都护官衔中不再有“大”字。但其作用是明显的,北庭都护府在地位上实现了与安西都护府的平起平坐,整个西域由二府东西分疆而治。其管辖范围不再是全部天山北麓地区,而是以伊州、西州、庭州为核心的新疆东部。

北庭都护府作为唐朝统治西域的重镇,也有着完善的军政体系。行政上,唐朝在汉族集中的地区实行同中原一样的州、县、乡、里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羁縻府制。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2)

唐朝还在北庭四通八达的驿道上遍设驿站:凡在交通要道上,每三十里设一个驿站;在一些偏僻的道路上,三十里处置一个驿馆。星罗棋布的驿站驿馆使朝廷的政令能及时传达到西域,而西域的情况特别是紧急军情也能迅速上报于朝廷。

军事上,唐玄宗全面推广节度使制度,北庭最早的节度使称为伊西节度使,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由北庭大都护阿史那献兼任,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北庭节度使终成定制,节度使成为了都护府的最高军政长官。北庭节度有防制突骑施、坚昆等游牧民族的职责,统率瀚海、天山、伊吾三军,主要驻扎于伊、西二州。

为了维持边军在北庭的驻扎,唐朝除了继续“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外,还下令在当地大兴屯田。据记载,北庭共有屯田二十,随着驻军增加,屯田规模也越来越大,唐玄宗时发展到高峰,出现了“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的丰收景象。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2)

北庭故城遗址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城正北12千米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