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554课:细说“取”字,它为什么是“割下左耳”?

 三个小布丁 2022-04-16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又”部的两个汉字:“[囘又]、取”。这两个字中,“[回又]”在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取”则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取”。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囘又](GB字库未收录,字形描述为“上囘下又”)。读mò。《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囘又],入水有所取也。从又在囘下。'囘’,古文'回’。回,渊水也。”会意字。本义是没入水中有所觅取。字形演变如图:

([囘又]的字形演变)

字形中的“囘”,就是“回”,“回”像水流回旋的水渊,“又”是手的侧形,合起来会“入水有所取”意。“[囘又]”是“没”的本字。

(手入水中有所觅取)

《篇海类编·通用类·又部》:“'[囘又]’,'[刀又]’的本字。”《黄侃论学杂著·蕲春语》:“[囘又],吾乡谓入水取鱼者,曰'[囘又]鱼师’。”

“[囘又]”的小篆写法如图:

([囘又]的小篆写法)

2、取。读音有两个:

(一)qǔ。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guó)。’聝者,耳也。”会意字。本义是(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引申为捕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周礼》,又称《司马法》释之,以说'从耳’之意。”先看字形演变:

(取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的“取”字,字形的右边是“手”,左边是斧刃的形状,中间的一条竖线,表示耳朵,合起来就表示用手去割取一个人的耳朵。在古代作战或狩猎,以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算战功或割取猎物的左耳以示捕猎数量。我们看金庸小说《神雕侠侣》,杨过给郭襄祝寿,先是歼灭两千蒙古兵,用的计功方式就是割下耳朵。其实杨过这种做法,是于史有据的。

《说文》这里所说的《周礼》,指《周礼·夏官·大司马》:“(狩)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猎获大兽交给公家,小兽留给自己,猎获野兽的人割取兽的左耳以便计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现在强大的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虽然是老头子,捉了也不能放,管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

后来,斩获敌人的首级也称为“取”。苏轼《阳关词三首》:“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取”在本义之外,用法很多:

(1)捕捉;捉拿。《集韵·厚韵》:“取,获也。”《诗·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捕捉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诗经·豳风·七月》诗意图)

(2)获得;接受。比如:取信于人。《广韵·麌(yǔ)韵》:“取,受也。”《左传·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如果不听我们三个人的话,土地和五谷的神明就得不到祭享,君王到哪里去获得祭神的剩余?

(3)收取。《玉篇·又部》:“取,收也。”《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替人排除忧患,解除危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

(4)寻求。《字汇·又部》:“取,索也。”《周礼·地官·泉府》:“凡国事之财取具焉。”凡国事所需钱物都从泉府支取。

(5)选取;择定。比如:取道;取法;取景。《论语·公冶长》:“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仲由勇武过人,他的勇猛甚至超过了我。但不善于裁夺事理。

(仲由像)

(6)拿;拿出。《仪礼·士冠礼》:“宾降,取爵于篚。”从篚中拿出爵。

(7)治。《广雅·释诂三》:“取,为也。”《老子》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河上公注:“取,治也。”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

(8)战胜;收复。《左传·庄公十一年》:“覆而败之曰取某师。”杜预注:“覆谓威力兼备,若罗网所掩覆,一军皆见禽制,故以取为文。”伏兵而击败敌军叫做“取(战胜)某师”

(战胜)

(9)如唤;请。《水浒全传》第一百二十回:“李逵道:'哥哥取我,必有话说。’”

(10)凭借;借助。《玉篇·又部》:“取,资也。”《三国志·蜀志·法正传》:“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诸葛亮跟法正,虽然喜好不同,但都能以大义为重,互相凭借(取长补短)。

(11)用作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杨树达《词诠》:“取,才也;仅也。”《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主张仅仅是“为我”(利己),就算是拔去自己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也不愿意做。

(12)用作助词。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像)

(13)通“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取,假借为娶。”《诗·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14)通“聚”。聚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取,假借为聚。”《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郑国盗贼很多,聚集在芦苇塘里。

(人群聚集)

此外,“取”还是姓氏。《万姓统谱·麌韵》:“取,宋取应宗,淳熙进士。”

(二)q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法有三:

(1)奔跑。《韩非子·难势》:“夫良马固车,使藏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良马坚车,让奴仆驾驭就要被人讥笑,而让王良驾驭却能奔跑千里。

(2)趋向。《释名·释言语》:“取,趣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在君主面前自我吹嘘,以此来沽名钓誉,标新立异,认为超人一等。

(3)距离,相隔。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渡淡洋可抵其地,日干傍,取城五十里。”取城五十里,就是与城相距(相隔)五十里。

“取”的小篆写法如图:

(取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