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张胜兵 张胜兵中医 2022-04-17 00:00 ![]() 这个方子可以治痢、治喘、治口疮,这些都很常见,但在这里呢,我必须先要举我使用这个方子的两个病案啊,因为它的病案呢,可以说是精彩绝伦。 我曾经治过一例克罗恩病的病人。 克罗恩病在西医(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法根治。那么这种病人呢,他的临床表现就是拉肚子。那么我接诊的这个病人呢,他一天可以拉30几次。 说白了吧,他哪也不能去,他只能守在厕所旁边啊,过一会儿就要拉,过一会儿就要拉,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治疗方法。 那么我通过辨证发现他本身就是湿热体质,所以我给他选用了葛根芩连汤。 但是事情没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他病得有点久了,合并了什么呢?复发性口腔溃疡。 那么大家都知道克罗恩病这个病呢,在西医上没有过关(治疗好方法),嗯,由于时间的推移,常常会伴有肠道溃疡啊、口腔溃疡啊、还有其他地方溃疡,它就会烂掉啊。 这个病呢,对我印象很深刻!为什么深刻呢?因为他说他准备自杀!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受不了了,嘴巴总是烂,大便一天30几次,简直无法正常生活。 他说如果在我这里治疗,做最后一站,因为治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治不好,他就准备自杀,遗书都写好了! 我的压力山大呀!那看来你在我这里没有疗效的话,那我岂不是间接的杀了人吗?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啊! 一想到这里我就后怕!我在想这些病人呢,不要给我太大的压力呀,我不是神医呀,我不是把每个病都能治好。 你这克罗恩病全世界都没有过关(治疗好方法),你在我这里治不好就准备自杀,你说我怎么想?还好,我用了张仲景《伤寒论》里面的两个方子:葛根黄芩黄连汤和甘草泻心汤。 我耐心的指导,啊,让他不要吃辛辣的,饮食一定要吃清淡的。因为他体内本来有湿热嘛,这就是我说的素有阳明湿热体质的人嘛。 他得了这个克罗恩病呢,西医说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看来,极有可能就是曾几何时,他得了一场感冒,然后呢,误用了下法,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了什么呢?风寒入里化热而出现的这些情况。 也就是说,他的这个病邪是怎么来的,我就让它怎么走,它有可能是风寒入里化热,积于阳明肠所致,阳明大肠所致,那么我就按照治疗清阳明肠热的方式来解决你。 既然你有口腔溃疡,那么我就用甘草泻心汤,让你的中焦气机,因为中焦气机,甘草泻心汤是一个和解剂啊,它是和解寒热,寒热交错而出现的气机不利的口腔溃疡,或者是白塞氏病,都用它啊,就是烂掉了嘛。 那么我用这个葛根芩连汤合了甘草泻心汤,给这个病人治疗他的这个每天30多次拉肚子,还有复发性的口腔溃疡,用这两个方子加减化裁。 调治了几个月,最后跟常人一样了啊,就是大便控制在两三次啊,口腔溃疡也解决了。 这是《伤寒论》治好了他,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另外我再举一例肠癌的例子。 我接诊过一例肠癌,他一天也是拉二三十次,但是,他每次拉的并不多,他和刚才那个克罗恩病还不一样。 但是,他也是湿热下注的这种情况,胃肠有热,我就给他选了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不是无论有表或无表,只要是阳明湿热下利都可用嘛! 那为了加强它的疗效,我在葛根芩连汤的基础上加了马齿苋,由于它是肠癌,肠癌大家应该都读过我的《攻癌救命录》这本书,肠癌我常用红藤和败酱草在一起联合用药。 所以,我在这个葛根芩连汤的基础上加了马齿苋、红藤、败酱草; 由于她肚子还疼嘛,所以我加了芍药;由于他每次不多,每次的便的不多,次数又多,那么我就加了行气的药,行气导滞,用了木香、槟榔、厚朴、枳实这些药给他加减; 最后反复加减,反复加减。湿热一除,用木香、槟榔、枳实、厚朴又把这些垃圾一次性的往外推啊。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大便就变成了两三次,基本恢复正常了。 张胜兵作品《攻癌救命录》淘宝京东各大新华书店有售!挂号可获得签名书以及与张医生合影留念 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伤寒论》第34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组成]: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以上为原书中的用量与煎服方法。近人的用量如下可资参考。 葛根15~24克、炙甘草6克、黄芩6~9克、黄连9~12克,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太阳病,桂枝证反用泻下法,是为误治。“利遂不止”,乃误下后损伤胃肠,邪气内陷所致。“脉促”,即脉数而促迫,非数中有止之促脉。 此脉反映其人阳气抗邪外达之势,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故曰“表未解”。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表里热邪迫肺,肺气不利故喘。里热逼迫津液外越故汗出。综上分析,此属表里同病,里热下利之证,治疗采取表里两解之法,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 葛根芩连汤中的葛根为主药,其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胃肠津液。黄连苦寒,苦能胜湿,寒能胜热,能降一切有余之实火,通腹痛之滞下,故为治痢之最。 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利。黄芩、黄连合用,苦寒专清里热,坚阴止利。 甘草和胃安中,协调诸药。四药配伍,能外解表热,内清里热,故为表里双解之剂。 据条文来看,本证成因是太阳中风误下所致。但从临床观察,此证的发生,很少有中风表证误下,而常常是病之初起既现。因此,审证时不可拘泥于条文所述。 本证病机是表里皆热,表证占三分,里证占七分。 辨证要点应掌握:外有身热,内见下利,大便黏秽,肛门灼热,并伴有口渴,苔黄腻,脉数等。 条文中的“喘而汗出”不是必备之症。 葛根芩连汤所治疗的腹泻,其病位在肠,其病性属热证,是由于湿热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发病。其临床表现以身热、腹泻为特点。治疗的关键是要清除肠内湿热,恢复大肠的正常传导功能。 应用要点——湿、热 在选用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时,要抓住“湿、热”两点。 所谓“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大便后肛门灼热,小便发黄等; “湿”则相对抽象一点,主要表现是大便黏腻不爽,有排不尽的感觉,或者大便里有白色脓样物,不思饮食,舌苔厚等,如果大致符合这些症状,则可以认为是“湿热”所致的腹泻。 临床应用 (1)急性肠炎:证见发热口渴,泻下臭秽,肛门灼热,尿短而赤,苔黄腻,脉滑数等,可酌加金银花、马齿苋、黄芩、芍药等清热利湿之品。 (2)菌痢:下痢,便脓血,里急后重,身热腹痛,苔黄脉数,酌加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芩、芍药等清热解毒止利之品。 (3)小儿腹泻:便稀日行数次,口干苔黄,溲赤,指纹紫,可酌加茯芩、白术、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若挟食积,酌加鸡内金、麦芽、山楂、神曲消食导滞之品。 (4)慢性结肠炎,属于湿热下注者:可酌加金银花、茯苓、白芍、薏苡仁、秦皮、车前子等清热利湿之品。 (5)咳喘:咳喘胸闷,伴有大肠湿热便稀泄泻,宜本方加桑白皮、桔梗、贝母、茯苓等。 本方是治身热下利之主方,虽为表里双解之剂,但以清里止利为主,故用于热痢、热性腹泻等,不论有无表证,皆可应用。 若兼腹痛者,酌加白芍、木香缓急止痛。若兼呕吐,可酌加半夏、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若热痢神昏者,可酌加牛黄安宫丸以清热解毒,芳香逐秽。 医案选录 医案一:急性胃肠炎 丛某,1岁,男。 病已一周,身有低热(37.4℃),腹泻呕吐,稀便日行20余次,挟有不消化食物,食入即吐,吐为胃内容物。 某院诊为急性胃肠炎。经服用解热消炎等西药,效果不显。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尚可,腹部胀满,心肺听诊未闻异常,指纹略紫,舌红苔淡黄。 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脾胃失和所致。 治宜清热利湿、调和升降, 方用葛根10g,黄芩3g,黄连3g,茯苓4g,淡竹茹5g,炙甘草3g,清半夏3g,神曲6g,水煎温服,进三剂而愈。 医案二:泄泻 安某,男,26岁,学生。 患肠炎近2月,初起身热,腹泻日数行,伴有腹痛下重感,经西药痢特灵等药物治疗,身热虽退惟腹泻未愈。 便行每日四、五次,稀便恶臭,腹痛则泻,肠鸣腹胀,便下滞而不爽,肛门灼热,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形体壮实,脉见滑数,舌苔厚腻,根部淡黄。 证属夏秋之季,饮食不节,积滞蕴热,湿热下注,传导失常,以致泄泻。 治以清热利湿止利。宗葛根芩连汤化裁, 处方:葛根15g,黄芩9g,黄连9g,杭芍10g,木香3g,甘草3g,茯苓12g,藿香9g,水煎温服,进药六剂,诸证锐减。前方进退,继服药六剂而愈。 医案三:痢疾 裴某,2岁,男。 患儿饮食不节,患痢疾三日,服药不效。 下利日六七次,黏液便,腹痛哭闹,舌红少苔,指纹紫。 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壅迫大肠而致下利。 治当清热止利。宗葛根芩连汤加味。 处方:葛根12g,黄连6g,黄芩10g,马齿苋10g,茯苓10g,炙甘草3g,白头翁6g,白芍12g,水煎温服。进药三剂,利止便和,调理而安。 医案四:喘证 白某,男,60岁。 患咳喘病数年,诊为过敏性哮喘,每年夏初之季,咳嗽,喘息发作。 咳嗽有痰,时伴黄痰,胸闷气短,甚则平卧诸证加重,服中西药治疗,但仍有复发。 患者素体较弱,惟喜饮酒,大肠湿热,经常腹泻,大便每日1~3次。 近日喘咳复作,脉沉略滑数,苔淡黄。 证属大肠湿热,薰蒸于肺而致喘, 治以清热利湿,理肺平喘。宗葛根芩连汤加桑白皮、川贝、茯苓、炙百部。 七剂水煎服用,药后喘咳渐轻,守方调治二月,喘利皆平。次年未见复发。 医案五:口疮 治孙孩。满舌生疮,环唇纹裂,不能吮乳,饮则痛哭,身热尿少,脉洪而数,常烦躁不安,大便自可,拟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12克、黄芩4.5克、黄连3克、甘草9克、灯心1克、芦根30克。 病孩口疮服之而愈 本案系小儿口疮症。患孩满舌生疮,环唇纹裂,身热尿少,烦躁不安,脉洪而数,此为阳明阳邪成实之证。 阳明之有葛根岑连汤,犹太阳之有大青龙,少阳之有小柴胡。太阳以麻、桂解表,石膏清里。少阳以柴胡解表,黄芩清里。 阳明则以葛根解表,芩连清里,芩连之苦,不独可升可降,且合苦以坚之之义,坚毛窍可以止汗,坚肠胃可以止利。 所以,此汤又治下利不止之症。故凡属阳明病之里热腹泻症,风火上炎之目赤症,均可用以施治。 本方加灯心者,以其性微寒,味甘淡,能清热利尿也,加芦根者,以其味甘性寒,善清胃热也,故病孩口疮服之而愈。 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