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四大冤案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历史真相(下)

 燕山茶社 2022-04-18

上篇文章(清末四大冤案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历史真相(上))说到余杭知县刘锡彤和杭州知府陈鲁,经过威逼利诱和刑讯逼供迫使杨乃武和毕秀姑屈打成招,最终拟判两人一个“斩立决”,一个“凌迟处死”。两人是否真的性命不保呢,请继续往下看。

七、三司会审

是不是杭州知府判决之后,就可以立即行刑了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否则这冤案也就没有昭雪的机会了。相信很多人在古装剧中,会看到很多诸如就地正法或者直接判决死刑的画面,就认为,古代社会的法治根本不健全,对死刑犯的行刑太简单了,说杀就杀,说砍头就砍头。

实际上,远没有那么简单。就拿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死刑案件来说吧。

第一步,州、县衙门初审定罪。这一步,刘锡彤已经完成。

第二步,上报于府或直隶厅的同知或者通判,这一步也已经完成,陈鲁已经审理完毕,并拟定了判决初步建议上报省里。

第三步,省里的最高司法部门按察使司接报后,根据府的意见进行判决。如果对案情没有异议,就直接上报刑部。如果有异议,就要由省里的巡抚衙门、巡按衙门和藩台衙门再次审理,称为“三司会审”。三司会审后,基本就成了铁案了,很难再扭转。

文章图片1

第四步,三司会审结果由省里上报到刑部。

第五步,刑部接案后进行复审,无误后呈于皇上。

第六步,由皇帝本人做了批示,至此死刑判决才正式生效。

应当说,这个程序还是相当严格的,但是如此严格的司法程序,依然会有很多冤案发生,那就说明执行这套程序的人和相应的监督程序出了问题。

我们再回到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杭州知府陈鲁对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判决传到余杭,杨家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和悲愤,一家人哭得死去活来。这个时候,杨家姐姐杨菊贞除了悲痛之外,显示出出奇的冷静。这个弟弟是她一手带大的,三十多年了,他们几乎朝夕相处,弟弟是什么样的人,她是非常清楚的,弟弟肯定是被冤枉的。

于是,她忍着悲痛,四处奔走,除了求神问卜,就是四处托人搭救。她先去找葛母沈喻氏,知道了她在县里、府里前后口供都不一致,又到爱仁堂找“钱宝生”,钱已经被关进牢里,钱母和店里的伙计都说从没有卖过砒霜。而钱宝生这个名字也是乱供出来的。杨菊贞了解到这些情况,信心大增,更加确信弟弟杨乃武是被冤枉的,她决定破釜沉舟也要把弟弟救出来。

文章图片2

《杨乃武与小白菜》剧照

杨菊贞把自己打听到的情况告诉了家人,一家人决定去省里告冤状。由于清朝的法律规定,妇女是不能出面告状的,而杨家的男丁只有杨乃武七岁的儿子杨荣绪。于是,就由杨乃武的妻弟詹善政抱着杨荣绪去省里告状,称为“抱告”。

文章图片3

杨乃武之子杨荣绪

“抱告”诉状到了三司,陈鲁的审讯结果和判决建议也到了巡抚衙门。浙江巡抚杨昌濬,字石泉,湖南湘乡人,为人专横,刚愎自用。看完基本的案情,杨昌濬就派了一个叫郑锡滜的候补知县到余杭去密查。结果这个郑候补到了余杭之后,既不密也不查,而是被刘锡彤花天酒地地给供了起来。

刘锡彤跟郑说,此案没有任何问题。郑觉得,有刘锡彤这句话,能回去复命也就行了。于是就准备打道回府去复命,临走刘锡彤自然是孝敬了一份厚礼。郑锡滜回到杭州之后,就按照刘锡彤所说向杨昌濬汇报。杨按此将把案子交给三司进行了一次会审,基本没有什么改动,就按照陈鲁拟的罪名,准备上报刑部。刑部批文一下,就可以行刑了。

前文说过,案件到此基本就成了铁案了,想扭转很难了。但是,杨家姐姐杨菊贞再次展示了她强大的毅力。

八、两次京城告状

浙江巡抚将杨乃武的案子审理结束之后,杨乃武的“谋夫夺妇”的恶名就由各种渠道传到京师了。在京师的一些浙江籍官员听闻此事后,认为是浙江士林的奇耻大辱,都希望早正刑典,他们自然不知道这里面有着似海的冤情。

杨菊贞觉得,案情还没有通天,只要还没有行刑,就还有希望,她决定誓死也要把弟弟救回来。于是,准备行囊,赴京告“御状”。

她先是买通了狱卒,到监狱里探望杨乃武,并要他写出诉状,自己好拿着去告状。杨乃武感觉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处都是官官相护,已经被折腾得没有了信心,万念俱灰。而且她也心疼姐姐到京城去千里迢迢,太过艰辛,路上风险太大。于是,就劝姐姐死了这条心,现在距离“秋决”(死刑犯多在秋天处决,故称“秋决”),希望家里的亲人能够多到监狱里看他几次。

但是,杨菊贞并不死心,反复哭劝弟弟,说“不见黄河心不死,不见青天不回家”。同监死囚,都是同病相怜,见此情景,也劝杨乃武死马当成活马医。杨乃武一想也对,告也是死,不告也是个死,不妨试试。

文章图片4

于是,请狱卒拿来纸和笔,趴在地上,提笔尽数此案的前因后果,一口气写完状纸。杨菊贞拿到弟弟写的状纸,于同治十三年四月离家,历尽辛苦,到了京城。向都察院(清朝最高监察弹劾机关)递交的诉状。都察院并未审理,而是直接将状子送回了浙江,让杨昌濬再审。

杨昌濬一看,杨乃武一家跑到京城去给自己上眼药,还能饶得了他。再审时,就用重刑威吓,刑具摆满了大堂,还不等杨乃武开口便被大刑伺候。杨乃武见状,知道是这一次京师告状没有什么结果,自己辩解徒遭刑罚,于是并未为自己辩解。而秀姑同样畏惧皮肉之苦,也没有翻供。

三司复审,依然按照上次拟定的结案,就这样这次京师告状就不了了之了。

杨菊贞辛苦几个月,结果白白跑了一场。但是她并不死心,回到家休息几天,又去杭州到处找亲朋好友出主意、想办法,准备再去京城,二次京告。

说来也巧,杭州有一名京官名叫夏同善,是咸丰六年的进士,时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编修兼),清朝的这个官职主要负责在皇帝御门听政、朝会宴享、大祭祀、大典礼、每年勾决重囚及日常上朝,日讲起居注官都要在朝堂陪着。可见,官职不算大,但位置非常重要。

文章图片5

红顶商人胡雪岩

此时夏同善刚好丁忧(“丁忧”,也称“丁艰”,指官员为父母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期满,准备回京返岗。临行前,杭州庆余堂堂主胡雪岩设酒为他送行。当天酒席上还有一个人,叫吴以同,余杭人,是庆余堂的西席,和杨乃武是同乡,又是同年考取秀才,两人私交很好,对杨乃武的为人,非常熟悉。案子发生之后,他知道杨乃武是被屈打成招。在席间就和夏同善说了这件事,请夏同善回京之后,找机会能够说说情。还说,这个案子不仅关系到两条人命,更关系到整个浙江士林的声誉。

胡雪岩在边上也是帮着说话。古代读书出身的官员把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也正是吴以同的那句话“关系浙江士林声誉”的话,打动了他。他答应回京以后,与在京做官的浙江同乡商议一下,如果有冤屈,不能轻易就进行判决,自己会找机会为他们说情。

杨菊贞准备二次进京告状之前,先后两次来到监狱,探视杨乃武,并问他杭州和京城有哪些人可以帮忙。

杨乃武就说,杭州可以先去看看汪树屏,汪是杨乃武的同科举人,对朋友非常讲义气。他的哥哥汪树棠也是个京官,去看他时,可以把诉状带着,让他知道其中原委。

第二个要去看的是夏同善的弟弟夏缙州,这人是个武举,此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很讲江湖道义,可以请他给哥哥夏同善写封信,如果夏同善肯出面讲话,这事说不定有希望。

还有一位就是我的同乡秀才吴以同,他和我私交很好,他一定肯帮忙。此时杨乃武还不知道,吴以同已经在为他的事努力了,这就是真正的朋友。

杨乃武嘱咐姐姐,将状纸多抄写几份,除了分送京城的几个衙门外,还要给浙江籍的在京同乡分送几份,让他们都知道案情的来龙去脉,说不定哪个同乡就可以帮上忙了。

杨菊贞牢记弟弟的嘱咐。第二天就去看汪树屏,果然汪满口答应,不仅写了封给哥哥汪树棠的信,还联系了在浙江的18个同科举人,联名向都察院上告,说余杭杨乃武、葛毕氏一案,浙江的大小官员,刑讯逼供,草菅人命,请求全案京城复审。

杨菊贞去看夏缙州时,他也写了封信给哥哥夏同善。最后去看了吴以同,得知吴已经跟夏同善说了杨乃武的案子,夏已经答应帮忙。吴以同还带着杨菊贞去见了胡雪岩。胡雪岩不仅表达了对杨乃武的同情,还送给了杨菊贞二百两银子作路费。这二百两银子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杨家此时已经在卖地来维持打官司了,正愁赴京没有路费。

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杨菊贞经过一番准备之后,第二次去了京城。

到了京城之后,杨菊贞先去看了夏同善,夏夫妇亲自接见了这个从家乡远道而来的老乡。在看了诉状之后,就带着杨菊贞叩遍浙江在京城的大小官员三十余人,并让她把状子分别送到步军统领衙门、刑部和都察院。

这次赴京告状,夏同善帮了大忙。他利用工作之便,多次与宰相翁同龢谈到此案的曲折内幕,并给他看了杨乃武写的状子。翁同龢对夏同善讲,如果真的有冤情,必须要平反。

文章图片6

翁同龢画像

第二天早朝之后,翁同龢就赶去刑部查阅此案的全部卷宗,刑部尚书桑春荣开始还不给他看,推脱说,全案已经审理完毕,马上就要上奏,用不着再商议了。

连宰相的面子都不给,看来这个刑部尚书也是相当有背景的。这时候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这人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的儿子林拱枢,他恰好分管浙江方向的刑狱卷宗,杨乃武这个案子他也仔细研究过,认为有很多疑点,确实有重审的必要,现在还不宜上奏。他见尚书桑春荣推三阻四,就私自做主,把此案的全部卷宗搬出来,送到翁同龢的家中。

翁同龢把卷宗中与杨乃武的状子不一样的疑点一一列出,发回刑部要求重审。刑部还是不同意重审,而是把翁同龢列出的不一样之处,让浙江巡抚杨昌濬再认真复查。

第二天早朝时,翁同龢为此向皇上奏了一本。这时候,汪树屏等18名举人的诉状也到了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汪树屏的哥哥汪树棠就在都察院任职,此案马上引起了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的高度重视,也向皇上上奏称要重审此案。由于这些人的帮忙,这次告状终于有了结果。

最终慈禧太后下了一道御旨,让刑部督令浙江巡抚杨昌濬重新审讯,必须得到实情,然后再上报。

杨昌绪得令后,自己也没有亲自提审,而是让时任湖州知府许瑶光来审。这次审讯没有用刑,大堂氛围比较缓和。这样,杨乃武心想,定是这次姐姐到京城告状起到了作用,于是放开了胆子,大呼冤枉,把前因后果如此如此倾诉了一遍。

提审秀姑时,秀姑也是大呼冤枉,把以前的口供全部翻掉,并供出知县公子刘子翰奸污自己,阮桂金到牢中劝供等事。葛品连的亲戚也觉得这次堂审不像以前可怕,就全部变了以前的口供。

许瑶光一连审了几次都是这样,他才知道这个案子远比想象中的复杂。而重要证人钱坦又暴毙狱中,死无对证,很难再审下去。他惧怕杨昌濬,案子又审不下去,于是他就这样审审拖拖、拖拖审审,搞了两个多月没有结果。

九、钦差会审

这个湖州知府许瑶光久审不决,杨昌濬也不催,但是京城的一些官员并没有停止活动。他们一起说服了慈禧太后,太后派御史王昕到浙江进行私访。王昕到了余杭之后,就去了仓前镇爱仁堂药店,得知这个药店从来就不卖砒霜,连钱宝生的名字都是乱供的,就知道了真情。

回到京城后就向太后奏了一本,建议朝廷派大臣到浙江复审此案。这时候,礼部侍郎胡瑞澜正好在浙江出差,慈禧就命他就地审理此案。

杨昌濬知道是胡瑞澜担任钦差,就对他威逼利诱,告诉他此案已经反复审理多次,非常公正,不宜再变动。他又向胡瑞澜推荐了几个助手。分别是宁波知府边葆诚(刘锡彤连襟、杨昌濬的湖南老乡)、嘉兴知县罗子森(杨昌濬的湖南老乡)、候补知县顾德恒、龚甘潼帮助审理。

从杨昌濬推荐的陪审官员的成分就可以看出,这案子又要出幺蛾子了。刘锡彤更是亲自到杭州,和连襟边葆诚一起密谋布置,还重金贿赂胡瑞澜。

这次的审讯可想而知。先是杨乃武和毕秀姑均当堂翻供,但是先后遭到大刑伺候。杨乃武是各种刑具“品尝”了一遍,双腿被夹棍夹断,几次昏死又苏醒,抱定必死的决心,就是不招供。秀姑更是白天黑夜地用刑,左手四根手指尽被夹断,疼痛让她昏死了过去,等醒来后只得再次招供,承认毒杀亲夫。

文章图片7

《杨乃武与小白菜》剧照

就这样,胡瑞澜趁杨乃武和毕秀姑昏死过去的时候,由狱卒拿手画押,摁上指印,维持原判。

这一次的用刑应当说是此案发生以来,杨乃武和毕秀姑遭罪最大的一次,七次用刑、七次昏厥,所受伤残更是影响终生。在慈禧太后都亲自下令重查的情况之下,钦差大臣都能够如此刑讯逼供,可见当年封建官吏为了私利是怎样的下手之狠毒,视百姓性命如草芥。

钦差大臣胡瑞澜将维持原判的判决上报后,朝堂一片哗然,数名浙江籍官吏联名向慈禧上奏,说此案在民间已经是传得沸沸扬扬,都说杨乃武、葛毕氏是被刑讯逼供、屈打成招的,而朝廷命官上下包庇,草菅人命,欺君罔下,为昭示君威,以释群疑,请求将全案提到京城彻底审讯。

慈禧准奏,只是没有同意将全案提到京城审理,理由是提京复审太长途拖累。而是要求胡瑞澜再审,只是这次提醒他“不得再用严刑逼供”。所以,这次钦差复审没有敢再动刑,堂上的氛围缓和了不少。经过两次复审,杨乃武和毕秀姑都翻供。

胡瑞澜这次不敢再乱来了,只好照实上报,说:主犯翻供,人证(钱坦)暴毙,所以难以定案,他请求另派大员再审。

见此情形,夏同善等人又多次在慈禧面前表示,如果此案不彻底审理清楚,浙江以后将无一人肯读书上进。有个刑部侍郎叫袁保恒,看到了胡瑞澜的奏疏,而他恰好又在周同善处看到了杨乃武的诉状,因此认为案情比较复杂,确实有提到京城复审的必要。于是也向慈禧建议将全案提京复审。

就这样,在多方努力下,慈禧才下了一道谕旨,要求刑部提京审问,彻查此案。

文章图片8

《杨乃武与小白菜》剧照

一个多月后,全案卷宗、案犯和各证人全部都押解到刑部,而余杭知县刘锡彤也按要求一并来到京城,以备问询。至此,一切具备,只等刑部择日开审。

十、刑部终审

全案到北京十天之后,刑部举行大审,又叫三司会审。这次大审,观审的有数名在京江浙文官,还有两湖有军功的武官(大都是杨昌濬的老乡),更有中外的记者。据说参观的人数空前,是清朝历次刑狱所罕见,可见当时大家对这一案件的关注度之高。

主审是刑部浙江司郎中刚毅,他最终因审理此案而受到朝廷嘉奖。

上午提审的是杨乃武。杨乃武明白今天这场合的重要性,尽管摆满了刑具,也喊了堂威,但氛围毕竟还是与以往不同。再说是死是活,今天这是最后一关了。

于是,他在主审的问询下,就把此案如何发生的,是如何被刑讯逼供的,以及和葛毕氏的关系,胡编了爱仁堂买药等等,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杨乃武还讲了自己如何因撞舟事件得罪了刘锡彤,刘锡彤如何借机陷害。

听着杨乃武的供诉,堂上堂下鸦雀无声。而刘锡彤此时如坐针毡,脸一阵红一阵白。

下午提审“小白菜”毕秀姑。秀姑也非常明白,这是最后一审,自己是否会被凌迟也在于今天的复审结果。于是,她抱定信念,大呼冤枉。她说丈夫葛品连回家后只吃了一碗洋参桂圆汤,其他什么都没有吃,她的丈夫什么地方服毒,服了什么毒,她都不知道。他和杨乃武也并无私情,自从杨家搬出之后,就没有再见过面。以前说他给了治病的药,是受刑不过胡乱供的,诬陷了好人。她还供出刘锡彤的公子刘子翰强奸,阮桂金设圈、诱供等情形。

文章图片9

第二天、第三天分别审问了余杭仵作沈祥、葛品连之母沈喻氏、爱仁堂店主母亲等证人,案情基本明了。

最后是对刘锡彤的质询,差役令其下跪,但刘锡彤不肯下跪,并大声咆哮,说我是来接受问询的,不是来受审的。

问官问他银针没有用皂角水擦洗过,为什么说已经擦过;问他沈喻氏到县里告状,原供中并没有“七孔流血”,为什么改为“七孔流血”;问他为什么不叫“钱宝生”(钱坦)与杨乃武对质;钱宝生是主要人证,为什么轻易放了,后来为什么又将钱宝生收监,他是怎么死的,现在人在何处,为什么不通知家属收尸,却自行处理。

文章图片10

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刘锡彤瞠目结舌,冷汗直流,不知如何应对。

接下来,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对葛品连开棺验尸了。光绪二年(1876年)十二月初五,葛品连的尸棺到了京城海会寺。四天后,刑部尚书桑春荣带领刑部的堂官、司官和仵作差役等一共四十余人,一起到海会寺开棺验尸。

开棺前,堂上让刘锡彤验明原棺,还查看了棺上所贴盖有沿途大笑各县的封条,均完好未动。之后,刑部仵作开棺验尸。只见棺内有丝绵裹着的白骨,仵作取出主要的骨头,没有丝毫青黑受毒的痕迹,牙齿喉骨都呈黄白色。

仵作验明后,报告说葛品连死前没有中毒。此时,刘锡彤听说无毒,开始浑身发抖。

至于,葛品连是如何死的,后来有人撰文称,有可能是撞见粮吏何春芳猥亵其妻毕秀姑,后心情郁闷,染上鸦片,那天因控制不当,吸食过量不幸身亡。

至此,案情终于大白。

十一、后记

刑部将审讯情况上报至慈禧。首先将刘锡彤革职查办。两个月后,到了光绪三年二月,杨乃武被释放,因与毕秀姑同桌吃饭,不避嫌不成体统,被杖责一百,已经革去的举人不再恢复;毕秀姑被杖责八十,罪名是与杨乃武同桌吃饭,诵经写字,不守妇道。狱卒同情秀姑,行刑时,一棍代替十棍,只轻轻打了八下。

此案被处罚的官员传说有一百多人,摘下的顶子有一担,但实际上被处理的大小官员也就三十多人,其中有名有姓的也就十来人,主要有余杭知县刘锡彤、浙江巡抚杨昌濬、礼部侍郎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宁波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世潼、郑锡滜、按察使蒯贺荪、余杭县训导章纶香等。应当说,这些人罪有应得。

文章图片11

《申报》对涉案部分官员处理决定的报道

杨乃武出狱两天后,就到翁同龢、夏同善、汪树棠等一些在京的帮助过自己江浙官员门前叩谢。一个多月后,才回到家中。

“小白菜”毕秀姑出狱后,她的婆家和养母都不肯认领,京城又举目无亲,实在是凄楚可怜,最后由余杭去京城的解差带回了余杭。

回到杭州后,杨乃武先是去叩谢了杭州城中曾经伸出援手的胡雪岩,吴以同等人,然后又去上海叩谢《申报》馆主。《申报》用它的特有功能为主持公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杨乃武还在《申报》当过一段时间的特约编辑,只是时间不长。

之后,杨乃武就回到余杭,继承祖业,以种桑养蚕为生。不久,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因操劳过度,不幸病故。杨乃武为其执绋服丧,视如慈母。

1914年9月,杨乃武颈后生疮,得了败血病,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74岁。葬在今杭州余杭区舟枕乡安山村白虎山对面的一个小山丘上。

文章图片12

杨乃武墓

毕秀姑被解差送货余杭后,因十指伤残,难以自谋生计,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后来,她只好来到余杭县南门外有一个叫准提庵的尼姑庵,削发为尼,取名慧定。后来,毕秀姑还专门托人写了一张字条留给杨家,以证明杨乃武的清白。但字条原本不幸丢失。字条原文大致如下:

“杨二爷(杨乃武排行老二,人称杨二爷)蒙受天大不白之冤,人身受尽残酷摧残,遭终生之残,此时此事,终生难忘。均我所故,均我所害。二爷之恩,今生今世无法报答,祗有来生再报。我与二爷之间绝无半点私情,纯属清白。后人如有怀疑,可凭此字条作证。”

1930年,小白菜在准提庵圆寂。慧定的坟塔在今杭州余杭区东面的安乐山上。

文章图片13

小白菜墓

应当说,此案能够最终被推动平反昭雪,在封建社会的条件之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杨家坚持不懈和有正义感官员的推动。杨家姐姐菊贞一个弱女子千里迢迢两次上京告状,试想,当初如果没有她的不辞劳苦,不懈坚持,杨乃武极可能就冤死狱中了。以翁同龢、夏同善为首的具有正义感的官员,不仅深深同情杨乃武,更是怀着对社会的责任感,来推动案件的复审,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坚持不懈,最终使得冤案昭雪。今天这些人当年写的奏折,都还保存在档案馆,都有据可查,翁同龢还留下了记载此事进程的日记。

文章图片14

翁同龢日记节选

其二、社会大形势的影响。同治、光绪年初,经过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沉重打击,康乾盛世早已不再;外国列强又相继入侵,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瓜分之势已经形成,慈禧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可谓是火上浇油,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使案件昭雪,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危及慈禧政权,所以她也不得不认真对待。

其三、当时社会民主意识已经觉醒。上海的《申报》在案件审理期间,曾连续撰文70篇报道此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最后刑部大审时,法国的记者都在现场听审,后撰文发表在海外媒体。这些都有力推动了案件解决。

文章图片15

上海申报为杨乃武案所作的报道和评论

杨乃武小白菜一案持续时间长达四年,是近百年来的一大奇案,其案情曲折复杂,复审次数较多,尤其以刑取供、以供定罪,实行逼、供、信之极端,世所罕见。这一案件反映了封建官场的昏庸残酷,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摧残女权、草菅人命的悲惨情形,所以流传甚远。

可惜这一历史的真相,长期被一些野史和文艺作品所夸张、虚构和歪曲,今天作者根据历史资料,撰写的这一篇文章,用以还原历史真相,以正视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