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加减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医案、配方

 一指禅月 2022-04-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 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EBV是导致IM的病原体,世界上90%以上的成年人体内携带EBV16.在儿童中,EBV感染具有地域差异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90%5~9岁的儿童感染了EBV,其中绝大部分在1岁前感染;在西方国家,5~9岁的儿童中只有0%左右感染,其感染年龄向后推迟。

发热、咽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是IM常有的表现。我国台湾Cheng等1报道儿童M的常见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发热(91.3%)、咽扁桃体炎(88.4%)、淋巴结肿大(78.3%)、肝炎(75.4%)、肝大(66.7%)、脾大(47.8%)、胃肠道症状(44.9%)、黄疸(21.4%)18.尽管自发性脾破裂、上呼吸道梗阻、急性弥漫型脑脊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其后果是致命的19-21国外有文献-23报道个别病例可出现为盲肠包块、胆囊炎等表现。

近2年来,IM伴发的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该症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自然杀伤细胞功能调节障碍,导致淋巴或组织细胞活化增生,使嗜血细胞增多和细胞因子过度生成,诱发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其主要表现包括长期发热、肝脾大、肝功能衰竭和全血细胞间减少等【2-25.IM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预后良好。一般只需采用休息、饮食、营养、降温等对症和支持处理即可。

多数学者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中医温热症”、“温病”、“瘟疫”范畴,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热、毒、痰、瘀,热毒之邪为致病的主要因素,热、毒、痰、瘀是病机本质。新华认为根据其临床证候,表现为热、毒、痰、瘀的特点,热毒是引起发病与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疫疠之气由口鼻人,侵袭于肺,热毒郁而化火,上冲咽喉,外蒸肌肤,深入营分,走窜肌表血络,故本病表现为发热不退、咳嗽、咽喉肿痛、出疹等热毒犯肺之证。热毒壅肺,肺失肃降,煎炼津液而成痰,痰与热毒相互胶结,流窜经络,结于颈部而致颈部淋巴结肿大。热毒内蕴,久居不去,伤津耗气,煎熬血液而生瘀,而致肝脾肿大。虞坚尔等认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热毒痰瘀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环节,其中热毒之邪乃致病的主要因素,而痰瘀则是病变过程的病理产物,同时又可与热毒胶结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使病情变得复杂多样,如热毒内陷心肝,流窜脑髓或经络,上攻咽喉等。

【临床应用】

郭路南等2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2例,治疗方法:柴胡9g,黄芩、半夏、丹皮各6g,人参5g,金银花20g,板蓝根15g,玄参10g,甘草3g,大枣2枚。高热,加石膏、栀子;咽痛,加蒲公英、牛蒡子;咳喘,加桔梗、杏仁;淋巴结肿大明显,加贝母、夏枯草、僵蚕、海藻、昆布;血瘀,加赤芍、桃仁。

治疗结果:全部治愈,其中19例只服药7剂。

【病案举例】

1.张某,女,10岁,1997年10月3日初诊。发热5天,往来寒热,体温38℃~40℃之间,下午尤甚,咽痛,恶心,头痛,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曾在儿童医院就诊,查血:wbc11.3×10/L,L46%,M8%,G46%,嗜异凝集(+),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水西林、病毒唑、激素等治疗,热势不退,遂来我院诊治。现患儿发热,往来寒热,咽痛,头痛,口苦,有汗,恶心,小便黄,大便干。体温39.2℃,颈、颌下、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咽充血,心率110次/分,律齐,双肺(-),肝未触及,脾左肋下2cm,舌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医诊断:温疫,系感受温疫时邪,邪郁少阳,渐至阳明而致。予柴胡10g、黄15g、西洋参10g、半夏10g、生姜3片、甘草6g、生石膏30g、大黄6g(后下),水煎200ml,分2次服。服1剂后,转日体温最高38℃,继以原方加竹叶9g,4剂而痊愈。

按:本例诊为传单,其脉证属少阳兼阳明证,为热病日久正虚,邪郁少阳,惭致阳明之候,故在西药治疗无效情况下,予小柴胡汤疏解少阳之郁热,予生石膏、大黄以逐实热结故服之热退,调养1周而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