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权威】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走在琴弦上 2016-07-05

参考资料: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P916-P921

2.《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P821-827

3.《儿科学》本科教材第8版:P203-205

4.本公众号ekcg2014独家编撰的《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第一至四辑相关文章

5.网络资源。

6.个人临床经验。

 

【本文写作背景】:近期部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发表了一篇《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的文章获得较多阅读量,但本人发现其内容陈旧,已经不适于当今医学发展,并对临床医生诊治此病起到了一些误导作用。本人参考上述众多资料,整理成最新的《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发表于此,供广大朋友阅读参考。同时也希望朋友们对于新媒体各类文章进行专业化分析,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不要一味的相信,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观点、方法。

 

 

EB病毒(EBV)为DNA疱疹病毒,过去又被称为人类疱疹病毒4型,婴幼儿多为隐性感染,较大儿童及青少年多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IM过去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于CMV、支原体、腺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也可出现类似IM的表现,因此第8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已将IM称为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EBV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据报道我国20世纪80年代时10岁儿童血清EBV几乎100%为阳性,此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原发性EBV感染年龄有所延迟。

EBV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过输血和性传播,在成人又被称为“接吻病”。儿童IM发病高峰在4-6岁,主要病理组织学改变为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表现为异常淋巴细胞浸润,并不化脓,可侵犯肝脾、心肌、肾、肾上腺、肺、中枢神经等多个系统,主要临床表现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三联征,可合并有肝脾肿大。另外,50%IM患儿可出现眼睑水肿,这一点在第8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特意提出,并且成为最新诊断标准中的一条,这是临床医生不太重视的地方。

 


 

IM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脑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嗜血细胞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很少见肺炎、胃肠道出血、血细胞减少、心肌炎、心包炎、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脾破裂是其严重而少见的并发症。

  

原发性EBV感染过程中先产生针对衣壳抗原(CAIgGIgM;急性感染晚期,抗早期抗原(EA)抗体出现;恢复期晚期,抗核抗原(NA)抗体产生。其中,抗CA-IgG和抗NA-IgG可持续终生。如血中发现抗NA抗体,则提示该感染实际早已存在;CA-IgM阳性是新近感染EBV的标志;EA-IgG一过性升高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血清中高浓度EBV-DNA提示存在病毒血症。

 

       IM最新诊断标准     

1. 原标准,现已经淘汰:《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IM诊断标准:


2.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下述标准:

(1)临床三联征:发热、咽峡炎、淋巴结病:

(2)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0. 50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0.10

(3)血清嗜异凝集抗体阳性。

上述标准的适应人群是10 - 30岁的IM病例。

 

3.最新第8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我国儿童IM最新诊断标准:

A.下列临床症状中的3项:

①发热

②咽峡炎

③颈淋巴结大

④肝大

⑤脾大

⑥眼睑水肿;

 

B.实验室检查:

①抗EBV-CA-IgM和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

NA-IgG阴性;

②抗EBV-CA-IgM阴性,但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合力抗体。

③双份血清抗EB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④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

诊断标准:以上各条中如满足A项中任意3项及B中第4条为临床诊断病例;如满足A中任意3项及B1-3条中任意一条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IM鉴别诊断:

下列感染均可引起发热、咽痛和淋巴结大等症状和体征,临床上要注意与EBV-IM相鉴别。   

(1)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上不易与EBV-IM相鉴别,可伴黄疸,嗜异凝集抗体阴性,其双份血清CMV-IgG4倍升高或CMV-IgM阳性。   

(2)弓形体感染:嗜异凝集抗体阴性,但临床上不易与EBV-IM相鉴别,双份血清弓形体IgG 4倍升高或弓形体lgM阳性。   

(3)链球菌咽炎:常无肝脾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4)其他:患儿如有黄疸、肝大、转氨酶很高时,需与病毒性肝炎鉴别;有淋巴结、肝脾肿大等需与川崎病、白血病、结核病、霍奇金病等。淋巴细胞显著增高的需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登革热等鉴别。此外,支原体感染也可出现类传单表现。

几点说明(说明: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IM较多见于年长儿童,而川崎病则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2.IM患儿扁桃体肿大,表面常见(黄)白色膜状物覆盖,略显厚实,此点与化脓性扁桃体炎、病毒性扁桃体炎不同。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肿大,多见脓点、小片状分布白色脓苔;而病毒性扁桃体炎则以扁桃体肿大充血为主,有时可见点状白色斑点。

3.IM患儿眼睑水肿也为常见体征,临床医生对此认识常常不足,容易忽视,并且需注意与肾炎等相关疾病鉴别。

4.IM患儿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颈部,但如果肘部滑车淋巴结肿大有时提示IM意义更大。另外,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无粘连,偶尔可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出现腹痛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