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光迪,甘温益气(补中升阳、甘温除热),甘温除大热

 北京润雨 2022-04-20

甘温益气(补中升阳、甘温除热)

甘温益气”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益气之剂”,治疗气虚诸证。甘药是能够补气的,配伍温药则能加强甘药的功能而增进疗效。《内经》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又说:“气主煦之。”这是甘温益气的理论根据。具体运用,如人参配黄芪,则人参补气,得黄芪而甘温益气的作用更强,能大补脾肺之气,治疗脾肺气虚,倦怠少气,动易汗出,头昏心悸等症。又如黄芪、人参、甘草配伍肉桂,则芪参草得肉桂之温肾阳,能大补三焦元气。因脾胃为生化之源,营卫之所自出,而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芪参草桂合用,能保护元气的根本,所以《博爱心鉴》名之曰保元汤,能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病不易复,以吸补托痘疮倒陷,疮疡转阴等症。又如人参、炙甘草、茯苓与山药、扁豆,配伍炒干姜名为养中煎。能补脾温胃,治疗脾胃虚寒,运化不及,易呕易泄,劳倦着凉即易发病等症。方中参、苓、草与山药、扁豆是两组补气药同用,补益脾胃之气的作用较强,再得干姜,则更能鼓舞中阳的健运,而干姜得参、苓、草、山药、扁豆,能变辛温而为甘温,变刚燥而为温纯,更适宜于中焦气虚的病情。这又是张景岳的宝贵经验。

以上用药均属甘温益气之剂,但配伍不同,功用亦有差异。如人参与黄芪,重点在补脾肺之气;再加甘草、肉桂,能补三焦元气;参、苓、草、山药、扁豆与干姜,则着重温补脾胃中气。总之,气虚易生寒,补气药必须配伍一些温药,而后功效才显(但不能颠倒两者的比例);气虚运化弱,甘药又易碍气,亦须加用一些温药,而后才能健运。这是甘温益气配伍用药的一个特点。

甘温益气中尚有一个重要内容,如李东垣的补脾胃、升阳气,即“补中升阳”,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证。他在用黄芪、人参、甘草、白术补中益气的同时,配伍升麻、柴胡,升引阳明和少阳的清气上行;或者用防风、羌活、独活,辛温升发,鼓舞阳气上升,这就是补中益气诸方的配伍方法。其适应证是劳倦所伤,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黄食少,便溏,形寒躁热,时易感冒,以及脱肛、子宫下坠等证。

运用这种方法治疗气虚发热者,又称为“甘温除热”。气虚发热似平难于理解,按照李东垣的论述,结合临床体会,确有其事。脾胃气虚之体往往伴随着两种变化,一种是后天生化之源不旺,营卫因而俱虚,阳气不能卫护其外,其人常见脾虚气陷诸正,体温经常不稳定,而且多见偏低状态,平时疲乏形寒,甚至自开:但在劳累或饮食失调之后,又会出现虚性兴奋,李东称之为“阴火上冲”,出现躁热或低热。所谓“形体劳逸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其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见《脾胃论》)。治以补中益气汤,使脾胃气旺,清气上升,元气充足,营卫调和,则其热亦自退,这就是甘温除热法。他在用补气升清药的同时,并配以当归之和血,就能阳生阴长,调和气血。这种用药,实际是补中益气,调和营卫气血,从而达到退热目的者。按照东垣自己的说法,即劳倦身热,形如表证,只须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而愈。

另一种是脾虚气陷,中焦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反生湿浊,流于下焦,郁而生热,阴火上冲。东垣又提出“甘寒除火热”的治法。即在用甘药益气升阳的基础上,配以黄柏、黄连、黄芩等苦寒坚阴药,以消“阴火”(实质是脾胃或下焦湿热);或者配以平胃、四苓、麦芽、神曲等,以运脾化湿,使中气旺而湿热化,则虚热亦自退,即是甘寒除火热的用药方法。这种用药,一方面益气升阳,一方面苦寒泻火,即“升阳泻火”方法(可参阅前“升阳泻火”一节)。但须指出,这种“甘寒除火热”与“甘寒清热”或“甘寒养阴清热”是两回事,不能混淆。

《中药的配伍运用》,丁光迪,甘温益气(补中升阳、甘温除热)


丁光迪(1918~2003)男,江苏省武进市东北乡焦溪镇人,中医世家。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各家学说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全国中医学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南京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等职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早年从事时令病、急性传染病的研究,成就斐然。之后多从事内科、妇科的杂病、慢性病的研究。为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突出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