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强常规管理,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009.10.22

 和而不同沙龙馆 2022-04-21

一、常规管理要做到“八查”

1、检查备课

(1)依据:学校对教师教案的要求。

(2)形式: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以不定期检查为主。

(3)内容: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教学预设等。

(4)手段:教案、说课。

(5)反馈:通报、谈话等。

2、检查讲课

(1)依据:课堂评价标准。

(2)形式:集中听课与分散听课相结合,以分散听课为主。

(3)内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情况,做到以学评教。

导什么。新课程中的教师主导应包括导目标、导过程、导思维、导方法等。导目标指的是教师主导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三维目标。导过程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导思维指的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导方法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而在旧课程中教学目标仅指知识和能力一维目标,教学过程靠教师灌输知识完成,学生的思维随教师的思维而思维,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

怎么导。新课程中的教师主导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完成。一是设问,即教师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一些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目标,问题要有梯度,后一个问题建立在回答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问题角度不要太大,问题指向应非常明确。二是点拨。有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能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巧妙地加以点拨,既不直接告诉学生,又能给学生以启发。三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包括某学科共性的学法指导和对某一教学环节的学法指导。对某学科共性的学法指导可采取平时渗透和集中讲解相结合的办法,以平时渗透为主。对某一环节的学法指导可以通过教学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各学科学生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前把讨论的要求告诉学生,如讨论的主题,注意的事项等。如果教师不提要求,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就不会太好。旧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课堂灌输知识这一单一形式实现的。

什么主体。新课程中的学生主体主要指学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学过程的主体、思维的主体、创新的主体。旧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过程的主体。

如何体现学生主体。(1)自己思考学习,包括一节课的自学,或一节课中部分内容的自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2)同学之间讨论(生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的同学之间的讨论,一要明确讨论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二要掌握讨论技巧,三要学会表达,即准确表达自己观点和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3)师生互动。即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及和教师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的作用。(4)学生的课后反思。即学生课后对课上教师的讲解及自己学习的回忆、评价、反思的过程。旧课程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通过被动的听教师讲课表现出来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导是学生主体的保障。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结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没有教师的指导不可能达到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主体作用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因此学生主体需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教师主导的目的。教师主导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师主导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主体实现学生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割裂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强调主导忽视主体和强调主体忽视主导。目前,这两种表现中最突出的还是后者。一节课下来,学生活动热热闹闹,但由于没有教师主导,学生感觉没有什么收获;二是机械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有的学校规定教师讲十五分钟,学生学三十分钟,这种做法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机械理解,也是错误的。

(4)反馈:总结共性问题,交换个别问题。

3、检查辅导:抽查与问卷相结合。

4、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1)依据:学校对作业批改的相关要求。

(2)形式: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以不定期检查为主。

(3)内容:批改的量、质、特色

(4)反馈:通报与交换意见相结合

(5)相关措施:

A、一般要求与发现典型相结合,引领作业规范化与特色化。

为了引领学生作业形成规范化和特色,可以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例如,针对不同的学生体现出层次性作业,针对不同内容呈现出系统性作业,有一定量体现出原创性等。在一般要求的同时,教务处还通过检查作业、召开专题座谈会、专项调研等多种形式挖掘典型,并在原有基础上提出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

B、开展规范作业和特色作业展评活动,促进作业规范化和特色化。

 C、出台相关制度,确保作业规范化和特色化

5、检查考试

(1)依据:学校对相关考试的要求

(2)形式:抽查

(3)内容:考试次数、试卷质量、教师批阅质量、学生学习质量

(4)方式:试卷、成绩单等。

(5)反馈:通报与个别交换意见相结合。

6、检查教学反思

(1)依据: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相关规定。

(2)形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

(3)内容: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等都可以有反思。

检查讲课的反思主要查次数、质量。

7、检查教研

(1)依据:学校对教研的相关规定。

(2)形式:领导参与教研活动

(3)内容:教研组活动计划合理不合理,是否落实学校教学计划;是否按时组织教研活动;参加人数全不全;活动质量高不高等。

(4)反馈:参加教研组活动的领导要及时指导;参加各组活动的领导要定期交流情况,总结共性问题及时进行反馈。

8、检查评教:

(1)形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不定期可采取小型座谈会的形式。

(2)内容:老师教学方面综合情况。

(3)反馈:召开全体教师会和个别沟通相结合。

二、正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十个关系

1、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思维是学生发展的核心,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发展的动力。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情感解决学生爱学的问题,态度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价值观解决学生为谁学的问题。

2、目标与过程的关系。目标是过程的方向,目标通过过程来实现,过程的完成不能脱离目标。目标应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应为实现这三维目标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实践中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另外两个目标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不同性质的内容决定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容易使学生产生分歧的内容可采取讨论、辩论等形式,纯记忆的内容可采取顺口溜等形式。教学中究竟要采用什么形式要由教学内容来决定,反对不分内容而采用一个形式的做法。

4、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和手段,提高能力是掌握知识的目的。对知识的把握要做到专题化、系统化;培养学生能力要以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力及中考要求的能力为目标。

5、薄与厚的关系。这一关系主要指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教材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不是目的。过去说“教书”是错误的,准确地说是“用书教”而不是“教书”。在使用教材完成教学任务是要做到薄——厚——薄,“薄——厚”指的是对教材的知识点要拓宽、加深,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教师对教材处理的一次飞跃。“厚——薄”指的是对教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分析整理的过程,这是教师对教材处理的第二次飞跃。薄是厚的起点,也是厚的终点,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只有实现这二次飞跃才算很好地把握了教材。

6、集中与渗透的关系。这一关系主要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方法。集中讲解与在平时教学中进行渗透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两种手段。渗透是集中的基础,应以渗透为主,以集中为辅;集中是渗透的结果和升华,应在平时渗透的基础上适当集中,以集中带渗透。

7、讲与练的关系。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为了巩固讲。一节课既要有讲,也要有练,要讲练结合,反对只讲不练。练习要有选择,有针对性,练要为讲服务。从根本上说讲是为练服务的,但在平时,练应为讲服务,讲的知识与能力属于共性,我们要用共性解决个性问题,所以在平时练要为讲服务。

8、新授与复习的关系。新授是复习的基础,复习是对新授的巩固。复习对巩固新授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复习要坚持计划性和反复性两个原则。所谓计划性就是复习时要制定复习计划,有了计划才有可能避免随意性,提高针对性。制定计划时要本着“蹦一蹦能摸得着”的原则,即通过努力能够实现。所谓反复性是指要反复复习同一个内容。因为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人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刚学的内容遗忘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减慢。针对这一规律,学习就要在遗忘最快时加大复习的密度,坚持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复习,过2—3天再复习一遍,一周内力争对同一内容复习3遍。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新授的知识。

9、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一关系主要是针对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而言的,要坚持个性——共性——个性的方法。即从个性的试题中抽象出共性的方法,再以共性的方法为指导研究解决新的个性试题。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讲题时不能就题论题,必须善于从各种特色的题中找出共性的方法。(2)找出共性的方法后还要以它为指导,研究解决新的带有自己特点的试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试题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共性的方法。

个性——共性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共性——个性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只有实现这二次飞跃,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0、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于实践,善于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成绩。(1)在本学科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探索,在中考要求指导下探索。(2)在实践中借鉴别人的经验,但不盲从,要有自己的特点。(3)研究学生的特点,提高实践的针对性。(4)通过定期总结、同伴互助等途径不断反思、升华。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学习新课标,学习课改新理念,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2)学习中考说明。(3)学习本专业报刊杂志。

三、工作中的方法论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汇报---布置----指导----总结)

要做到五个“三”

1、三查:观察、调查、检查

2、三导:疏导、引导、指导

3、三识:全局意识、岗位意识、服务意识

4、三法:解剖麻雀法、弹钢琴法、典型引路法5、三思:反思自己(不足)、反思他人(长处)、反思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