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规心电图诊断不典型心肌梗死1例

 吴翠平书馆 2022-04-21

患者男性,57岁。因上腹部不适伴恶心6h,来我院胃肠科就诊。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尚好。体温:36.5C,心率71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血压16.0/10. 7kPa(120/80mmHg),呼吸平稳,上腹部轻压痛。既往无类似病史。

图片

[心电图分析]

I导联呈QS型,V1~3导联呈RS型,Rv3<Rv2 <Rv1,V4~6导联呈QR型,且Q波宽而深>0.04s,V3~5导联的ST段弓背型抬高,长Ⅱ导联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P波宽>0.12s。人院后给予血清心肌酶检查:CK、CK-MB、LDH升高。

临床诊断:前侧壁AMI。

[心电图诊断]

①左心房肥大;
②前侧壁AMI;
③PVS。

[讨论]

(1) 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临床上可出现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然而本患者并无典型症状。

(2)鉴别诊断有:①肥厚性心肌病,在I、Vs.6 导联上可出现异常Q波,但ECG变化是逐渐加重的,血清心肌酶含量正常;②室壁瘤,可见ST段升高持续时间长。多数时间可出现持久的QS波。听诊可有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左室腔收缩期局限性扩大。

(3)ECG能有助于及早确诊临床表现不典型的MI。如腹型脑型、无痛型MI等较易漏诊。减少漏诊的主要关键是,凡遇有老年中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病或冠心病史者),有典型或不典型临床症状就诊者,均应及时描记ECG并作动态演变观察,有助于排除或确诊MI。

选自:《中国心电案例精解》,编著者:朱力华、方炳森、周从义、朱萍等

本文经朱力华教授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