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

 Yabini的小世界 2022-04-21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普遍存在三类人:放弃者、扎营者以及攀登者。

放弃者擅于放弃,最常见到他们的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20世纪60年代,Martin Seligman经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模型:动物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尝试。

一直在笼子里被反复电击的狗,多次实验后,只要电击的信号音一响,即便实验者在电击前已经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相反,它会在电击到来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一种被动的消极行为,也是一种常见的放弃行为,是一种被动的状态。

相比于放弃者,扎营者则喜欢在一个地方定点,他们追求安逸的状态。不喜欢花费太多精力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喜欢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比如父母安排了一个工作,就投入在工作中从未想过后续的发展状态。而攀登者喜欢不断地进步与接受挑战,他们擅长于各种生活中面对的挑战,你会发现他们总有精力去奋斗和奔跑。而这三者的区别取决于其逆商的高低。

攀登者敢于冒险,经受挑战,克服恐惧,坚持愿景,引领风潮,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逆商》

《逆商》一书的作者保罗·史托兹在书中强调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除了智商IQ以及情商EQ的高低区别之外,逆商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究竟什么是逆商呢?

作者在书中讲到逆商就是一个人在深处逆境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行为和态度。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大多数逆境的情况之下我们周边会围绕着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面对逆境不断抱怨的个体,他们热衷于抱怨,觉得自己诸事不顺。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则喜欢往积极的方面想,觉得这个是命运给予的挑战。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不断抱怨的个体会吸引各种不顺的事情发生,因为他的思维限制在不幸中,当不断思考自己的不幸时,更多的抱怨会不断袭来。长久以往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积极思考的个体则会不断吸引好运到来,因为他的思维不会限制在自己的不幸事件中,反之,他更会想象一个充满着好运的未来,积极思考者往往拥有着高逆商。

而我之前有说过吸引力法则,这之间的联系便是拥有高逆商者/积极思考者不会限制在自己的不幸思维中,懂得往好处想,那最终宇宙则会如你所愿。反之低逆商者/消极思考者(抱怨者)则喜欢限制自己的思维,觉得自己深处不幸中,用每天的抱怨来宣泄,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在告诉宇宙自己是一个恐惧、缺乏的状态。而宇宙最终则会如你所愿,吸引更多恐惧的事件进入生命中。

在书中,作者用各种实验证明拥有高“逆商”的重要性。拥有高逆商的个体有更多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挑战的力量,如健康、学习、工作、家庭关系等。攀登者往往拥有高逆商,他们擅长于在逆境中崛起,勇于攀登一座座险阻的山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