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河医派的十大特色

 滴水映天 2022-04-21

  • 2022-04-11 11:11


  • 作者:陈仁寿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在众多中医地域流派中,孟河医派出自江南地区的一个小镇,具有300多年历史,其后人遍布海内外,对现代中医药发展颇具影响力,可谓中医域流派中的翘楚。综观其起源、历史、内涵、风格、传播和思想,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特色。

优越的地理环境

孟河镇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西北,北临长江,西与丹阳市的高桥镇接壤,距常州市区约30km,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地。“孟河”原为江苏常州武进县(现为新北区)的一条运河,全长20余千米,是京口(今镇江)至江阴间连接南运河与长江的水上要道。孟河地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当地兴旺得益于运河的开通,《常州运河史话》载其由来:“周敬王二十五年,运河在府南,自望亭入无锡县界,流经郡治西北,抵达奔牛镇,达于孟河,行百七十里。吴夫差凿。”这条运河的开凿,对于孟河镇的发展意义重大。

孟河位于江南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地带,温暖湿润。其地属于丘陵地貌,故在孟河地区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较为出名的便是孟河镇“双龙戏珠”的特殊地貌。有山有水,交通便捷,环境优越,为孟河镇成为名医的集聚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厚的文化底蕴

孟河是齐梁故里,齐梁文化的创造者大多从孟河及南京地区走出。在齐梁时代以萧氏为首的文人们通过搜集、整理自文字诞生以来至齐梁时代的文化作品,并加以遴选,编纂为《昭明文选》《诗品》等作品,使得齐梁以前的优秀文化作品得以传承,并成为孟河的文化标志,长期影响着该地区的文、史、医学界。

齐梁文化将儒、释、道三教融合,创立“三教同源”理论并进行实践,得到全国认同。至今在孟河遗存有东岳庙,庙内王灵官神像背后同时供奉着佛教的韦陀,主殿原有楹联一副:“似圣似仙,三教同归一堂,亦道亦教,东岳无异西天”。儒、释、道三教圆融、和谐共存、分别传承,共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同时对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孟河名医名家的产生与成才有着很大的影响。

浓烈的江南气息

孟河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北亚热带地区,属低山丘陵地貌。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河湖密布交错,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膏、白泥、紫砂、陶土等。良好的自然气候和复杂多变的地貌,非常适合各类植物的栽种与生长,其中中草药的品种丰富多样。丰富的植物、矿物以及优质的中草药资源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药材,为孟河地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保障。

集萃的人文思想

孟河地处江南要冲,这里经济繁荣、交通便利、风景优美,因此孕育和吸引了许多人才聚集于此,促进了孟河地区文化的繁荣。历史上这里群星璀璨,他们或为帝王将相,或为文化名流,或为医学名家,或儒或道,共同构成了这座文化小镇亮丽的风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帝王将相有南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文人墨客如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等。

孟河地区还是“吴文化”的核心地带,从东晋到南朝、从南宋到明清以及近代的三大繁荣期,形成经济领先、交通便利、教育发达、工艺精湛、人文荟萃、开放创新的文化特征,在中华文化中心南移的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在众多的人文思想中,儒家思想对孟河医派影响最大,很多孟河医家由儒改医,甚至有一些是弃官从医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行医思想与行为指针不同于一般的医生。孟河医家坚持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使他们获得社会各界的尊敬和爱戴。

“家国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对孟河医派的形成影响较大的思想之一,孟河医派的医术开放而不保守,并传播于四方。他们通过迁移外地行医、开办中医学校、广收徒子徒孙等形式,让孟河学说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促进全国的中医学发展。

清晰的脉络传承

孟河医派诸家具有相对清晰而攒聚的传承脉络,绵延至今,其中以费、马、巢、丁四大家族为主。费氏一门以费伯雄为代表,为孟河医派中最古老者,其家谱可以追溯到汉代,从儒而仕,世为良臣。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武进孟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马氏一门原以疡科名者数世,至马培之呼声最高,影响最大。巢代一门以巢崇山、巢渭芳为代表,前者在上海行医50余年,擅长内外两科;后者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丁代一门以丁甘仁为代表,从马培之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而闻名。

除以上四家之外,另有诸如沙氏、法氏、余氏等诸多家系。孟河医派弟子、门生、传人众多,但各门脉系清晰,至今均有后人可循。

庞大的医家群体

孟河医派弟子、门生、传人众多,保守估计有两千多人。自晚清至民初,马培之晚年赴苏州,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马氏弟子贺季衡、邓星伯返丹阳、无锡,法家至宜兴与武进雪堰桥等地均著声当地,成为当地的名医或医学流派,带出众多弟子,代有发展,医迹遍布全球。在2009年评出的首届30位“国医大师”中,朱良春、陆广莘、裘沛然、颜正华、颜德馨等5位都是孟河医派后人中之佼佼者,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和研究孟河各门的学术思想与特点。

开放的传扬风格

孟河医派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四大医学家族虽门户不同,但他们并没有以邻为壑而固步自封,而是积极相互交流发展,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他们通过联姻、收徒等方式相互沟通和传授医术,并创办学校广收弟子,毫无保留地教授医术给外人,使孟河医学思想传播得更加深远,出现了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等近代医学大家。同时这些弟子又在各地开办中医学校,让中医学术开枝散叶,造福各地。

博爱的家国情怀

孟河医派的很多医家热心公益、济贫助困,如清咸丰六年(1856)六月,费伯雄与戴观成等出资建成福善、仁寿二桥,并立碑以志,并由费伯雄撰写桥志。费伯雄、马培之、马伯藩等在当地捐资助建的痕迹至今仍存,如“重修东岳行宫碑记”刻有费伯雄,“重建渡善桥收支碑记”中刻有马伯藩。

1928年5月柔石只身来沪避难,孟河弟子严苍山留他暂住。夏贞淑是原上海国强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进步组织,在1948年国民党大搜捕时,严苍山为掩护夏贞淑,让她住在自己家中躲避。1937年民国大医、孟河弟子章次公开始自设诊所,诊金收得很低,对很多贫苦者都诊金减半,甚则不收诊金,无钱买药者,还可以拿着他签名的药方去指定药店配药,无须花一分钱,故有“贫民医生”之誉。

立新的学术风格

孟河医家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深有研究,但又不拘泥于古人思想。临证多提倡异中求同、博采众长、守正创新。如费伯雄曰:“执古方而治今病,往往有冰炭不入”。他强调“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即“巧不离乎规矩”“全不在拘执成法,而亦不离成法,乃为能自得师”。费氏创制处方颇多,据统计达190余首,其中不乏传世名方。丁甘仁主张伤寒、温病学说统一,熔经方、时方于一炉,创寒温融合辨证体系。1902年春烂喉丹痧流行,他汲取叶天士以来各家诊治经验,切中时弊地提出,凡遇烂喉丹痧,“以得畅汗为第一要义”“重痧不重喉,痧透喉自愈”,并自拟一套治疗方案,治愈烂喉痧不下一万人次,颇有心得。

独特的医学思想

孟河医派自费伯雄开始,即提倡立法处方当醇正和缓,他认为只有《内经》、张仲景的中医经典著作,才能代表醇正之法。其在《医醇謄义·序》中指出“因思医学至今,芜杂已极。救正之法,唯有执简驭繁,明白指示,庶几后学一归醇正,不惑殊趋”“夫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缓治也”。

后起孟河医家学宗费伯雄,皆发扬他醇正平淡的医学风格,不以方药之新奇夺人耳目。如马培之内外皆精,他将费氏“醇正和缓”的理论推广至外科。丁甘仁一脉继承了费氏归醇纠偏的学术风格,指出“和法缓治”之“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和缓”乃先贤遗风。故孟河医派处方用药,注重疗效,不眩奇异。所用药物常常药性平和,少用猛药毒药;崇尚用药恰当,用量也较轻,以防过量伤正。(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思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