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细数千佛石碑

 阿榧榧香 2022-04-21

★旅游地点:上海博物馆之中国古代雕塑馆

上博一楼还有古代雕塑馆,游客比青铜馆要少得多。说句老实话,我们对于雕塑都不懂,但还是要进去转一圈的,看个热闹也罢。

佛教在两汉的时候从古印度和中亚传到中国,凭教义和佛像传教,早期又称像教。十六国时期的鎏金造像是现存最早的有纪年铭的遗物,北魏前期的佛像深目高鼻,还是异邦的形象。

后来北魏统治者推进汉化政策,加之南北艺术的融合,出现了比较典型的汉人形象。东魏承北魏清瘦遗风,西魏则开始面相丰圆,衲衣的褶襞处理也开始稠密。北齐造像身材修长,隋代佛像延续北齐。

走进去看到的是一只狗,眼呈三角,雕塑得并不精细。旁边的古代仕女倒是有些意思,虽然五官并不精美,不过头饰倒是用了点心的。

东魏的佛石像是一尊佛和两尊菩萨的造型,中间的佛像更大一些,面相丰硕,有山西造像的地域特色。右手作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立于莲花座,衣纹垂直收口,褶皱疏朗。两旁侍立的菩萨一执善锁,一执净瓶,应该是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的塑像。佛像的背景饰七佛和菩提树,还有莲瓣纹和卷草纹。

旁边的一尊佛石像五官受损,左壁齐肘断裂,右壁也在手腕处断裂,衣饰与刚才看到的佛石像风格类似,也是东魏的文物。

北周的千佛石碑正面中上部是佛龛,雕塑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佛祖坐于莲花座,两侧有护法狮。背面的龛内是交脚弥勒菩萨和二菩萨二力士像。两侧的龛内也有菩萨像,都有一主二副三位菩萨。石碑的其他部位都是密密麻麻的菩萨塑像,不过每个都很小,但是五官都刻得很精细。石碑表现的是“贤劫千佛”的故事,大乘佛教宣扬人人皆可成佛。既称千佛,估计总计即使没有千尊,也大概差不离了。还真有游客很耐心地数了佛像,共二十六层,正面十六尊、侧面三尊,算下来是九百八十八尊佛像。不过,底座可能还有,指不定真有一千尊呢!我原以为所谓“千佛”,大概是虚指,极其极多而已。

北齐的双思惟菩萨石像是故宫博物院借展的文物,是比较富有特色的河北曲阳双思惟菩萨坐像,头戴三叶花曼冠,样式相同,半跏跌坐,背后是菩提树,两侧立着两位菩萨。基座前雕刻化生童子、拱手施礼的弟子、护法师和力士。

隋朝的阿弥陀佛三尊铜像,长方形的底座上有一佛二菩萨二供养人和两只护法狮,据说原来还有两个弟子像,不过已经遗失了。中间的佛像跌坐莲花座,两尊菩萨相对立于两侧,供养人的形象则要小得多,左尊为女右尊为男,旁边各有一只狮子。这尊铜佛像与陕西出土的阿弥陀佛鎏金铜像和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阿弥陀佛九尊像并称中国金铜佛像三鼎甲,以铸造精细著称,是中国金铜造像的最高代表。

除了佛像,还有一尊唐朝开元年间的老君像,这就是道教里的人物了。元始天尊位居正中端坐,两侧是侍立的道家先祖,底座上还刻着文字。

唐代文明昌盛,雕塑崇尚写实,各种俑像都很逼真,佛像雕刻刻意追求形体的完美,体态优雅,肌肤匀称。宋代的佛教造像更加注重世俗的形体之美,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辽金进犯中原,宋室偏安江南,这个阶段的雕塑艺术发展缓慢。辽金造像健壮富有民族特色,元明之后佛教艺术倾向于形式主义,大多趋于雷同。

宋朝的天王石像服饰显得要繁复得多,头上戴着冠帽,双目圆睁,脸呈怒色。一手上举,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托着千斤重担,才露了这个模样的。

还有一尊天王石像头戴冠帽,还饰以花卉图案,一手持剑,双脚踩着两个夜叉,也是怒目金刚的形象。

唐朝的迦叶木雕头像高约八十多厘米,原来应该是全身像,不过从颈部以下已经遗失,单一个头部就有这样的高度,可见当时供奉迦叶的庙宇大殿应该是非常宏伟的。要知道,迦叶和阿难都是侍立于佛祖身侧的弟子,佛祖的塑像该有多大啊!可惜的是木雕造像难以保存,虽然唐朝佛像开始大量运用木雕,但保留下来的却极少。

大理国的大日遍照鎏金铜像表层流金,髹红漆,身着袈裟,右袒,表情恬淡,右手触地印,左手结定印。中国佛教有三大部派,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大理国就奉行的南传佛教,主要供奉大日如来和观音菩萨,大日如来又被称为大日遍照。南传佛教照像一般比较小,不过这件造像却高达四十八厘米。

还有一尊铜像颇富异国情调,头上的冠戴非常华丽,眉心点痣,双目微阖,跌坐在高台上,一手置于膝上,一手则微微上举,不知道结的是佛教里的什么印。

自驾游:上海博物馆之中国古代雕塑馆

1月仲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