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图志轩 2022-04-22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箴言(也称十六字心法),是尧舜禹禅让制的故事。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托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十六字心法”。

“十六字心法”最早岀现在《尚书·大禹谟》中。后来在《荀子·解蔽篇》也有过记载:“《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微危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鬓眉而察微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亦。”

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序》如此释义:“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体之和,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能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之欲之私矣。”

荀子作为性恶论者,自然认为“人心”是险恶的、危险的。朱熹的大意也是说,人心险恶莫测,道心微妙居中,人们只能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以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得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尧舜禹代代相传“心法”的原意?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从“危”字的本意来着手。

《说文》如此解释:“危,在高而惧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危”的本意是高,因在高处而惧怕、而危险。也就是说,“危”的第一意是高,惧怕、恐惧、危险等是第二意,是由高引申出来的。

既然“危”的本意是高,危险、恐惧等是由高引申出来的,可以推断,尧舜禹作为中国杰出的帝王和政治家,其“十六字心法”中的“人心惟危”之“危”首先当“高”来理解,才符合本意。“人心惟危”之“危”,与“道心惟微”之“微”,前者指高远,后者指微小,都是指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名状的客观存在,也就是指那个“道”。

对于这样一种解释,可以在《中庸》中找到佐证。《中庸》开篇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在这里,子思明确告诉人们,天命、性、道都是一回事,只是不同的叫法而已,皆指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描述的客观真实存在。

人生在世,须臾离不开这种客观真实存在的“道”。“莫见乎隐,莫见乎微”,其中的“隐”,便是指高远难以把握的人心;其中的“微”,便是指微妙幽深难以揣摩的道心。对于这种难以把握的“道”,君子所持的态度是“戒慎”和“恐惧”,既要小心谨慎地去追寻和把握,又要充满敬畏之心,丝毫不能马虎。

这里的“恐惧”,更多的是一种敬畏,并非是危险和害怕。荀子所谓:“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唯有明君子而后能知之”,强调君子的天职,是对道的追寻和把握。在这一点上,与《中庸》的意旨是一致的。

由此可知,“人心”就是“道心”,“人心”与“道心”在本质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如此一来,“十六字心法”的内涵比朱熹的释义要深刻得多。那么,尧舜禹的“十六字心法”时代意义是什么?

第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其贯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绵绵历史长河之中。

中国文化,不论是道家追求的自然之美,还是儒家追求的人性之美,都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的。从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到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再到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要人们通过认识自我,进而认识世界,最终达到人与宇宙世界的和谐、同一,即“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西方的认识论将人置于世界之外看待世界,人与世界是对立的,割裂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国文化则将人融入世界之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只有你,人和世界不能彼此孤立而存在。宋朝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则说的更为透彻:“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不论是张载的“民胞物与”,还是王阳明的“一体之仁”,都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明德亲民”的政治智慧。如果将“人心”与“道心”理解成一件事的两方面,那么“十六字心法”体现出来的最大政治智慧就是民本思想。

《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尔舜,天之历数在躬亲,允执其中”等,都是最早中国帝王亲民思想的体现。尧舜禹之后,商汤、文武、周公,以及孔孟等代代将这一思想传承了下来。荀子的“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孟子的“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等,都说明一个问题,统治阶级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和社会,顺应民意、人心向背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推己及人”的社会智慧。“十六字心法”不仅是哲学思维和政治智慧,也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人心”就是“道心”这一命题告诉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时候,—定要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观念。

第四,“正心修身”的个人智慧。尧舜禹的传世心法,不仅是治国理政和管理社会的宝典,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准则。人作为万物之灵,不独要做万物的尺度,还要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学习为人之道是从正心修身开始的孔L子之后,其学生以及后世的儒家都是沿着这条途径,不断探索和丰富着“十六字心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正心。

正心的过程,既是诚意的过程,也是修身的过程。诚意是内明,修身是外明,修身比诚意更为关键,是“明明德”之后的“亲民”,也是人自立(内圣)之后的立人(外王)。

修身与诚意相比,更为艰难和不易,所以曾参才说:“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心修身是每一个人所要做的功课,“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