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临终前一首诗,短短28字,道尽人生3境界,多数人只到第2层

 情愫秋生 2022-04-23

苏轼临终前一首诗,短短28字,道尽人生3境界,多数人只到第2层

最近网上流行一句话:我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才显得珍贵。因此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说出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迷茫与困惑:追求人生价值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呢?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呢?

关于这个话题,千年前的文人苏轼有话说:

苏轼这一生,有过很多身份。人生得意时,他是皇帝的秘书,是专唱反调的人;失意时,他是酒仙,是乐天派、工程师。于是林语堂先生又用"天真的小孩"来形容他,人生最大的率真不过就是能虽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却总能像孩子蹒跚学步一样,摔倒了再爬起来。

我想,关于人生的意义,没有谁能比苏轼还说得清,而他在弥留之际为儿子写的一首《庐山烟雨》,更是在短短28字内,道尽人生的三大境界。

《庐山烟雨》北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读完这首诗应该有细心的读者发现了奇怪之处,诗的开头和结尾竟一模一样,其中有何道理?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说说。

首先,这是一首禅诗,体裁为七言绝句,也称《观潮》。诗意由《五灯会元》(第17卷)所载青原惟信禅师(唐代高僧)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庐山烟雨"和"浙江潮"分别是山和水,在去之前人们被这山水吸引,为的不过是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此时的山不过就是山,水不过就是水,此为第一境界。

等到了山水前,人或许会有得到后的满足,或许会有现象和想象不一的失望,种种思绪让人们失去了欣赏山水的初心,这就是第二种境界。对于多数人来说,只能达到这种境界。

最后一境界,则是返璞归真。等经历了人生种种,再以最原始的赤子之心去看待山水,心中已无杂念,山水则回归了最真实的面目。只可惜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能做到第三种境界的,除苏轼之外,还有"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的大宋词人辛弃疾,对此,他在《青玉案·元夕》中写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说的不正是这种境界吗?人皆渴望悟道、超脱凡俗。然而不经这由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怕是不能真正了然人生的意义。当然了,人皆有佛性,佛家亦有云:即心是佛。抑或顿悟,也不在话下。

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苏轼词传》中不但收集了苏轼的诗,还能让你了解他的一生,也懂他的豁达。

《苏轼词传》中选取了苏轼一生中所作的词和传,难得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笔华丽而不浮夸,如此心静方能品人间至味。

用唯美深情的妙笔将苏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从东坡的生平中体会到他作词时的心情,从而更加了解苏轼的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