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宪 | 大兴安岭嘎仙洞摩崖刻石考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4-23
图片

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嘎仙洞祝文》,1980年7月由时任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长的米文平先生在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东段顶颠东麓的嘎仙洞发现。这是一处天然山洞,南北长100多米,东西宽20来米,可容数千人。

图片

嘎仙洞祝文拓本

祝文为摩崖石刻,刻在距洞口15米处的花岗岩石壁上。高70厘米,长120厘米,字大略小于拳,阴刻19行,每行12—16字,凡201字。其文云: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㝹,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剋/翦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暇,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东侯帅使念凿。

图片

释文: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

据《魏书·礼志一》:“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嘎仙洞刻石》便是《魏书》所载太武帝遣中书侍郎李敞等从平城不远万里刻在“幽都”“祖宗之庙”的《祝文》。祝文虽短,抵得一部拓跋魏的发迹史,更能证《魏书·序记》之可信。而“以皇祖先可寒配”“皇皇帝天”,“皇妣先可敦配”“皇皇后土”,是北魏帝王对其先祖“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身份的认可。从中也可读出太武帝对祖宗旧墟的思念之情。关于告天祭祖的专员,史载“中书侍郎李敞等”,而石刻尚记有谒者仆射库六官及另一位中书侍郎傅㝹,可补史阙。此三人史皆无传,库六官族属徒何乌桓,似为朝廷临时简选而特任“谒者仆射”以负责向导的。

图片

释文: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用骏足、一元大武

这段祝文存于《魏书·礼志》中,其文为:“天子焘谨遣敞等用骏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自启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翦凶丑,拓定四边。冲人纂业,德声弗彰,岂谓幽遐,稽首来王。具知旧庙,弗毁弗亡。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敢以丕功,配飨于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这与刻在石室中的祝文大同小异。此刻文应为审定的初稿,其后作者可能会有一些改动。而最终出现的异文则多为邓渊、崔浩和魏收等人所为。

图片

释文: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

“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都是祭祖用的牺牲。据《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这是说,帝王祭祖宗之庙常用一元大武——牛、刚鬣——猪、腯肥——小猪为牺牲。此次太武派专员祭祖宗庙堂用了牛和羊,这合于华夏礼制,而用骏足亦即骏马作祭品,则显然带有从大兴安岭走出来的鲜卑部族以狩猎为业的民族色彩。

图片

释文: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

“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剋翦凶丑,威暨四荒。”

图片

释文: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

短短六十个字,备写鲜卑拓跋氏千百年的发迹史。田余庆先生在《拓跋史探》中说,从《魏书·序记》“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等歌谣中似可窥得拓跋鲜卑的口传史诗《代歌》的踪迹。在我看来,太武帝的嘎仙洞祝文则是《代歌》的文辞形式。“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说幽壤发端。“聿来南迁,光宅中原”,说南迁而居于匈奴故地。“惟祖惟父,拓定四边”,说道武、明元拓边之业。“剋翦凶丑,威暨四荒”,说太武自身翦灭凉燕之功。“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记录祖宗庙堂对裔胄的护佑,也说明从乌洛侯国人那里得知祖宗庙堂后进行过一些简单增建。

图片

释文:翦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暇,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

祝文石刻末行,原释为“东作师使念凿”,师使不词。经细细审视,应释为“东侯帅使念凿”,东侯想是北魏太武帝对乌洛侯君主的赐封,帅同率,意为乌洛侯国主领着皇帝的使节恭敬地、念兹在兹地镌刻。到此,突然想到嘎仙洞在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今之鄂伦春,古者乌洛侯,是不是同名异译呢?

图片

释文: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

《嘎仙洞祝文》是庙堂之制,气象自然非同一般。米文平先生自谓不懂书法,但是他“隶意犹浓,参差不一,古朴雄健,苍然可辨”的评语可谓抓住了要害。祝文书法确为隶书而多楷意者,与早它三十年的东晋义熙十年(414)《高句丽好太王碑》颇多相类之处。隶意浓重,但却很少波磔;体势宽博雄浑,但笔画瘦劲而粗细变化不大;不仅字法、点画时见楷则,而且章法全是楷书规范,这就使这件摩崖最终归入了魏碑平城体的行列。这件作品虽在千里万里之外,却是实实在在的平城之作。当然它不可能是在平城写好,带到四五千里外上石,但小样子肯定会有的。李敞们应当是捧着崔浩抑或高允这些文章高手拟就并经皇帝过目的祝文上路,而且“祭告团”中还应当有一位,是李敞、傅㝹或团员中的另一位善书者,带着预先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在石室中告祭后找了一处适合书刻的所在打磨、书丹、镌刻。可惜时间有些匆促,花岗岩太硬,刻石的人或准备不足或找来的当地石匠不识汉字,石面又欠平整,刻工也欠精致,工作确是粗疏了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法效果。

图片

释文: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

据《北方文物》2003年第一期刊登现任黑龙江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我的朋友王立民先生的文章,说是他于2002年9月25日在嘎仙洞东侧背朝北方的半圆形石壁上也新发现了北魏的石刻文字。首先发现的是一个“四”字,接着在“四”字的右下方又发现了一个“皇”字,在“皇”字下面还有一个“王”字,在“皇”字的右下方又发现了一个“大”字。考古人员认为相连接的“皇王”两字,很可能是一句话的一部分。与西侧刻石文字大小和风格基本一致,都是北魏早期书体。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尚须继续发现,科学考证。

图片

释文: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

图片

释文: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东侯帅使念凿。

本期栏目内容得到了殷雪年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殷宪先生简介:

  山西太原人(1943-2015),历任乡村中学教师,大同市得胜五七中学党支部书记、得胜公社党委副书记,新荣区委、区革委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大同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大同高专党委书记。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四届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山西省书协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二、三、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当代书家作品展、北国书展、中日、中韩交流展等。平生致力于北魏平城书迹研究,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曾获华北书法奖、山西省书法突出贡献奖,在全国爱国杯、杏花杯、书苑撷英等书法比赛中获等级奖。为山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于北朝历史尤其是北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著述颇丰,为第七、第八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第九届后为学会顾问、荣誉副会长,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主任,北朝研究会会长,《北朝研究》主编,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著有《平城史稿》、《北魏平城书迹研究》、《云朔骋怀六辑》、《大同新出唐辽金元志石新解》、《持志斋吟草》、《殷宪诗文书法集》、《殷宪书法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