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来谈读书/薄海岚

 新用户3601tvjQ 2022-04-24

         也来谈读书

又是世界读书日,看到很多读书人都在谈读书,网上弥漫着一派浓郁的书香气息。

我生平读书不多,算不得真正的读书人,也来凑热闹谈读书,深觉有附庸趋雅之嫌。但在这样的气氛中,也忍不住煞有其事地要来谈谈读书。因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所有人都可以也必须从中汲取力量。

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热情,就是表现对于事物的爱好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我的生命中,对于文字的爱好一直根植于心,它让我在另一个世界里感受到美好,也让我的生活得到充实。

爱上文字从读书开始。童年时代哥哥有个小木箱,里面藏着一些课外书。它有一股无形的魅力,让我痴迷其中。留在记忆里的是一些中国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啦……这应该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实是一个书香时代。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读书是很大众的娱乐活动。刚刚解决温饱,在农村人们的生活还是很拮据的,但是仍然会有人节衣缩食地买书来看,要不怎么会有全民借书大潮流呢?

在小学时代,我开始了借书活动。千方百计的到处讨书。邻居姑姑、姐姐总能时常讨来宝贝书,她们若是借来一本书,我必须要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地帮着读完。记得我写过,五年级时一夜不眠读完了巴金的《家》。砖块般的书一夜读完,得有多大的读书激情于其中啊。

对于书本内容来说,那也是一个纯净的年代。当时读书是饥不择食,什么书只要讨到就如获至宝。现在想来,那时候读到的都是文学名著。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等,还有的就是一些长篇评书,杨家将、呼家将、岳飞等英雄故事铭刻在心。是那些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心性。

那时读书也没有什么目的性,是单纯的喜欢,只图看个热闹,如同囫囵吞枣,甚至有不认识的字,也不顾得去探究,直接跳过去。但这样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份享受。小时候算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太爱在人前凑热闹,一个人忘我地沉浸在故事情节里,品味着书中的百般滋味,如饮琼浆、如品甘澧。

初中时代接触到了古代四大名著,似懂非懂地读来,但是其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一直深深印在脑海里。这就是名著的力量。

借到的书体现了身边人读书的潮流。那时候,男孩子爱读武侠,女孩喜欢琼瑶、三毛。是那些书,让我朦朦胧胧感知到纯粹的爱情的模样。那时候感觉琼瑶书里的女孩都是天生丽质、容貌出众,让我想像爱情的时候,对自己充满了自卑。

但是读到夏洛蒂·布朗特的《简爱》时,内心有一股暖流涌动,它给我了一种自信的力量。

“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来到上帝面前时,我们都是平等的。 ”有些句子会一直在心里。

 它让我看到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是地位与美貌,而是尊严和内心中的爱。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的时候人的精神气是聚合在一起的,读书就是这样地影响到一个人的心性。

上班时我把不多的工资,基本上都用在购买文学书籍方面,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结婚时,我什么嫁妆都觉得无所谓,重视的就是那几袋子书。

年轻就是好啊,读书时精力集中,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不像现在,记性太差,读得慢,又被鸡零狗碎的日常所累,再也没有那种痴迷其中忘了所有的境界,还常常合上书就忘记所云。

所以对于书的爱,虽然是初心不变,但以前是买的少看的多,现在却是买的多看的少。

读书要趁早。

现在喜欢读散文作品,最近枕边放着作家薄法平的诗文集《撷英拾贝集》,临睡前要品味一番。有些文章是需要细品的。他经常在朋友圈里高调地谬赞,说我是薄家的才女,但是读到他的书,读到那些引经据典的文字,感受通古博今的才情,我是汗颜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面,对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世界的探索,体现了他的读书功夫,那是非漫长的岁月积累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他曾引用鲁迅的话教导我认真作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我也还记得鲁迅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为我生性散漫,只为娱乐性地读书,只限于文学作品,涉猎太窄,所以总嫌所写文字浅薄。

余生不长,尽量积累。也希望现在的青年放下手机,趁大好的青春年华,多读几本书。

还是那句话,读书要趁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