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译理论也可以不枯燥。(四)

 译品译味 2022-04-27

学习翻译之路上,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些怀疑人生的时刻:

明明看懂了原文,写出的英文怎么就不通了呢?

印度英语?听不懂听不懂。

Basic Concepts一书作者Daniel教授认为,出现以上情况,也许并不是因为英语能力不足(等等,先别急着露出欣慰的微笑),而是因为译者“常识”不够丰富,导致在理解原文时遇到困难,或者以为自己读懂了原文,实则没有。此处所言“常识”,并非指“下雨要打伞”这类生活常识,而是World Knowledge,即对这个世界的了解。

那么World Knowledge究竟如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作者的答案。

01

为何需要World Knowledge?

上周二的推文中我们提到,所谓“忠实于原文”,并非词性、句式上的一一对应,而是如实传递原文所含信息,实现原文的预期功能。因词形变化、时态、冠词、亦或结构词等诸多差异,两种语言之中难以找到完全一一对应的表达,因此寻找“绝对对等”无异于缘木求鱼。

更何况,如果把同一个词或者表达放在不同的语境或行为规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Prof.、Dr.等称呼,如果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学术界文章中,便会被认为是不正式的用法,法国人看了则会觉得简单明了。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习惯,很可能会写出令读者眉头一皱的译文。

作者还提醒大家,翻译不等于转码(transcoding),不等于机械式地一一对应,哪怕这种做法看似可行,实际上也可能会令译文臃肿不堪、表意不清。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机器翻译常态。比如,用机器翻译引擎将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转换为俄语,结果就会变成“酒好喝,但肉坏了”(译)。小编也试了试中文,大家感受一下:

或许看到这里,大家会松一口气,认为“机器翻译即将取代人类译员”的说法坐不住了。但这个例子还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会被机翻取代的,是像机器一样做翻译的译员

作者举例说,User Models也许并不能简简单单处理为“用户模式“,而是要根据原文想说的到底是Models for the user还是Models made up by the user而决定。而这一决定过程就需要译者凭借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也就是前文说到的World Knowledge)对原文进行分析解读。

02

什么是World Knowledge?

作者曾做过一个实验:问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能否看懂The car is very powerful.,大多数同学都给出了肯定答案。在作者看来,学生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分两个方面:

(1)知道原文每一个单词的意思。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如果单看powerful这个词,也许会读出不同含义,比如a powerful car, a powerful method, a powerful man,三个表达中的powerful意思就不尽相同。因此,要想理解这句话,更重要的在于:

(2)了解整句话的意思并形成了脑图。看到这句话时,学生们脑海中也许会形成一幅小汽车油门强劲有力,即便载满乘客也能加速上坡的画面。

也就是说,知道一句话中每一个单词的意思也许并不等于能够看懂这句话,而是要辅以语言之外的知识。比如在生活中见过小汽车加油门疾驰上坡的场景,便能毫不费力地想像出这一画面。

所以,做一个有心人,关心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获得翻译人所必需的World Knowledge吧!

03

World Knowledge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原文?

Comprehension=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作者表示,这一等式并不意味着把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简单算术相加就能理解原文,而是要结合我们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去理解原文。不过,译者每次遇到的原文和听众也许都不尽相同,还需要译者根据掌握的World Knowledge进行分析:这个信息我照着原文的路子说读者能接受吗?我怎么说才会让这个信息更符合目前的气氛/文风,让读者听起来更舒服/合理?

因此,不妨在刚刚提到的等式右边再加一个成分:

Comprehension=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 Analysis

值得一提的是,对原文的理解并非“一锤子买卖”,并不是要么完全理解原文,要么一窍不通。翻译是从non-comprehension逐渐走向full comprehension的过程。比如刚刚的举例,如果你知道The car is very powerful.这句话的说话人、说话对象、具体car的类型,便能够对这句话有更好的了解。

作者还提到,如果接触多了英语的实际应用场景,了解各种“突发情况”,自然而然会变成“老手”。就像一群人登山,新手也许一开始兴致勃勃,但在天气骤然变化后会突然手足无措,但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却能随机应变,继续攀登。

比如,如果知道一些常见的拼写或发音错误、拼写错误,知道西班牙人容易把英文的z发成s,日本人容易将英文的r发成l,有些理解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本章后半段,作者还向大家介绍了如何通过常理解读,“四两拨千斤”,让令人为之色变的医学类文本也变得可爱起来。鉴于篇幅问题不再为大家一一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原书~

我们下周二再见啦!

比较爱翻译,比较想你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