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藏象经络)6.43.灵枢·大惑论

 昵称1Z7nN02j 2022-04-30 发布于福建

宏五学堂 2022-04-29 04:29

图片

图片

图片

临床应用

(一)眼与五脏六腑关系的临床应用

《内经》已认识到,眼睛的特定部位与内部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如本篇经文指出;"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大体说明了眼睛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将眼分属于五脏,并把眼睛由内向外分为瞳子、黑眼、白眼、络(赤脉、两眦)、约束(胞脸)5个部分,借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内经》眼的五脏分属说是中医眼科学的重要理论,对眼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五轮学说",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眼科的临床实践。五轮学说是以眼的五脏分属理论,将眼由内向外,分别命名为水轮、风轮、气轮、血轮、肉轮 5部分,总称五轮,用"轮"来比喻眼球转动似车轮状。

水轮,指瞳孔,位于眼球黄仁的中央,是眼能明视万物的重要部分。"骨之精为瞳子",瞳孔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常责之于肾和膀胱。

风轮,指黑睛(角膜),位于眼球前部中央,瞳孔之外。"筋之精为黑眼",黑眼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和胆。

气轮,指白睛(球结膜及前部巩膜)。为眼珠的外壁。"气之精为白眼",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与大肠。

血轮,指两眦(内眦、外眦),眦部白睛血络分布较多,故《内经》称为"络"、"赤络"。"血

之精为络",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与小肠。

肉轮,指胞险睑(上、下眼睑)。胞睑在眼珠的前方,分上、下两部分,能够开合,起保护眼球的作用,故《内经》称之"约束","肌肉之精为约束",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与胃。

五轮学说认为,在上述轮脏隶属关系中,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上,运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夫推断相应脏腑内部病变的方法,就是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它实际上是一种从眼睛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例如,患者眼睑下垂,多因脾虚,可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见白睛赤络贯入黑睛,此属肺火炽盛犯肝所致,治宜清肺养肝。但五轮辨证仅有确定脏腑病位的作用,临床尚需结合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法,才能准确把握其病因病机,正确指导治疗。

(二)"视歧"的病因、病机和治疗

视歧,是指双眼外观正常,但视一物为二形的一种疾病。本篇经文最早记载了其病名和病因病机。原文谓"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则两物",后世则以症见命名,有"视一为二"、"视一物为两"、"睹一成二"、"视物为两"、"视一为两"等名称。视歧是某些外障或内障眼病中的症状之一,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复视症"。

视歧的病因病机有二,一为卫外失固,邪气中络;二为肝肾不足;五脏精气散乱不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视歧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因外邪中络者,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属风寒者,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属于风热者,用桑菊饮加减。若属精散邪中,正虚邪实者,按《审视瑶函》用补肝散(党参、玄参、茯苓、防风、细辛、羌活、黄芩、车前子、羚羊角)加山萸肉、菟丝子;若肝肾不足,精华衰竭者,用益气聪明汤加减。同时,若配合针刺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一般选取睛明、瞳子醪、风池、丝竹穴、合谷、光明、肝俞、肾俞等穴。

(三)关于目闭不得视的病因、病机和治疗

经文"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一段,提出了目闭不得视这一病症。《内经》不同篇章及其他医籍对此病症均有记载,如《灵枢·经筋》曰"目不开"、《素问。气厥论》曰"瞑目"、《银海精微》曰"胞垂"、《目经大成》曰"脸废"等。其主要症状为双眼睑紧闭,不能睁开,难以视物。近代祖国传统医学多称其为"上胞下垂",类似于现代医学重症肌无力引起的"上睑下垂""。

临床上,该病的病因病机一般有二∶一为风热外袭或肝胆火盛,即《灵枢·经筋》所说的"热则筋纵,目不开";二为阳气不能上升,约束无力,即本篇所说的"阳气虚,故目闭也"。

关于其治疗,要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若属风热所伤,需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升麻、柴胡、刺蒺藜、防风等升提、疏风之品;若属湿热所遏,用升阳除湿汤加减,以除湿清热;若兼有风者,应酌加僵蚕、地龙、秦艽、胆南星,以除痰祛风通络;若属阳气不升,脾虚气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僵蚕、全蝎、地龙、木瓜、伸筋草等,以健脾益气,升阳活络;若属命门火衰,用肾气丸或右归饮加减,以温补肝肾。同时,一般选取睛明、瞳子醪、风池、攒竹、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针刺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四)关于"形志苦乐"与治疗的关系

经文在讨论诸病的治疗原则时提出∶"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强调临床治疗时,除了明辨其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外,还需结合患者的"形志苦乐"去分析,才能决定治法方药。

"形志苦乐"反映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形,即形体,指体质状况;志,心志,指精神状态。患者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其形体及精神状态亦有不同,治病时需考虑这些因素,做到因人治宜,辨证论治。

该理论对于中医治疗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尤其在现代社会,精神、心理疾患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更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图片

已无更多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