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陈丹青文集(七卷本)》,——差点没憋死…… 近期已开始就他的某些观点拿出来分享。今天要聊的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关于“一手经验”与“二手经验”。 在陈提出二者的本质区别之前,国内就此的认识似乎并不强,且经陈的分析发现如此混淆不清会极大阻碍着学术发展。 所谓的“一手”、“二手”,乃至“三水”,其经验主体指向的都是——原始对象。其可能是物质的、有形的、相对恒久的,如山水器物;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复制的、高即时性的行为过程,如现场的音乐演奏、戏剧舞蹈表演、流星划过、鲸鱼跃起等。 “一手经验”,指对原始对象直接感知所获得的经验与理论总结,即“直接经验”。 “二手经验”,指借由他人的一手或二手经验对原始对象展开联想、想象、推理所获得的间接理解,即“间接经验”。原则上不管这经验倒了几手,只要不是“一手经验”那就统统归类为“二手经验”或“间接经验”。 敲黑板,说重点!——如果没有原始对象的意识与概念,自然也就不会区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逐渐混淆。这样的认知状态下将间接经验作为直接经验甚至原始对象都会是很普遍的。其理论构架也必然存在诸多致命问题与缺陷。 陈以中国美术教育为例:“……左手相机、右手画册,照片+印刷品成为了中国美育的主要内容构成,教学中很少甚至基本不去看原作(原始对象),更谈不上直接感受原作所获得的一手经验了……” 是否言之过甚了?让我们拿一个具体的例子做对比: 马未都曾讲:别人告诉你“开水烫”,那是间接经验;你自己碰到开水被烫了,知道开水烫,这是直接经验。 当年马先生是当个段子讲的,你可别真当个段子听了…… 间接经验可能只是一句话,——概括、抽象、总结性的,信息量有限且具有局限性;但直接经验则是基于感性认知、基于原始对象的,先不说感知能力的高下就已经导致了信息接收的差异(不论从量、从质,还是从侧重点),单就原始对象论,它是此后一切经验总结、理论梳理的基础与发端,——这是原始对象的本源性。而直接经验就是经验者与本源直接互动的产物,这互动既包括前期感知又包括后期验证,甚至还包括试错。 放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间接经验告诉你“开水烫”,你最大的可能就是从此不再碰开水,——这很好,至少保证了安全;而直接经验则会有充分的信息给到你:这个开水是在什么介质中?烧水壶——铁的?铜的?铝的?陶的?水杯——瓷的?砂的?陶的?玻璃的?不锈钢的?有没有冒着热气?你距离多远时感受到热的?又是在多近感受到烫的?真正接触到开水的刹那是怎样的感受?疼痛?蛰刺?还是麻木?你是本能的挣脱开水还是开水被从你身上拿开?片刻之后疼痛又持续了多久?强度与方式有没有变化?你多久恢复的正常状态……,如此我可以一直问下去。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有延伸—— 这是把正在烧水的铁壶,有明显蒸汽,我在10公分距离处感受到热,3公分处感受到烫,开水翻滚溅到我手上接触的一瞬间像被蛰到本能弹回,手指被烫红了,半天才恢复知觉。 要避免被烫你会做哪些措施?如果一定要接触开水你又会有哪些举措…… 具体的观察,具体的感受,具体的反应,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思考,具体的行为……,——一切都是基于直接经验所产生,这种经验的深度与广度是间接经验无法企及的。 之前讲过一个故事,几位武师喝茶坐而论道,依次讲讲各自武论。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者不在少数,听得众人是练练点头。轮到一位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讲了不到五句便被喝止,——都觉得他在胡说八道。既然不服少不了下场比划两下,一位青年自告奋勇与中年人切磋,出手便倒了,——中年人重复了他刚才说过的第一句话。青年起身再进,换了个姿势又倒,——中年人重复了第二句话。如此五个回合,中年人把那五句话又 重复了一遍。青年心服口服,众人亦无言。 缘何如此?皆因中年人的武论是打出来的,而其他人的武论多是言传。言传不一定不对,但时过境迁,原始对象是在变化的,直接经验也会随着变。所言传者或许是当年的直接经验总结,但此一时彼一时,如果不经常拿到实践中去验证,很快会丧失价值。 有了一手经验(直接经验),二手经验(间接经验)才具有参考价值。否则单纯依靠二手经验搭建理论,往往无法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还是借用陈的说法:解放后的美术教育理论就是基于各种“二手经验”搭建起来的。根本不用探讨其内容,就看一点——解放后至今培养出多少位美术大师?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其实何止美术教育,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各个领域似乎都倾向于依据“二手经验”搭建理论体系,一是因为穷,没钱去支撑“一手经验”;另一点是方便,搜集一些文字、照片、视频资料即可。 对了,说说照片、印刷品这些“二手经验”载体,在陈看来统统比不得亲眼去看看真迹原作。他说自己照着照片画来画去总感觉画出来的是柯达照片的冲洗效果,照着印刷品画出来的也总是CMYK的感觉。因为优秀画作中有大量照片、印刷品无法呈现的东西,只有你去亲看。 可以试着用陈的那个标准去衡量一下:你的那个领域里培养出了大师么? 其实在很多领域里“一手经验”就是探讨的基础。没有共同的“一手经验”,彼此探讨基本无从谈起。阅读、观影、美术、表演、美食、茶饮,莫不如此。 很多人置身于间接经验理论多年而不自知。终一日发现自己所思、所言皆他人之物,没有一点感受是属于自己的。即便当年有,也因与当时的既有理论相悖而自我否定了。到头来忽然追问自己我是谁?我这是在干什么?我存在的意义何在?——终极版的自我怀疑。 这反而说明了,——直接经验使人确认了自己的存在。 为此陈意欲开设“观看美学”,——你瞧,连“观看”都是要学习的,敢说你会“观看”吗? 连“吃”都是要学习的,——敢说你会“吃”吗? 连“喝茶”都是学习的,——敢说你会“喝茶”吗? 很多国内的美术界人士,总算有机会出国去看看那些在照片、印刷品里待了许久的原作,结果给出的评价是——不过如此。 缘何?——初见之故也。这些人把初见的热情全留给了照片、印刷品,当看到原作也提不起兴致了。很多年轻画家出国后经还在犹豫要不要去美术馆?反正那些画他之前在照片、画册上已经看过了。 如果赫本在世,有机会一观芳容,即便你看过她的照片、电影,我想也还是会去的…… 错误的初体验、坏的初体验毁了很多人,——于美术、于电影、于文学、于音乐、于茶。 最后还是用茶来结尾吧。 我一向不主张下游去学习什么种茶、制茶,因为那对于消费者而言统统属于间接经验以及间接经验理论,——你很难获得与种茶、制茶那个原始对象建立直接经验的机会。而你所能接触到的茶的原始对象就是“品饮”,你是于“茶之品饮”建立直接经验的。你的存在感也是基于品饮,而非遥不可及的种茶、做茶。 别像上面那位一样,到头来开始怀疑起自己存在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