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被贬饶州,但没有自暴自弃,解决内涝、尚贤重德,兴建州学

 凤凰山居士 2022-05-02 发布于江西

2021-12-13 14:51历史领域创作者

引言

在解决内涝的同时范仲淹又带领民众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护城堤坝但在筑堤时发生了严重的渗水现象为了解决渗水问题范仲淹想了很多办法效果不理想他又号召民众群策群力寻求破解良方最后找到了河中淘金的妙计成功修复坝基

为了减少灾后疫病的发生他倡议民众不要饮用河水鼓励他们在城内多挖水井饮用干净卫生的地下水据说鄱阳县内的七星井就是那个时候挖的今已寻觅无踪影当地百姓至今还流传着挖井用水不忘范仲淹”。

疏浚河渠修复堤坝使饶州民众少受了洪涝之苦但百姓还苦于狱讼不公这是范仲淹面临解决的另一个问题老百姓知道他们心目中的范大人公正廉洁都前来向他申冤有一天阳县的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小孩跪在州衙前击鼓喊冤范仲淹派公吏将她引至堂上询问冤情何在

这位妇女悲愤地说她的丈夫遭受不明冤情死在监狱里了请范仲淹为她做主还她丈夫一个清白范仲淹在简单了解案情后即派人到监狱里调查查实这位妇女的丈夫是被刑讯逼供而死范仲淹随即严厉问责玩忽职守的监狱看守官员妥善安置了这位妇女并为她丈夫平反

与此同时饶州各地上报多起囚犯被严刑拷打而致死的事件这让范仲淹深感震惊他随即严令所属县官慎重量刑严禁滥用刑罚杜绝囚犯在监狱中意外死亡让囚犯及其家属有机会陈述案件实情这使很多案件得到了较为公正的处理有效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发生

通过一段时间的梳理饶州政务的处理流程也开始变得秩序井然范仲淹得知好友胡光字子成宋仁宗天圣年间考中进士官终工部侍郎退休并居住在鄱阳县于是写信告诉胡光准备前去看望他约定的日子到了他和随从来到胡光居住的鄱阳县东北的铁炉冲村这里的百姓家家户户都栽种梨树他们听闻范仲淹要来村里纷纷从自家梨树上挑选最大个儿的梨想要送给他们心目中的清官

在村民们的翘首期盼中范仲淹一行到达了胡光家村民们争相把准备好的梨送给范仲淹及众随从范仲淹说我刚一路上看到你们这里种了很多梨树树上的梨个儿很大不如你们村以后就叫大梨胡家如何他的这番话让村民们很兴奋纷纷叫好当地人后来为了纪念范仲淹还真将村名改为大梨胡家村

这里的人们除了栽种梨树外还因山多环境好普遍种植茶树饶州的茶叶产量在江西所属的州郡中约排在第三位向百姓开征的茶税也是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胡光代表茶农向范仲淹反映这里的茶税太重已经超出很多茶农能承受的范围他们的生计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使一部分茶农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胡光的这一番苦水倒得范仲淹心里很不是滋味返回衙署后范仲淹立即着手进行访察将访察结果写成奏章上报朝廷得到了宋仁宗的同意当地百姓听说范仲淹和胡光奏请减税的建议被皇帝采纳后奔走相告一首一章奏免贡新茶惠及饶民亿万家的歌谣在他们中间流传开来

在主政饶州的一年半时间里范仲淹最主要的政绩是尚贤重德兴建州学资助贫穷的读书人则是他一以贯之的仁爱所为对于范仲淹的扶弱济贫富弼曾评价说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欧阳修也说他是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冷斋夜话就记载饶州当地荐福寺藏有欧阳询所书碑文其拓本价值千钱当时有一位书生给范仲淹献诗并说自己穷困潦倒范仲淹就想多拓一些拿到京城售卖用售卖拓本换来的钱资助那些穷书生不料纸墨都已准备好了碑却遭了雷击而破碎当时人为之语有客打碑来荐福无人骑鹤上扬州

范仲淹真诚希望饶州的学子能够立志报国学有所成这一点在送饶州董博士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让这里的青少年有学可上,范仲淹带领随从在饶州城内实地勘察,提议在濒临东湖的妙果寺、浮舟寺附近修建学舍,20年必出状元。不过遗憾的是,州学尚未建成,范仲淹就被调离饶州。

他的继任者张潭根据范仲淹关于州学的最初设想,将饶州州学建成了。通过延揽教授,吸引生徒,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从这里走出了一批人才。治平二年(1065),鄱阳县滨田村人彭汝砺高中状元,他的弟弟彭汝霖也考中进士,一时传为美谈。彭汝砺后来官至枢密都承旨,是北宋中后期很有声望的文学家、政治家。

在范仲淹尚贤重德、大力兴学的影响下,饶州所辖六县也纷纷创立县学,学风日渐昌炽。宋仁宗嘉祐年间,吴孝宗写了一篇《余干县学记》说:

古代时,江南地区无法和中原地区相比。北宋立国后,福建、浙东、浙西以及长江下游地区,崇尚诗书礼仪的风俗忽然兴起,人才辈出,天下第一。江南地区居于全国之首,而饶州又在江南诸州中,处于领先地位。大概是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植被繁茂,动物出没。

当地百姓生活富足,家藏百金的人家都算不得富人。现在又时天下承平日久,饶州的百姓天性乐善。家族中的父辈兄长,般认为自己的后代或兄弟没有文化是一种罪过;而作母亲或妻子的,也往往会认为自己的儿子或丈夫不向学是一种耻辱。这样的风俗是如此美好!

这篇《学记》被南宋时的著名学者洪迈记录下来,并评论说:“我认为现在的饶州百姓,所谓'家家富足有余’,已不是往日的面貌。高屋林立,纵横阡陌,都是因为近数十年以来这里的人们所创造的。而乐善好学之风,也不完全如吴孝宗所描述的那样。因此我记录下他在《学记》里的言论,来寄托我的感叹。”

繁忙的政务之余,范仲淹寄情于饶州的美丽山水,而他常去的地方是饶州城西北的芝山。芝山本名土素山,海拔约为73.4米。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刺史薛振登临山巅,发现了三株灵芝,因此将此山改叫芝山。山上旧有芝亭,也被称为“五老亭”。之所以被叫作“五老亭”,缘于在天气晴好时,在此亭往西北方向眺望,可见庐山胜景五老峰。

唐代初年,有僧人在芝山的南麓,修建了一座禅寺叫作芝山寺,北宋时仍在。为了能有一处安静读书思考的地方,范仲淹就在禅寺后面修建一座亭子,取名“碧云轩”,并创作了一首诗《芝山寺》,除了纵情山水外,范仲淹在州衙的北边,还修建了“庆朔堂”。他兴建此堂的目的,不在于“示游玩”,而意在宣扬皇帝教化,颁行政令。

结语

更期待能借此反思自己,可以重新获得朝廷信任。在调任润州前,范仲淹作《怀庆朔堂》而纪之,这首诗也因为诗句有别于他的其他诗作,而显得有些“绮丽浓情”,在北宋末年,被吴曾、俞文豹等人附会成范仲淹“属意小鬟妓”,更是被明代朱有敦编成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演绎成范仲淹的一段情史,流传甚广。当然,此事真假如今已很难考证明晰,信者恒信,不信者自是极力考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