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饶州知府 范仲淹《岳阳楼记》

 洁洁赢 2020-03-06
饶州知府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初看题目,三者之间,似乎很难连成一个整体,但从历史上深究起来,三者之间还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相关关系。如若不信,就请听鄙人漫漫道来。
本世纪初,鄱阳县人举全县之力,在县城最高点芝山之巅,仿南昌滕王阁样式,建造了一座游览观光的大楼,冠名为鄱阳楼,其规模建制远超过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岳阳楼,就是比滕王阁也并不逊色。但其知名度却远不如那江南三大名楼。当那三大名楼人声喧哗,游人络绎不绝之际,鄱阳楼却四门紧闭,门可罗雀。除了部分县人之外,过府过省的国人,谁也不知道江南还有个鄱阳楼,更不用说那华裔华侨,以及那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
鄱阳楼知名度如此小,何哉?没有遇到范仲淹也。
范仲淹者,何许人也?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大文学家也。
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因得罪了仁宗皇帝而谪守巴陵郡,但此人为人正直,不计得失,勤于政事,不几年工夫,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倶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并托友人范仲淹为其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滕子京只是把岳阳楼的草图以及洞庭湖的大致情景图寄给范仲淹。
范仲淹与滕子京乃同榜进士,同在御使台为誎官,两人在官场上可谓是志同道合,疾恶如仇,因抨击宰相吕夷简的用人不当,而被贬为饶州知府。如今友人所托,他欣然从命。
未几,范仲淹终不负友人之托,很快写了一篇《岳阳楼记》给友人寄去。不料此文在岳阳楼上面世,竟引起当时文坛上八级地震似的轰动,它不仅将洞庭湖和岳阳楼知名度提升了千百倍,也使岳阳楼成为与黄鹤楼滕王阁齐名的著名楼阁,成了江南第三大名楼。千百年来,登楼赏景者是络绎不绝,诵读名文声是悦耳动听,范仲淹,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位一体,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文化史上,闪闪发光,永远发光。
我们先看一下该文中的几个片段:
予观乎马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騒人,多会如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接着,范君用了两个对比段,对比着写两幅绝然不同景色的画面,如阴风怒嚎,如春和景明。
这几段文字我们是再也熟悉不过了,暂且不再研读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范仲淹当时没有到过洞庭湖,更没有登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磗的雄文来?对此我们不得不翻开北宋的历史,作一个小小的研究。
北宋庆历年间,大约相当于公元1041——1049年间,是北宋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发达,社会详和的重要时期,如作者所说的政通人和,才有重修岳阳楼的大型工程。
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公元1036年)上《百官图》而得罪宰相被贬为饶州的。在饶州他主要政绩是办学,如五一礼堂后面的文庙就是范仲淹主持下修建的,鄱阳宾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瑰宝。他在饶州时间不长,只一年半的光景,政事之余,便去登芝山游鄱阳湖,或逛庐山望长江,其间,自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云轩》等,同时,鄱阳湖,芝山,庐山等地优美风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他以后写《岳阳楼记》打下了基础。
其实,在北宋时期,江西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经济大省,交通十分便利。从京城南下的官员商贾,都是经九江湖口进入鄱阳湖,然后经赣江南下广东海外的,如唐时的王勃就是经鄱阳湖去交址省父的,交址就是现在的越南,王勃经南昌时,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会,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阁序》。当时,湖南广东等地还是荒蛮之地,交通闭塞,从蕭湘进入广东海外几乎是行不通的,因而南来北往的旅客,都是从九江中转的,而从岳阳中转的实在不多。现在,我们再来看《岳阳楼记》中的描述,“衔远山,吞长江”,这远山应该就是指庐山和芝山了,长江从西向东奔腾而下,经湖口汇合鄱阳湖水再奔腾入海,岂不是吞长江了吗,至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就更是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真实写照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的“此”,便是指九江,南昌,饶州等地了。看看,《岳阳楼记》中的景点,在饶州,鄱阳湖,九江等地都能找到它的印迹,这不就说明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饶州有千絲万缕的联系吗。当年,岳阳楼有幸能遇上范仲淹为它写记,使它成为千古名楼而扬名天下,至今不衰。
如今,鄱阳楼在芝山已经默默矗立二十多年了,至今不为世人知晓,它在沉默中思索,它在期盼中呼唤,呼唤新的范仲淹们,把它抬进江南名楼之列,使它成为江南第四大名楼。
新的范仲淹们,新的王勃们,百万鄱阳人民期待你的降临。


饶州知府 范仲淹《岳阳楼记》

饶州知府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初看题目,三者之间,似乎很难连成一个整体,但从历史上深究起来,三者之间还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相关关系。如若不信,就请听鄙人漫漫道来。
本世纪初,鄱阳县人举全县之力,在县城最高点芝山之巅,仿南昌滕王阁样式,建造了一座游览观光的大楼,冠名为鄱阳楼,其规模建制远超过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岳阳楼,就是比滕王阁也并不逊色。但其知名度却远不如那江南三大名楼。当那三大名楼人声喧哗,游人络绎不绝之际,鄱阳楼却四门紧闭,门可罗雀。除了部分县人之外,过府过省的国人,谁也不知道江南还有个鄱阳楼,更不用说那华裔华侨,以及那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
鄱阳楼知名度如此小,何哉?没有遇到范仲淹也。
范仲淹者,何许人也?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大文学家也。
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因得罪了仁宗皇帝而谪守巴陵郡,但此人为人正直,不计得失,勤于政事,不几年工夫,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倶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并托友人范仲淹为其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滕子京只是把岳阳楼的草图以及洞庭湖的大致情景图寄给范仲淹。
范仲淹与滕子京乃同榜进士,同在御使台为誎官,两人在官场上可谓是志同道合,疾恶如仇,因抨击宰相吕夷简的用人不当,而被贬为饶州知府。如今友人所托,他欣然从命。
未几,范仲淹终不负友人之托,很快写了一篇《岳阳楼记》给友人寄去。不料此文在岳阳楼上面世,竟引起当时文坛上八级地震似的轰动,它不仅将洞庭湖和岳阳楼知名度提升了千百倍,也使岳阳楼成为与黄鹤楼滕王阁齐名的著名楼阁,成了江南第三大名楼。千百年来,登楼赏景者是络绎不绝,诵读名文声是悦耳动听,范仲淹,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位一体,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文化史上,闪闪发光,永远发光。
我们先看一下该文中的几个片段:
予观乎马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騒人,多会如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接着,范君用了两个对比段,对比着写两幅绝然不同景色的画面,如阴风怒嚎,如春和景明。
这几段文字我们是再也熟悉不过了,暂且不再研读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范仲淹当时没有到过洞庭湖,更没有登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磗的雄文来?对此我们不得不翻开北宋的历史,作一个小小的研究。
北宋庆历年间,大约相当于公元1041——1049年间,是北宋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发达,社会详和的重要时期,如作者所说的政通人和,才有重修岳阳楼的大型工程。
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公元1036年)上《百官图》而得罪宰相被贬为饶州的。在饶州他主要政绩是办学,如五一礼堂后面的文庙就是范仲淹主持下修建的,鄱阳宾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瑰宝。他在饶州时间不长,只一年半的光景,政事之余,便去登芝山游鄱阳湖,或逛庐山望长江,其间,自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云轩》等,同时,鄱阳湖,芝山,庐山等地优美风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他以后写《岳阳楼记》打下了基础。
其实,在北宋时期,江西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经济大省,交通十分便利。从京城南下的官员商贾,都是经九江湖口进入鄱阳湖,然后经赣江南下广东海外的,如唐时的王勃就是经鄱阳湖去交址省父的,交址就是现在的越南,王勃经南昌时,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会,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阁序》。当时,湖南广东等地还是荒蛮之地,交通闭塞,从蕭湘进入广东海外几乎是行不通的,因而南来北往的旅客,都是从九江中转的,而从岳阳中转的实在不多。现在,我们再来看《岳阳楼记》中的描述,“衔远山,吞长江”,这远山应该就是指庐山和芝山了,长江从西向东奔腾而下,经湖口汇合鄱阳湖水再奔腾入海,岂不是吞长江了吗,至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就更是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真实写照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的“此”,便是指九江,南昌,饶州等地了。看看,《岳阳楼记》中的景点,在饶州,鄱阳湖,九江等地都能找到它的印迹,这不就说明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饶州有千絲万缕的联系吗。当年,岳阳楼有幸能遇上范仲淹为它写记,使它成为千古名楼而扬名天下,至今不衰。
如今,鄱阳楼在芝山已经默默矗立二十多年了,至今不为世人知晓,它在沉默中思索,它在期盼中呼唤,呼唤新的范仲淹们,把它抬进江南名楼之列,使它成为江南第四大名楼。
新的范仲淹们,新的王勃们,百万鄱阳人民期待你的降临。


饶州知府 范仲淹《岳阳楼记》

饶州知府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初看题目,三者之间,似乎很难连成一个整体,但从历史上深究起来,三者之间还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相关关系。如若不信,就请听鄙人漫漫道来。
本世纪初,鄱阳县人举全县之力,在县城最高点芝山之巅,仿南昌滕王阁样式,建造了一座游览观光的大楼,冠名为鄱阳楼,其规模建制远超过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岳阳楼,就是比滕王阁也并不逊色。但其知名度却远不如那江南三大名楼。当那三大名楼人声喧哗,游人络绎不绝之际,鄱阳楼却四门紧闭,门可罗雀。除了部分县人之外,过府过省的国人,谁也不知道江南还有个鄱阳楼,更不用说那华裔华侨,以及那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
鄱阳楼知名度如此小,何哉?没有遇到范仲淹也。
范仲淹者,何许人也?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大文学家也。
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因得罪了仁宗皇帝而谪守巴陵郡,但此人为人正直,不计得失,勤于政事,不几年工夫,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倶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并托友人范仲淹为其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滕子京只是把岳阳楼的草图以及洞庭湖的大致情景图寄给范仲淹。
范仲淹与滕子京乃同榜进士,同在御使台为誎官,两人在官场上可谓是志同道合,疾恶如仇,因抨击宰相吕夷简的用人不当,而被贬为饶州知府。如今友人所托,他欣然从命。
未几,范仲淹终不负友人之托,很快写了一篇《岳阳楼记》给友人寄去。不料此文在岳阳楼上面世,竟引起当时文坛上八级地震似的轰动,它不仅将洞庭湖和岳阳楼知名度提升了千百倍,也使岳阳楼成为与黄鹤楼滕王阁齐名的著名楼阁,成了江南第三大名楼。千百年来,登楼赏景者是络绎不绝,诵读名文声是悦耳动听,范仲淹,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位一体,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文化史上,闪闪发光,永远发光。
我们先看一下该文中的几个片段:
予观乎马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騒人,多会如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接着,范君用了两个对比段,对比着写两幅绝然不同景色的画面,如阴风怒嚎,如春和景明。
这几段文字我们是再也熟悉不过了,暂且不再研读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范仲淹当时没有到过洞庭湖,更没有登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磗的雄文来?对此我们不得不翻开北宋的历史,作一个小小的研究。
北宋庆历年间,大约相当于公元1041——1049年间,是北宋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发达,社会详和的重要时期,如作者所说的政通人和,才有重修岳阳楼的大型工程。
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公元1036年)上《百官图》而得罪宰相被贬为饶州的。在饶州他主要政绩是办学,如五一礼堂后面的文庙就是范仲淹主持下修建的,鄱阳宾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瑰宝。他在饶州时间不长,只一年半的光景,政事之余,便去登芝山游鄱阳湖,或逛庐山望长江,其间,自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云轩》等,同时,鄱阳湖,芝山,庐山等地优美风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他以后写《岳阳楼记》打下了基础。
其实,在北宋时期,江西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经济大省,交通十分便利。从京城南下的官员商贾,都是经九江湖口进入鄱阳湖,然后经赣江南下广东海外的,如唐时的王勃就是经鄱阳湖去交址省父的,交址就是现在的越南,王勃经南昌时,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会,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阁序》。当时,湖南广东等地还是荒蛮之地,交通闭塞,从蕭湘进入广东海外几乎是行不通的,因而南来北往的旅客,都是从九江中转的,而从岳阳中转的实在不多。现在,我们再来看《岳阳楼记》中的描述,“衔远山,吞长江”,这远山应该就是指庐山和芝山了,长江从西向东奔腾而下,经湖口汇合鄱阳湖水再奔腾入海,岂不是吞长江了吗,至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就更是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真实写照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的“此”,便是指九江,南昌,饶州等地了。看看,《岳阳楼记》中的景点,在饶州,鄱阳湖,九江等地都能找到它的印迹,这不就说明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饶州有千絲万缕的联系吗。当年,岳阳楼有幸能遇上范仲淹为它写记,使它成为千古名楼而扬名天下,至今不衰。
如今,鄱阳楼在芝山已经默默矗立二十多年了,至今不为世人知晓,它在沉默中思索,它在期盼中呼唤,呼唤新的范仲淹们,把它抬进江南名楼之列,使它成为江南第四大名楼。
新的范仲淹们,新的王勃们,百万鄱阳人民期待你的降临。


饶州知府 范仲淹《岳阳楼记》

饶州知府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初看题目,三者之间,似乎很难连成一个整体,但从历史上深究起来,三者之间还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相关关系。如若不信,就请听鄙人漫漫道来。
本世纪初,鄱阳县人举全县之力,在县城最高点芝山之巅,仿南昌滕王阁样式,建造了一座游览观光的大楼,冠名为鄱阳楼,其规模建制远超过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岳阳楼,就是比滕王阁也并不逊色。但其知名度却远不如那江南三大名楼。当那三大名楼人声喧哗,游人络绎不绝之际,鄱阳楼却四门紧闭,门可罗雀。除了部分县人之外,过府过省的国人,谁也不知道江南还有个鄱阳楼,更不用说那华裔华侨,以及那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
鄱阳楼知名度如此小,何哉?没有遇到范仲淹也。
范仲淹者,何许人也?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大文学家也。
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因得罪了仁宗皇帝而谪守巴陵郡,但此人为人正直,不计得失,勤于政事,不几年工夫,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倶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并托友人范仲淹为其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滕子京只是把岳阳楼的草图以及洞庭湖的大致情景图寄给范仲淹。
范仲淹与滕子京乃同榜进士,同在御使台为誎官,两人在官场上可谓是志同道合,疾恶如仇,因抨击宰相吕夷简的用人不当,而被贬为饶州知府。如今友人所托,他欣然从命。
未几,范仲淹终不负友人之托,很快写了一篇《岳阳楼记》给友人寄去。不料此文在岳阳楼上面世,竟引起当时文坛上八级地震似的轰动,它不仅将洞庭湖和岳阳楼知名度提升了千百倍,也使岳阳楼成为与黄鹤楼滕王阁齐名的著名楼阁,成了江南第三大名楼。千百年来,登楼赏景者是络绎不绝,诵读名文声是悦耳动听,范仲淹,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位一体,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文化史上,闪闪发光,永远发光。
我们先看一下该文中的几个片段:
予观乎马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騒人,多会如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接着,范君用了两个对比段,对比着写两幅绝然不同景色的画面,如阴风怒嚎,如春和景明。
这几段文字我们是再也熟悉不过了,暂且不再研读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范仲淹当时没有到过洞庭湖,更没有登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磗的雄文来?对此我们不得不翻开北宋的历史,作一个小小的研究。
北宋庆历年间,大约相当于公元1041——1049年间,是北宋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发达,社会详和的重要时期,如作者所说的政通人和,才有重修岳阳楼的大型工程。
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公元1036年)上《百官图》而得罪宰相被贬为饶州的。在饶州他主要政绩是办学,如五一礼堂后面的文庙就是范仲淹主持下修建的,鄱阳宾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瑰宝。他在饶州时间不长,只一年半的光景,政事之余,便去登芝山游鄱阳湖,或逛庐山望长江,其间,自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云轩》等,同时,鄱阳湖,芝山,庐山等地优美风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他以后写《岳阳楼记》打下了基础。
其实,在北宋时期,江西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经济大省,交通十分便利。从京城南下的官员商贾,都是经九江湖口进入鄱阳湖,然后经赣江南下广东海外的,如唐时的王勃就是经鄱阳湖去交址省父的,交址就是现在的越南,王勃经南昌时,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会,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阁序》。当时,湖南广东等地还是荒蛮之地,交通闭塞,从蕭湘进入广东海外几乎是行不通的,因而南来北往的旅客,都是从九江中转的,而从岳阳中转的实在不多。现在,我们再来看《岳阳楼记》中的描述,“衔远山,吞长江”,这远山应该就是指庐山和芝山了,长江从西向东奔腾而下,经湖口汇合鄱阳湖水再奔腾入海,岂不是吞长江了吗,至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就更是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真实写照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的“此”,便是指九江,南昌,饶州等地了。看看,《岳阳楼记》中的景点,在饶州,鄱阳湖,九江等地都能找到它的印迹,这不就说明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饶州有千絲万缕的联系吗。当年,岳阳楼有幸能遇上范仲淹为它写记,使它成为千古名楼而扬名天下,至今不衰。
如今,鄱阳楼在芝山已经默默矗立二十多年了,至今不为世人知晓,它在沉默中思索,它在期盼中呼唤,呼唤新的范仲淹们,把它抬进江南名楼之列,使它成为江南第四大名楼。
新的范仲淹们,新的王勃们,百万鄱阳人民期待你的降临。


饶州知府 范仲淹《岳阳楼记》


初看题目,三者之间,似乎很难连成一个整体,但从历史上深究起来,三者之间还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相关关系。如若不信,就请听鄙人漫漫道来。
本世纪初,鄱阳县人举全县之力,在县城最高点芝山之巅,仿南昌滕王阁样式,建造了一座游览观光的大楼,冠名为鄱阳楼,其规模建制远超过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岳阳楼,就是比滕王阁也并不逊色。但其知名度却远不如那江南三大名楼。当那三大名楼人声喧哗,游人络绎不绝之际,鄱阳楼却四门紧闭,门可罗雀。除了部分县人之外,过府过省的国人,谁也不知道江南还有个鄱阳楼,更不用说那华裔华侨,以及那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
鄱阳楼知名度如此小,何哉?没有遇到范仲淹也。
范仲淹者,何许人也?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大文学家也。
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因得罪了仁宗皇帝而谪守巴陵郡,但此人为人正直,不计得失,勤于政事,不几年工夫,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倶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并托友人范仲淹为其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滕子京只是把岳阳楼的草图以及洞庭湖的大致情景图寄给范仲淹。
范仲淹与滕子京乃同榜进士,同在御使台为誎官,两人在官场上可谓是志同道合,疾恶如仇,因抨击宰相吕夷简的用人不当,而被贬为饶州知府。如今友人所托,他欣然从命。
未几,范仲淹终不负友人之托,很快写了一篇《岳阳楼记》给友人寄去。不料此文在岳阳楼上面世,竟引起当时文坛上八级地震似的轰动,它不仅将洞庭湖和岳阳楼知名度提升了千百倍,也使岳阳楼成为与黄鹤楼滕王阁齐名的著名楼阁,成了江南第三大名楼。千百年来,登楼赏景者是络绎不绝,诵读名文声是悦耳动听,范仲淹,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位一体,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文化史上,闪闪发光,永远发光。
我们先看一下该文中的几个片段:
予观乎马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騒人,多会如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接着,范君用了两个对比段,对比着写两幅绝然不同景色的画面,如阴风怒嚎,如春和景明。
这几段文字我们是再也熟悉不过了,暂且不再研读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范仲淹当时没有到过洞庭湖,更没有登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磗的雄文来?对此我们不得不翻开北宋的历史,作一个小小的研究。
北宋庆历年间,大约相当于公元1041——1049年间,是北宋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发达,社会详和的重要时期,如作者所说的政通人和,才有重修岳阳楼的大型工程。
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公元1036年)上《百官图》而得罪宰相被贬为饶州的。在饶州他主要政绩是办学,如五一礼堂后面的文庙就是范仲淹主持下修建的,鄱阳宾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瑰宝。他在饶州时间不长,只一年半的光景,政事之余,便去登芝山游鄱阳湖,或逛庐山望长江,其间,自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云轩》等,同时,鄱阳湖,芝山,庐山等地优美风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他以后写《岳阳楼记》打下了基础。
其实,在北宋时期,江西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经济大省,交通十分便利。从京城南下的官员商贾,都是经九江湖口进入鄱阳湖,然后经赣江南下广东海外的,如唐时的王勃就是经鄱阳湖去交址省父的,交址就是现在的越南,王勃经南昌时,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会,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阁序》。当时,湖南广东等地还是荒蛮之地,交通闭塞,从蕭湘进入广东海外几乎是行不通的,因而南来北往的旅客,都是从九江中转的,而从岳阳中转的实在不多。现在,我们再来看《岳阳楼记》中的描述,“衔远山,吞长江”,这远山应该就是指庐山和芝山了,长江从西向东奔腾而下,经湖口汇合鄱阳湖水再奔腾入海,岂不是吞长江了吗,至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就更是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真实写照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的“此”,便是指九江,南昌,饶州等地了。看看,《岳阳楼记》中的景点,在饶州,鄱阳湖,九江等地都能找到它的印迹,这不就说明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饶州有千絲万缕的联系吗。当年,岳阳楼有幸能遇上范仲淹为它写记,使它成为千古名楼而扬名天下,至今不衰。
如今,鄱阳楼在芝山已经默默矗立二十多年了,至今不为世人知晓,它在沉默中思索,它在期盼中呼唤,呼唤新的范仲淹们,把它抬进江南名楼之列,使它成为江南第四大名楼。
新的范仲淹们,新的王勃们,百万鄱阳人民期待你的降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