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国勇:范仲淹在鄱阳,一段豁达大度的传唱

 读在现场 2023-05-17 发布于河南

庙堂之上的失败者成了游山玩水的行者,胸怀大志的文人开始谱写历史的篇章。那一年,是大宋王朝的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当朝宰相吕夷简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正直的范仲淹心有不平,上疏《百官图》弹劾吕夷简,直谰宋仁宗,没想到被吕夷简借皇室立嗣之事中伤范仲淹,导致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
江湖之远路漫漫,青山隐隐水迢迢,范仲淹离开大宋王朝的首都汴梁后,先是走水路来到了扬州,又从扬州转道陆路而行,整整走了一年有余,几乎穿越了大半个宋室的江山,才来到了饶州任上。今天的我们怎么也体会不到那是一个怎样的行程,一个被皇帝赶出了京城的官员又是怎样的黯然神伤,只知道那个在朝中斗志昂扬的范仲淹以47岁的年龄迎来了花白的胡须,在饶州的处所写下了《郡斋即事》一诗: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年轻的时候,我读到范仲淹的这首诗时,认为这不过是遭贬的文人矫情而已,毕竟,范仲淹在后来的《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句,从首都汴梁来到饶州,怎么突然就有了“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的感慨?随着我的年龄增长,以及世事的不测多次降临到我的身上,才慢慢明白这并不是一个文人的矫情,而是一个遭贬官员的政治豁达、人生洞悉。人生所有的坎坷与磨难不过都是一种过程,一段必然要通过的桥梁,别无他道,迈过这道坎儿,定是别人洞天,这才是诗人所说的“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也就是因为范仲淹的这首《郡斋即事》诗,978年后的2013年春天,我从已经改名为河南省开封市的古都汴京出发,一路南行,追循着范仲淹南行的脚步,来到了古饶州之地的鄱阳县,追循着978年前范仲淹留在鄱阳县的一个个足迹,倾听那个时代的一段段的历史回响。
有关范仲淹留在鄱阳的政绩,翻开鄱阳的历史册卷可以看到范仲淹“大力提倡教育、狠治淫盗之风、请求朝廷减少茶贡、有计划扩建街市……”等等“一章奏免鸟衔茶,惠及饶民几万家”的德政;走进鄱阳民间街头巷口时,则会被范仲淹和芝山寺的故事所吸引,在这个故事中,范仲淹不仅是一个充满了孝心的儿子,给鄱阳民间留下可以践行孝道的风范,还有一个政治家的豁达大度。
范仲淹在饶州任上时,恰逢亡母的忌日,特请来鄱阳芝山寺的僧人为亡母诵《金刚经》超度灵魂。当天晚上,范仲淹就梦到亡母说得了高僧半卷《金刚经》,才解脱了六道轮回之苦,往生西天净土。第二天,范仲淹进芝山寺感谢发放赏金时,一位僧人非常惭愧地对范仲淹说,因为他要帮助厨师烧火,只念了一半金刚经,感觉有负于范仲淹,不愿意收范仲淹的赏金,这恰恰和范仲淹梦中的半部《金刚经》应验。
经过了解,范仲淹知道了这位僧人名叫古塔主,刚刚到芝山寺挂单,现在芝山寺的厨房帮厨。听了古塔主的介绍,范仲淹明白自己遇到了道德高僧,心中非常高兴。恰好鄱阳的荐福寺无人主持,范仲淹立即邀请高僧古塔主前往荐福寺担任主持一职,并题记高僧古塔主“道行无玷,孤风绝攀”,高兴之余,范仲淹提笔写下了《芝山寺》一诗:
楼殿冠崔嵬,灵芝安在哉。
云飞过江去,花落入城来。
得食鸦朝聚,闻经虎夜回。
偶临西阁望,五老夕阳开。

在谈到范仲淹的《芝山寺》时,很多人总会从“得食鸦相聚,闻经虎夜回”句来判断作者在试图说明佛法的无边,无所不能,连“鸦”和“虎”禽兽之类的生灵也在芝山寺感化,禅堂内听经,佛祖旁皈依,更何况红尘俗世中的人乎?我却不是这样认为,这首名为《芝山寺》的诗,恰恰可以和文前所述的《郡斋即事》相比照,正说明了诗人被谗言逐出朝廷、落魄于饶州时的心情,他已经把世间所有的烦恼抛在了脑后,一心一意地经营于惠济民生的事业。
如今的芝山寺在鄱阳县的芝山公园内,和江南的园林一样,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小巧玲珑,碧瓦红墙,显得非常精致。如果按中原佛殿的建制,芝山寺的山门和大雄宝殿算是建在一起,佛殿的门也是山门,山门也是佛殿的门,无异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山门有及山门两边的寺墙也染成了红色,使整个寺院非常的庄重。山门之上是一块石头的匾额,上面是“芝山寺”三个金色的大字,一副对联粘贴在山门两边红墙上,“心识圆明十方界,性修功德一时圆”,不知道这是那位方家的手笔,粗粗壮壮的笔法,在佛家的丛林道场中却显得古朴庄严。“南无阿弥陀佛”共六个字,先是把山门红色的墙染成白底色,再在白底色上从左至右一边三个字分列在山门的两边,显得非常耀眼。视线再延伸开去,山门两边的寺墙上还分别写着“风调雨顺”与“国泰民安”,果然是慈悲法门!两座玲珑的石狮子分坐在山门两侧,之所以说是玲珑的石狮子,概因为这狮子并不如官衙前的那样高大威武,除了佛家特有的慈悲之相外,还有非常可爱的一面,细细观之,这两座狮子则如街头民戏中的绣狮,摇头摆尾煞是好看。有几棵松柏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不同,耸立在山门两侧,高的削长,直入云端,那低的却如法伞,前来拜谒佛祖的信徒可以在树阴下歇息片刻,免去了阳光直射灼热之苦。一座生铁铸就的香炉内插满了各种各样的佛香,如坐禅的老僧一样,无视我等的到来,只是默默地燃烧着,有风吹过来,丝丝缕缕的青烟袅袅升起,弥漫在芝山寺山门前。当然,还有信徒们燃放鞭炮撒下的纸屑,铺天盖地,几乎要把山门前的地面染红,以此印证芝山寺的香烟旺盛……
芝山寺的“芝山”之名来之于唐代的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有好事者在鄱阳的土素山之上发现了灵芝三枚,饶州刺史薛振作为吉祥之物上贡朝廷时,把土素山称之为灵芝山,从此芝山之名飏天下,也成了天下文人墨客的寻芳留踪之地。因为范仲淹延请芝山寺高僧为亡母做法事超度亡灵,给芝山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芝山寺香火旺盛,时有僧俗四众五百多人。芝山寺是地藏菩萨圣诞道场,在芝山寺正殿之中供的就是地藏菩萨,每年农历的七月三十地藏菩萨圣诞日时,芝山寺就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法会,整个鄱阳县城内,家家刷锅洗碗吃素,屠夫们放下屠刀念佛,商贩们拒卖生灵鲜肉,人们三三两两来到芝山寺礼佛,场面宏大壮观。在处理公务之暇,范仲淹特别喜爱到芝山寺小憩,和当地的文人名士谈书论画,为此,在芝山寺内一角建小亭一座,以便于和大家交流,并亲自题写了匾额“碧云轩”。据《范文正公遗事录》记载“碧云轩,芝山寺海会堂后之小轩也,外瞰危石,中抈香槛轩檐之庭,栽列花木兰芦诸药,似有高人达士趣。向公守饶时,有升上人占据此轩,公每到寺,必适其处,爱其闲寂潇洒,常为留字。”
如今,在碧云轩不远处,尚有范仲淹塑像耸立,以此来佐证碧云轩的史实不虚。
从芝山寺再到碧云轩,可以看出当年的饶州知州范仲淹已经挺过了官场的失意,开始用开朗豁达的眼光看待眼前的坎坷。偷得浮生半日闲,官场何曾不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的工作,离开庙堂身处江湖,同样也能更好地担起惠济天下苍生的重任,何乐而不为? 也就是在芝山寺的碧云轩内,范仲淹写下了《升上人碧云轩》的诗:
爱此诗家好,幽轩绝世纷。
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
远意经年就,微吟并舍闻。
祇应虚静处,所得自兰芬。

如果说范仲淹对芝山寺青睐有加,写下了《芝山寺》一诗,用浪漫主义的笔法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诗意中的芝山寺,让在那幅幅的图像成为了历史的绝版,更让如今芝山寺引以为豪。那么,《升上人碧云轩》则是诗人直抒胸怀,看透了人间一切荣辱得失的宣言,使碧云轩成为名士风流之地。“祇应虚静处,所得自兰芬”,在梵语之中,丛林道场称之为兰室、兰若,其本意就是空虚闲静之处,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范仲淹的心怀,无论是不过芝山还是芝山寺,还是芝山寺内的碧云轩,都是他历练人生的道场。佛家的最终目的即是渡人,这与范仲淹的人生观非常契合,人生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实现自己惠济民生的理想和抱负。
从《郡斋即事》到《芝山寺》,再到《升上人碧云轩》,正是范仲淹在饶州宣洩自己政治抱负的一种体现;我们通过对这三首诗的解读,更读出了一代伟人的政治豁达和开朗,更能体味出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节操。
穿越在古饶州的历史中,我们躲不开的是范仲淹的天下为公的精神熏陶;行走在鄱阳的大街小巷,就会沐浴在那一段段闪烁的历史珠光里,沉浸在一位伟大政治家的豁达大度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