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柔并济、养御并重:古传道门丹房太极拳述要(上篇)

 文苑书店66 2022-05-03 发布于黑龙江

丹房太极拳没有传闻中的隔空打人、以意发人,而是讲求实练,要求练出周身极为灵巧一触即变的活劲和巧劲。在接触中极为注重人体重心、死点和劲力的转换关系,通过力学原理实现搭手降人的实相。

从功能上讲,丹房太极拳养御并重。其养者,养其身心,炼养于人体未病之时。身无碍,则能体态安康。心无碍,则可虚明应物;其御者,防御避忌之法,抗暴御恶,制人而不伤。又能使神御气,避四时之六邪,通经伐毛,卫生之道也。

Image


唐代是我国武术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根据多年从事民间武术挖掘整理的经验推断,唐以前的早期道教武术风格我们常见民间种相似而在唐代二百八十九年间,道教武术随着文想冲击和平台扩大发而发生悄然转变延至宋元逐渐出现了以陈抟、张三丰为代表的,注重内修的一类拳种,至明清之季,内家拳体系日渐完备成型。


太极实练出真功
“北崇少林,南尊武当”,武当内家拳通过明代跃进式的发展,至康熙之间大量在山林隐秘相传,拳术风格亦渐由刚转柔,“天罡蚕丝化形手”就是这种背景下延传出来的拳术套路之一。
武当龙门派武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密林山坡的“斜坡地面”行拳,动形内敛小巧,身步灵滑多变。武当龙门派山林武术的特点是沉缠柔滑,百骸灵荡,静若白云拂地,烈似激电惊空。偶伴发力,如惊雷撼地,通身撒劲,迅不及知。在实践应用中善用化形贴身的打法,拳功混用,多劲齐发。接手时讲究闪卸引困,进身贴捆靠发,失势随破消走,得手跌打闭拿,拳功极具特色。
天罡蚕丝化形手是武当龙门派拳术的一个传统套路,它起落转折不出五步,动作沉缠折叠,柔化脱骨,完全不同于宋元之前拳法特征。全套拳术分为六段,每段六式,上应天罡之数。民国之际得与太极拳相融合,增演出七十二式太极拳,可于丹房斗室之中习练,故又称作“丹房太极拳”,在山林小庙内传习。其初衷意义并不在与人教技搏胜,而是抵御乡匪,颐神养浩,拳功自娱。
丹房太极拳虽然从拳架上已为近代太极拳风貌,但是依然沿袭了龙门派武术传统基本功练法,只是增加了一些揉手搭手的技法掺杂其间互为增益,以强化动手能力。在门内,丹房太极拳风格明显区别于其他偏于刚猛快的套路特征。
丹房太极拳没有传闻中的隔空打人,以意发人这么高级。而是老老实实讲求实练,要求练出周身极为灵巧一触即变的活劲和巧劲。在接触中极为注重人体重心、死点和劲力的转换关系,通过力学原理实现搭手降人的实相。白手相接时有损其内脏的破坏性渗透打法和解除对方武力威胁的控制性困发打法。配套功法主要有:丹田玉带功、龙轴行珠、盘磨、搂树、挂袋、沙包、鱼咬尾、翻爻功、小天星、坠力、拎桩、搓竹筒、走砧板、发化子等,完全不同于当代太极拳完全放弃力量,和不注重基本功的普遍练法。

Image

高手的风采,秘传的本意

武当龙门派山林武术的理论是“百拳以功为根”,我所见到的老一辈功家的功量每天都在三小时以上,他们年轻时却是每天十多个小时用功,出多少汗见多少功。近代道教武术前辈甯教宽老道长,五六掌将可细木桩拍入土地,能脚挑200斤的石柱;许诚龄道长擅手劈石磨、浑身抗棍捣拳击;古合云道长体重仅约百斤,身体被4人合力箍抱时,发动内力一抖即将人击溃。还有民国道教人物马三保、朱永才等道长,也曾击败过身经百战的成名大家、悍匪拳霸或外国洋拳师。这些史实就发生在几十年前,实在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大相径庭。
从功能上讲,丹房太极拳养御并重。其养者,养其身心,炼养于人体未病之时。身无碍,则能体态安康。心无碍,则可虚明应物;其御者,防御避忌之法,抗暴御恶,制人而不伤。又能使神御气,避四时之六邪,通经伐毛,卫生之道也。理论上认为凡悖离养御之道者,绝非正统,亦去道甚远矣!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是人类生死相搏的经验,那个时代没有武术表演的舞台,武术只有两种发展形势:一是小范围秘传,唯恐技术核心为人所窥而失去战斗威力;二是教师爷设帐授徒,只有一步一验,教师爷的收入方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武术核心的传授具有了亲疏之别,有了交换价值的衡量。既可以数月授尽其秘,也可以教你五毛、一块的量化择教。所以由此可知,所谓秘传是为了技术保密防止被破解,而不是高明和高级的代名词。

Image

丹房太极拳辅助功法之走砧板

走砧板是该拳地盘功夫之一,主要通过两脚带动砧板向四方行进,达到练习人体下盘腰胯腿步高度合一的目的。能使地盘与人盘高度协调并相互呼应,下肢轻灵敏捷举重若轻,更好地将来力下传或踩地送力上达。久习可令拳功相合,服务于拳术技击。

练法:制作直径约50CM,厚度10CM左右的圆形木砧板一个,将砧板底部边缘进行少许削切处理,使砧板底部中间微凸,四周边缘略浅,底部近似锅底凸面效果。练习时,两脚立于砧板上,两脚交替带动砧板向前磨行。

诀窍:两脚分别踩踏砧板左右两端边缘部位,然后降低身体重心,通过腰胯带动一侧下肢前行。要求两脚一步一步左右交替向前磨行,脚底与砧板平行相贴不离,用脚带动砧板轻巧前行。


Image

本文作者

宋学玉,中国武术六段,当代著名道医、龙门泰斗谢宗信方丈入室弟子。武学主要师承遂安太和宫功法传人罗诚寅道长、武当龙门派十六代传人古合云道长、硬气功实战家陈诚志炼师。
从小在家习诵大量医书,80年代中期受到中医世家黄鹤泉先生、民间骨伤名家李厚卿先生、玄妙观道医黄宗胜道长等老一辈医家指导。八九十年代寻访过刘诚喜、匡常修、吴教淳、毛至善、赵理昆、毕传禄等多位武林高隐。青年时期执教于多家武术馆校,并系统学习掌握了《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等运动专业学科内容。在《武当》《武魂》《少林与太极》等杂志多有文章发表,还著有《武当全真龙门派武术阐秘》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