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焦湿热诸证临床医案

 图书 馆员 2022-05-04 发布于内蒙古

治中焦湿热诸证临床医案

达原饮是明代著名温热学家吴有性创立的治疗温病初起、邪伏膜原之名方。近年来笔者通过临床检验,认为本方不但能开达膜原,治疗温疫或疟疾之邪伏膜原,而且理气和胃,清热燥湿之功尤著,可广泛用于中焦湿热诸证。本方证初起多见憎寒壮热,时有发作,胸闷呕恶,胃满胁痛,头痛烦躁,舌边尖红、苔垢腻或半边少苔、半边厚腻或黄腻,脉弦滑数。可知此时热中有湿,湿中有热,若单纯清热,有碍湿邪;单纯燥湿,更助热势。故方中既用厚朴、草果以燥湿,又用黄芩、知母以清热。
细观本方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辛温燥药共用三钱五分;知母一钱,白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生甘草五分,寒凉清热药亦用三钱五分,清热药与燥湿药量等。
笔者认为本方能清热燥湿为是。证中胸闷呕恶,胃满胁痛多为湿阻中焦,气滞不舒,故方用厚朴合槟榔以理气降气,又用草果合厚朴以和胃化湿,笔者又谓本方能理气和胃为是。
所以本方不但能治疗邪伏膜原之温疫和疟疾,而对中焦湿热诸证也有广泛疗效。(因膜原在胸膈之下,附近于胃;从病症上看,邪伏膜原多见中满呕恶等,故我认为膜原也隶属于中焦的范畴。)下面举病案一则,以明我见。
【案例一】刘某,女,28岁,社员。1981年8月4日初诊。症见头晕神疲,身困乏力,胃脘满闷,不思饮食,小便色黄,舌红苔腻,脉弦数稍滑。病为湿阻,证属湿热中阻。治以清热化湿,方用达原饮加减:
处方:槟榔15克,厚朴12克,黄芩12克,草果仁6克,知母、白芍各9克,栀子、藿香各10克,大黄(后下)7克。
四剂。嘱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后二剂去大黄。
8月9日复诊,服上方三剂后,即觉诸证大减,饮食增加,但因咋日天气转阴而又觉身困乏力。药既奏效,法不更变,原方去栀子,改草果仁为9克,续服四剂,服法同上。
8月13日复诊,困消力增,精神佳,胃舒思食,尿色淡黄,舌苔正常,脉稍滑数。更进上方二剂,巩固疗效。
达原饮为何能开达膜原呢?
吴氏认为是因为方中“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作,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
从吴氏分析槟榔、厚朴、草果的功用时可看出,他对燥湿药比较重视,认为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是为主药;而认为其余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其实不然。上述本证多为湿热并见,单用槟榔、厚朴、草果辛温燥湿,势必病邪不解,必须清热、燥湿合并用之,邪气才能达出膜原而得解。观之临床所治湿热诸证正是如此。
方中厚朴、草果、槟榔三药虽能直达膜原,但本证邪巢在膜原而病位在半表半里,要使伏邪速解又须借柴胡之力方可。因柴胡亦为疏利和解之剂,能直入半表半里。故本方与柴胡并用,邪气才速离膜原、速出半表半里而速解。临床所见,单用本方治瘟疫或疟疾之邪伏膜原,效并不如加柴胡治之为速为著。再举病案一则以证之。
【案例二】冷某,男,54岁,电广工人,1981年5月14日下午初诊:患者自述本月8日午后忽发憎寒壮热,随后汗出热退。
10日、12日午后症发同前,即按疟疾到本单位医疗所注射“复方奎宁”,每日一次。但今又发憎寒壮热,头痛身困,胃满食少等,前药不效,故来就诊。诊见舌质红、苔左半边黄厚膩、右半边少苔,脉弦数。
证为外感疫风之邪,邪伏膜原之疟疾。治以开达膜原,祛风截疟,方用达原饮加味:
处方:槟榔、黄芩、柴胡、葛根、白芍各15克,厚朴12克,草果仁、银花各10克,知母9克,甘草5克。
三剂。嘱每日一剂,水煎一次,于每日疟发前一小时温服。
5月17日复诊,服上方后至今未有发作,仍感头痛身困,胃满纳呆,但程度为轻。上方去银花加藿香15克,续服三剂。嘱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上、下午温服之。
同年7月初携子来诊病,随访之,服完上方,诸症均愈,未再复发。
笔者在运用本方时,根据湿热的偏重,多加陈皮以助理气之力,加藿香以增和胃之功,加栀子以助清热之效,加大黄以添祛邪之能。而达原饮使邪离出膜原,大黄则使邪速从下走也。
另外,我认为外感诸病,日久不解,必伏膜原,故临床上多用本方加味治之,开达膜原,祛其伏邪,效果甚速。篇幅所限不再累举。
以上浅见,恐非全圆,诸位读后,广抒己见,以共同提高之。
提示: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勿以身试药。(宋超典)

文章摘自《新中医》1984年第12期

李济仁治湿热痹案一则

鲍某,女,55岁,2010年11月25日初诊。诉全身多关节疼痛4年,加重半月。患者4年前于劳累后出现下肢及足底疼痛,未予重视,自2010年初开始出现双手晨僵明显,指间关节疼痛、肿胀变形,间断服药(具体用药不详),疗效不佳,半月前出现双手腕、手指及双膝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局部有热感,皮温稍高,时有头晕、乏力,自汗,口干欲饮,纳食欠佳,二便调,夜寐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湿热痹阻型)痹证。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益气活血止痛。
方药:川萆薢20g,川黄柏12g,苦参12g,清风藤12g,生黄芪45g,蒲公英30g,当归15g,鸡血藤15g,活血藤15g,雷公藤10g(先煎),细生地25g,焦三仙各15g,土茯苓25g,淡全虫6g。1剂/天,水煎服。
12月15日二诊:服药后各关节肿胀减轻,局部热感好转,仍有晨僵,疼痛,活动受限,口干,食欲渐增,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病情逐渐缓解,正气渐复,痹闭已获宣通。守上方去焦三仙,加制乳香、制没药各10g,1剂/天,水煎服。
2011年1月16日三诊:服药以后关节肿痛好转,仍有晨僵,无明显头晕、乏力,轻度口干,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复查血沉38mm/h,类风湿因子131IU/mL,C反应蛋白28.08mg/L。守上方加广木香15g,土茯苓加至30g。1剂/天,水煎服。
2月19日四诊:服上药后周身关节疼痛不显,轻度晨僵,纳食尚可,二便调,夜寐安,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守2010年11月25日方去细生地、焦三仙、淡全虫,加片姜黄25g,1剂/天,水煎服。继续服药,巩固疗效,现病情稳定。
按 本案痹病系因禀赋不足,劳逸失度,正气不足而致湿热之邪内侵,阻于经脉,阻遏气机,流注骨节,表现为以上诸症。故李济仁以清热利湿通络、益气活血止痛立法。方中以清络饮加味清热除湿,通络开痹。李济仁重视应用苦参一味药。

苦参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良效;黄柏性味苦寒而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萆薢性味苦、甘、平,功善清热利湿泄浊,性能流通脉络而利筋骨,质轻气清,色味皆淡,其效多入气分,少入血分。清风藤,性味苦、平,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清络饮中诸药合伍,共奏清热除湿、通络开痹之功。加用黄芪甘温以补无形之气、有形之血,气为血之帅,气足则引血滋润骨节;土茯苓入络,不仅利湿而且通络,并且善搜剔湿热之蕴毒;雷公藤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通经活络,对关节周围组织疼痛,尤其是肌肉疼痛,疗效较好;加当归、鸡血藤、活血藤以加强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之功。李济仁说痹病治疗时不仅应重视痹病成因中“杂气合至”特点,还应注意从调整人体内脏功能、气血功能入手,综合施治,以助祛除邪气。本案治疗兼具祛风除湿、清热通络、益气健脾、消食和胃等治法,即治病必求于本,辨证施治,方能获效。

治肝胆湿热方
心肝宝贝之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运行通畅。 肝有个小弟叫胆,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若肝气郁结化火,胆汁不能正常分泌与排泄,可致淤滞。
胆汁瘀滞,不仅反过来伤肝,还可伤脾等。这是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除脾胃运化外,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反过来说,若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也会影响肝胆功能,导致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汤,出自宋代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治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阴肿阴痛,湿热带下等。观舌,舌红苔黄。比如:
1、耳鸣耳聋,头晕
胆经有条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最后再走到外眼角的太阳穴。当肝胆湿热时就会沿着经络侵犯到双耳,从而引起耳鸣。而这个行走路线也是头部区域,所以肝胆里面有大量的湿热集聚时,湿热之邪也会上蒸到头部,影响头部正常供应,从而引起头晕。
2、胁痛
由于肝胆脾均位于肋下,所以肝胆湿热,常引起肋下疼痛。
3、口苦
口苦有一个名字是“胆痹”,其原因主要就是肝热和胆热,而以胆热为主要病机。胆汁是苦的,热又往上走,走到口腔,就会表现为口苦症状。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酒炒)9克,黄芩(炒)9克,栀子(酒炒)6克,泽泻6克,木通6克,车前子3克,当归(酒洗)1.5克,柴胡6克,甘草1.5克,生地黄(酒炒)6克。
水煎服。本方中成药名龙胆泻肝丸,每服6~9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
方中龙胆草,一个“胆”字,道尽了它与肝胆注定的宿命。其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肝火不上炎。但凡因肝胆有热而致目疾、吐血、鼻血、二便下血、眩晕等等,均可用其清热燥湿。
黄芩活跃于肺胃肾经,不仅燥湿,还泻火解毒,尤善清肺火;栀子表里双解,既能清气中的热,又能清血中的热,加之能利湿,是治黄疸的佳药。配黄芩,能清肺火。二味共助龙胆草清热燥湿,并因肺主皮毛,可使湿热从肌表而解。
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
泽泻性味甘寒,甘能补阴,寒能清热,活跃于肾膀胱经,可利水渗湿,泄下焦湿热与肾中浊气;木通为木通科木通,是安全的木通,性味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车前子甘寒,是有名的利尿通淋药。与木通配,可泻小肠、膀胱之湿。三味引热下行,令湿热从小便解。与黄芩桅子配,可谓让邪气各有出路。
生地甘寒,凉血养肝;当归甘温,养血益阴和肝。二味相配,益肝养血。肝胆湿热可造成肝之藏血功效不佳,脾之虚弱无力,生地当归弥补了这一亏空,且生地还有益肾之效,与上述清热干将相配,泻中有补,可防止因肝胆火盛而耗伤阴液,以使去邪而不伤正。
同时,方中大量苦寒药清肝,恐抑制肝的生发之气,故又用柴胡疏肝升阳,畅肝经之气,引众药归肝经。柴胡同时能和胃,加上甘草护中,不仅防伤胃,还有健脾之效。
柴胡与龙胆草也是佳配。龙胆草苦寒沉降,泻肝胆实火。柴胡升发疏泄,疏畅肝胆之气。相当于一升一散,泻火清阳,令郁滞均散。
本方曾被探讨安全性问题,本方木通用木通科木通便无毒性。另外,壮火食气,肝胆实火,亢盛的阳热会对正气造成损耗。本方以寒凉清热,改变阳热亢盛的局面,让体内环境达到平稳,是对正气的维护。
正气充足,邪不可扰。由此泻中有补,郁滞均散。胁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以及肝经湿热下注之阳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带下这些邪气的产物,只能快速离开。
现代龙胆泻肝汤适应面很宽,是一张充分体现异病同治的一张常用方。如用于高血压病、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及外耳道疖肿属于肝胆实火者。亦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外生殖器炎症、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于肝胆湿热者。
比如外生殖器炎证,当外阴发生炎症时,无论什么原因引起,患者都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外阴红肿、灼热疼痛等湿热表现出来的症候。《疡科心得集》谓“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这正说明生殖器居人身下属,肝经络布其上,湿热内蕴常易循经下注致病。可用龙胆泻肝汤治疗。
带状疱疹,生长的部位不同,表现不同,治疗方也不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的颜色红赤,形如云彩,上起如粟米般的红斑,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
外耳道疖肿,多发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分为风热邪毒型,与肝胆湿热型。
肝胆湿热型表现为耳道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状,顶部可见黄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若是耳疮则漫肿红赤严重,兼见黄色渗液。

另外,本方亦可视情况加入适量黄芪调和寒热,并提升正气。

仝小林从湿热论治肠上皮化生

湿热蕴结是肠上皮化生的核心病机。治疗要点:一为改善胃内湿热环境,改善黏膜生存状态,使其滋润;二为保护消化道黏膜,不局限于胃黏膜;三是仍需要继续寻找针对某一靶点的特效药。

仝小林临床常使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山茱萸为基础方治疗此病。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泻胃热,解毒利湿,二药均为甘凉之品,燥湿而不伤胃阴;山茱萸为治疗肠上皮化生的经验用药。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非独立疾病,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合并存在,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治疗目前多从肝、脾、胃等方面论治,病机多为脾虚、胃热、血瘀,并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鲜有学者关注肠上皮化生的治疗。仝小林院士认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为癌前病变,应当重点关注,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湿热蕴结型是肠上皮化生的常见类型,多因饮食不调,久食膏粱厚味,日久酿生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进而变生诸症。胃喜润恶燥,治疗要点一为改善胃内湿热环境,改善黏膜生存状态,使其滋润;其二为保护消化道黏膜,不局限于胃黏膜;其三是仍需要继续寻找针对某一靶点的特效药。笔者跟随仝小林临床诊疗期间,发现他常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山茱萸三药组成小方,治疗肠上皮化生,效如桴鼓,故以此文抛砖引玉,以期对肠上皮化生的中医治疗有所启示。
       核心病机 湿热为患
       中医没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病名,根据其常见的合并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纳呆”“嗳气”等范畴,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素体虚弱是其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胀满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或伴消瘦、贫血等,甚至有些患者并无不适,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肠上皮化生。对于该病的病机及其辨证分型,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见解,多以脾胃虚寒、湿热瘀阻、胃阴不足等。仝小林认为,湿热蕴结型是肠上皮化生的常见类型,多因久食膏粱厚味,日久酿生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进而变生诸症。值得注意的是,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久病则致血伤入于胃络,血行壅滞,湿热、瘀血交织于胃,缠绵难愈。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亦提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可见活血化瘀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
       仝小林基于多年临证实践探索,提出的“态靶结合”辨证组方思想,是集辨证论治、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和审因论治为一体的临床辨治方略,通过审视疾病全过程,厘清疾病发展各个阶段特点,归纳核心病机进行论治。湿热瘀阻为本病之态,HP感染、肠上皮化生为本病的指标靶;上腹部隐痛、胀满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嗳气等为本病的症状靶。胃喜润恶燥,治疗要点一为改善胃内湿热环境,改善黏膜生存状态,使其滋润;其二为保护消化道黏膜,不局限于胃黏膜;其三是仍需要继续寻找针对某一靶点的特效药。
       三味小药 态靶结合
       仝小林临床常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山茱萸为基础方治疗此病。“湿热态”是本病的主要态势,针对胃内湿热,仝小林常选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以清泻胃热,解毒利湿,二药均为甘凉之品,燥湿而不伤胃阴;山茱萸为仝小林临床治疗肠上皮化生的经验用药,山茱萸可能存在某些成分对肠上皮有特效,仍需要进一步探索验证。
       蒲公英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本草经疏》记载:“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本草述》云其“甘,平微寒”,甘寒之品养胃阴,胃喜润恶燥,在清热的同时亦能防止胃阴的损伤。
       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亦为甘凉入胃经之品,清热解毒,除胃中湿热,湿热症状缓解,可能与其抗菌、调节免疫等功效有关。
       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茱萸有抗肿瘤、抗炎等功效。山茱萸为特效经验性中药,使用山茱萸可能考虑胃阴分的损伤,目前缺乏理论及实验的进一步支持,仝小林猜测可能与总皂苷偏于清胃有关,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证据支持。白花蛇舌草、山茱萸均具有抗肿瘤的药理作用,肠上皮化生为癌前病变,有未病先防之意。此外,仝小林指出,六味地黄丸的适应证,虽有三百多种,但有两种病特效:其一是中老年足跟痛,其二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辨病方)。前者,可服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每次6g,每日2次,连服3个月;后者,可在服用其他中药同时,配伍服用六味地黄丸大蜜丸(含化),每次9g,每日2次,连服半年。
       合理量效 效如桴鼓
       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蒲公英的临床剂量范围为10~15g,山茱萸的临床剂量范围为6~12g。据《中华本草》记载,白花蛇舌草内服常用剂量为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仝小林用此三药治疗肠上皮化生时,蒲公英常用剂量为15~30g,白花蛇舌草常用剂量为9~15g,山茱萸常用剂量为9~30g。使用过程需要注意苦寒之品的配伍,治疗半年左右复查胃镜以评估治疗效果,中病即止。
       典型医案
       王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16年4月18日。诉消瘦3年,胃胀1年。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遂至医院检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示:(胃窦)轻度慢性胃炎,灶性腺体肠化,未系统诊疗,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胀,食后尤甚。为进一步诊疗,故求诊于仝小林门诊。症见形体消瘦,胃胀,喜冷饮,嗳气吞酸,口苦口臭,右眼视物模糊不清,咽干,晨起咯黄色黏痰,纳可;大便溏结不调,每日1次,小便正常。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暗,舌底络脉充盈,脉沉滑。既往患2型糖尿病3年余,先后服用二甲双胍、拜糖平等药物,血糖控制尚可,现已停药1年,明显消瘦,3年间体重下降10kg。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病理示:(胃窦)轻度慢性胃炎,灶性腺体肠化。
       诊断:(中焦湿阻型)消渴,痞满。
       治法:健脾除湿。
       方药:枳术丸加减。
       组成:炒白术30g,枳实1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山茱萸9g,黄芪30g,生薏苡仁30g,黄连3g。另予六味地黄丸大蜜丸含化,每天3次,每次1丸。
       二诊:大便较前好转,偶有排便不尽感。咽干明显减轻,服药后晨起咯吐黄黏痰减轻,胃脘部胀满减轻50%左右,眠可。上方加入化橘红15g、生姜15g。继续六味地黄丸大蜜丸含化,每天3次,每次1丸。
       三诊:上症均明显减轻,守方继服,继续予六味地黄丸含化,每天3次,每次1丸。患者服药后诸不适消失,病告痊愈。

       按 患者以“消瘦3年,胃胀1年”为主诉,伴有胃胀、喜冷饮、大便时干时稀、咽干等症状。结合舌脉分析,其病机为中焦湿阻,仝小林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山茱萸配以枳术汤治疗,三味小方清热解毒,除胃中湿气,枳术汤行气消胀、增强胃肠动力。在使用汤剂治疗的同时,仝小林让患者含服六味地黄丸辅助治疗其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现代药理证明,六味地黄丸可预防癌变,阻断食管、胃上皮细胞重度增生的效果良好,其还能调节交感神经和内分泌功能,增强下垂体-副肾上腺素系统功能,增强吞噬免疫功能,又具有很好的平衡作用,可以长期服用。舌下含服以缓缓图之,使食道得以净化,而慢慢咽下有利于更好地作用于病变部位,使食管、胃部得以充分吸收药物。(顾成娟 杨才佳 吴学敏)

连朴饮治幽门螺杆菌(胃肠湿热)
连朴饮:藿香9克,石菖蒲9克,黄连6克,厚朴6克,法半夏9克,竹茹9克。 连朴饮是调理湿热导致的幽门螺杆菌的,就是胃肠里面有湿热,幽门螺杆菌最喜欢呆在潮湿的地方。潮湿的地方容易长苔藓,容易生虫子,食物容易发霉腐烂,自然潮湿的环境最容易招惹细菌病毒。幽门螺杆菌喜欢呆在潮湿的环境,可能是湿热的环境,也可能是寒湿的环境,还可能是寒热错综复杂的环境,但不管如何,大抵离不开一个湿。
连朴饮是调理湿热导致的幽门螺杆菌的。湿热湿热,到底是湿多还是热多?当然是湿多,先有湿,湿气内蕴,一直堵在胃里,气机运转不开,就会化热,就好比夏天潮湿的衣服堆在那里不洗过几天里面热乎乎的一样。所以祛湿是重点。
这个方子祛湿用了藿香与石菖蒲。祛湿的方法很多,藿香是从什么角度来祛湿的呢?芳香化湿。芳香化湿是非常平和安全的化湿方法,它不伤阳气,也不助长内热。藿香就是芳香化湿的最佳代表。
藿香用在这个方子有三大妙处,第一个就是化湿了,藿香有一股芳香的气味,能够把湿气散掉。藿香主要走中焦,中焦就是脾胃,以及肠道。藿香进入身体,药性直入胃肠,把胃肠里面的浊气化掉。第二,藿香也可以解表的,有点辛温,可以把毛孔打开,让湿气从毛孔散掉。第三,藿香因为独特的香味可以驱邪,可以除秽,可以让细菌病毒退避三舍,不敢靠近,所以藿香古人用来治疗瘟疫霍乱。
石菖蒲也是化湿的,菖蒲有石菖蒲与水菖蒲之分,长在水沟里的是水菖蒲,长在石头旁边的叫做石菖蒲,我们用药的话要用石菖蒲。石菖蒲香气袭人,比藿香还要香,所以化湿的力度更强。因为香气十足,芳香到达一定的程度又能开窍,所以石菖蒲可以开窍,可以开心窍脾窍,其实石菖蒲可以打开我们头面部的九窍,让你耳聪目明,神清气爽,神志清爽。
石菖蒲也能辟邪,也能杀虫,端午时节我们经常把石菖蒲挂在门前,与艾叶一起,起到避蛇虫的作用。
藿香与石菖蒲都是芳香药,芳香药还要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醒脾健脾。当脾胃很慵懒的时候,脾胃的运化能力会减弱的,为什么会慵懒,因为湿气困脾,湿气把脾胃束缚住了。这就好比一个懒洋洋的人什么事都不想做一样。而芳香的药可以叫醒我们的脾胃,让脾胃振奋起来,让脾胃精神抖擞,然后脾胃自己就开始干活了,干啥活?祛湿呗。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啊,治湿一定不能忘记健脾哦,脾胃健运了,湿气自然就少了,去得也快了。
接下来解决热的问题。因为湿气久了就会化热,所以祛湿是治本,清热是治标,所以这个方子清热的药用得很含蓄,主要就是黄连。黄连小伙伴们都知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黄连很苦,苦可以燥湿,黄连也很寒,寒就能够清热。而且黄连也是胃热圣药,胃火旺盛用黄连没错的。
湿气与热邪互相抱作一团,拥挤在胃肠里,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就会阻碍胃肠气机的运行,就会造成气不流动了,气滞了,气堵在那里就会造成胃胀腹胀,事实上,很多幽门螺杆菌患者都会有胃口不好,胃胀腹胀的症状。
这个时候厚朴登场了,厚朴有点苦,有点温,厚朴最大的妙处就是理气除胀,是腹胀妙药,只要是实胀就可以用厚朴。厚朴行气理气下气破气,总之可以把胃肠里面的气疏散开来,让气流动起来。可以降胃肠里面的浊气,可以增强胃肠的蠕动力,让大便更痛快,更干爽。
气行则水行,气流动了,更有利于化解胃肠里面的湿邪。
最后加入一点竹茹与半夏。为什么要加入竹茹与半夏呢?是为了化痰,把胃肠里面那些黏腻的痰浊化掉,要知道这种黏糊糊脏兮兮的痰浊最招惹幽门螺杆菌里。胃肠有湿气,湿气化热,湿热交织,就会形成痰,所以要化痰。怪病多数是由痰浊引发的。
化痰自然要用化瘀第一的药半夏,半夏是化痰高手,无论什么样的痰都可以用半夏,热痰寒痰都可以,半夏与温热药一起就可以化寒痰,与寒凉药一起就可以化热痰。
半夏,半夏,就是长到夏天一半,大概五月份左右就不长了,所以叫半夏,这个时候刚好是长夏当令,长夏对应我们的脾胃,所以半夏药性走脾胃,最适合化脾胃里面的痰。
半夏是有毒的,生半夏吃在嘴里会发麻,所以一般要炮制,现在药店卖的都是法半夏或者姜半夏,炮制过的半夏药性会打折扣,但为了安全起见只能牺牲一部分的药性。
半夏与竹茹一起就可以化热痰,因为这个方子注重的是去湿热,因为有热,所以这里用竹茹化热痰。竹茹有点寒凉的,但是竹茹这个药不伤脾胃,竹茹小叔之前专门做过报道,可以降十二经浊气,整条消化道的浊气竹茹都可以降,胃气上逆导致的打嗝啊口臭啊恶心啊都可以用。竹茹是很干净的东西,竹子本来就很高雅,竹茹可以洁净我们的胃肠道,可以化掉胃肠道的热邪与痰浊。所以竹茹还可以退烧。
竹茹到底是什么东西?竹茹就是竹子的一部分,不是最外面那一层绿色的,也不是最里面那一层白色的,而是竹子中间那一层有点白有点绿的那种。好的竹茹是那种竹茹团。
这就是很简单的方子连朴饮,把你胃肠道的湿气化掉,热邪清掉,痰浊化掉,还你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胃肠,如此,幽门螺杆菌就不攻自破了,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服用呢?中焦脾胃湿热的人。喜欢喝酒吃肉,吃辛辣,吃麻辣火锅,舌苔非常厚腻偏黄,有口臭,胃火大,食欲好,老想喝凉水,口气很重,甚至口臭,大便非常黏腻臭气熏天,肛门灼热,经常长红肿硕大的痘痘,符合这些特征就是胃肠湿热了。

提醒:方子仅做交流,不要随便服用。

车前草除湿热降肝火

       俗话讲"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

       湿气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不适
       1、湿气重影响脾胃功能,还伴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胸闷腹胀的症状,大便不成形的情况发生。
       2、头部是人体感受湿气重最明显的部位,由于人出现太多的湿气重,面部还伴有油面的情况。
       3、湿气重影响骨关节,影响血液循环,血运不畅,四肢酸麻胀痛情况,从而导致关节炎的发生。

       4、湿气重影响皮肤组织,手脚冰凉,手脚因为流失了大量的汗液,一部分的热量会被带走,皮肤容易出现水泡、湿疹、手藓、足藓的情况发生。
       车前草味甘寒无毒,清热利尿,祛痰止咳,清肝明目。《本草纲目》认为:久服轻身耐老。 
       车前草有降压,治疗急性肝炎和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功效。根据药理实验,车前草内舍车前甙、熊果酸、维生素c、维生素B成分。与红枣枸杞配伍,既能相得益彰,也能相互作用,可以起到清热利尿、养肝滋阴益肾的作用。 
       车前草叶全部根生,叶片平滑,主脉五条,向叶背凸起。秋天抽穗结子,就是非常有名的车前子咯。车前草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野菜,全身都可以食用,用它煎汤煮茶,没有毒副作用。
       准备:车前草200g、冰糖100g、红枣5颗、枸杞20g。
       制作:车前草洗净,加半锅水开始煮;煮到沸腾时加入红枣和冰糖再次煮开;转小火继续煮20分钟;加入枸杞,煮10分钟左右即可,利水祛湿的功效非常不错,坚持喝上几天,会有明显的祛湿效果。
       车前草利水消肿、排石通淋的一味要药。经药理实验证明,它有利尿、祛痰、抗菌、降血压等作用。
       车前草入药,古今以为奇方,可养肺、生肝、强阴、益精、祛湿、明目、解痢。

       食疗是祛湿的好办法。湿热肝火旺的人比较容易情绪激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经常动怒。

三仁汤,通三焦之良方
治病的成方中有一首叫做“三仁汤”的,首药即杏仁——苦杏仁。“三仁”者,是对三种仁药味的简称,指的是苦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三仁汤的命名也因此而来。不过,三仁汤组方并非只有三味药,它共有八味药组成。

三仁汤出自清朝吴鞠通《温病条辨》,是治疗湿热内蕴、三焦不利和湿温初起的鼻祖处方。吴鞠通以其治疗湿温,取其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使气化行而湿郁开,湿去则热无所凭借,病即愈已。

【组成】杏仁15克,正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煎服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什么是“三焦”?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西医所没有的。人体“五脏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个容器腔,肠也是一个腔,三焦就是把五脏六腑都包括在里面的大腔。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可使各个脏腑间相互协调、步调一致,同心同德地为身体服务。
现代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现代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上火,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肾虚、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等各种妇科杂症。
三仁汤的思路,是从上中下三焦,把水湿往外宣,往外降。《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可见三焦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功用。所以三仁汤不单清利三焦湿热,而是能很好地宣畅三焦气机,使邪气外出。《中藏经》谓:“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广东有位名医张立中老先生,是内调外理的高手,直言在南方,前面腹部为湿气堵塞引起的腰痛,一般选用三仁汤把上中下三焦气机疏通,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君药】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肺气宣发,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有“提壶揭盖”之义;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生薏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健脾。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臣药】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药】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三仁分入上、中、下三焦,合用协同,故能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寓启上闸,开支河,导水下行之理,可使气畅湿行,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证自除。
徐大椿云:“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

     三仁汤的功效 

1、三仁汤治外感
2012年春,严某,男,42岁,干部,在春节期间常食荤菜,又因家中有暖气,常觉燥感,兼食有凉菜,水果类,复兼外感,竟致发烧不退。住进当地大医院,各种检查都做了,包括脏器病、血液病、结核病、恶性疾病、细菌培养等,都未查出病因,发烧延至第18天,家属恐慌,请中医参与治疗。
患者面色晦黄,全身困痛,但能忍受,舌质红苔薄黄满布稍腻,脉细濡数,大便不畅,小便浅黄。每天下午3点左右开始发烧,体温在39℃上下,至第二天黎明前后胸汗出(4〜5点)发热渐退,上午稍好,下午又发烧依旧,纳呆,但能食,口不甚渴。
此当属中医的湿温证,内热外感兼脾胃湿滞,湿邪缠绵,又天天输液治疗,复增内湿,导致欲速不达,病退缓慢,过去西医有按“肠伤寒”考虑的,也有一定效果,但现在住院治疗,首先得全面查明病因,占用了一定时间,不能说不好,若配合中医的“三因”等辨证,将更有利于患者,此又属题外话。
处方以三仁汤加黄芩、猪苓、茯苓皮、腹毛、常山、草果仁等,三剂。一剂发热退,三剂病全退了,后又复诊两次,皆以健脾、利湿、益气、养阴方治疗善后并告康复。
2、三仁汤治痹症
三仁汤既有宣上、畅中、渗下之效,应即有全身的作用,只要有湿滞者,皆可对症治疗,筋骨关节也在范畴之内。对于单纯的风寒湿合而为痹,临床上用祛风、祛湿、驱寒之方多有成效,但对于又有热,又有风寒湿错杂者常显得力不从心。借用《温病条辨》“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的“寒气胜、疼痛较剧,本方重用防己、桂枝,再加姜黄、海桐皮。”常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收到了很多效果。
如张某,男,40岁,1991年春夏之交,先有外感症,后渐出现手、足关节肿痛,以足踝部为甚,住院西药多方治疗,病证不减,夜疼痛较重,未查出类风湿、结核、痛风、肾病等阳性体征,仍按“风湿”观察治疗。
患者觉午后体热,但体温不升,兼有全身困倦,体略胖,饮食一般,口干不甚渴,小便黄,大便不秘,舌质红苔薄黄腻,予以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各20g,10余剂,病愈。
又治疗痛风患者,“尿酸”增高痛,降低后仍痛不止者,常以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再加川木瓜30g,车前子30g(车前子为《中医杂志》单药经验方),湿重热重者又加生石膏30g,苍术30g,临床上常收到理想效果。
又治肩周炎,包括五十肩及颈椎病患者,常治不愈,针灸、推拿、理疗后仍疗效不显者,亦用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再加酸枣仁、玄胡、鸡血藤、夜交藤各30g(此为马有度先生二仁二藤汤),疗效显著,因此类病亦属血虚、气滞、兼有湿邪者。
3、三仁汤治皮肤病
湿邪充滞皮肤而产生的疾病,亦可通过三仁汤通达三焦而透表,将邪驱除于卫外。
面部疣状物增多,西医认为“病毒寄生”,中医以为其皮色不变,粒状疹粒不退,多为湿邪滞留于皮肤,以三仁汤重用薏苡仁30〜40g,再加广三七15〜20g,服10剂以上就可以见到显效。
白㾦,皮肤出白色痱疹样颗粒,晶莹透亮,内含浆液,常伴有外感发热等症状,现在的儿童多发的“手足口病”,也多属湿热病邪范畴,治疗类似,以三仁汤加板蓝根、连翘、二花、鱼腥草等治疗,效果较快。
4、三仁汤治口疮
若是急发者,现代的“消炎”,中医的“清火败毒”,或民间“清热”验方皆可收效。但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慢性发作者,常使人感到棘手。
有常服消炎药、维生素B2、锌剂、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者,或效或不效,好几天又发病者,中医有用大剂清热者,效果不显时,改用扶正法,有用天王补心丹者,或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玉女煎、大补阴丸等也是时效时不效,也使医患双方犯难。
这里提供三仁汤参考应用,以多增加一条治疗途径。因慢性口疮辨证,既非单一脏腑经络辨证,又非实非虚,六气当中最难速已的,唯湿为最,虽然舌为心苗,但毕竟脾主口,脾主湿。

临床上遇到寒热错杂,虚实难分时,多从湿邪考虑,找出三仁汤的主症。偏热者加玄参、丹皮、生地。湿热夹虚者加胡连、当归、甘草;偏风热(过敏者)加薄荷、白鲜皮、蝉蜕。

治湿热的一点经验

湿热一证,如油入面、难解难分,久之伤阴,然滋阴有助湿之碍,温化湿邪又有增热之嫌;这不就有:井某某,患此症,先到中医院看了几位专家,疗效不大,接着又在当地瞧了两名老中医效果也是平平,中药吃了二三十付,湿热也是顽固难化;后转来我处,诊之:头重如裹、昏蒙不清,神倦乏力、两腿挂铅、阴囊潮湿,脉濡滑,舌体胖大苔白腻、表面微挂黄。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

药用 :苍术10克、白术 10克,健脾运化水湿

茯苓20克、泽泻20克、薏米30克、车前草30克,清热利湿  草果1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石菖蒲15克,芳香化湿  3年以上老陈皮15克、半夏12克、(茯苓),温化痰湿  黄柏10克、怀牛膝30克、(苍术、薏米)合四妙散之意,治疗湿热下注  患者服药期间下了一仗雨,雨住后阴了几天,水泥路上的小水坑久久不能散去,忽一天早上起风,午后地面上的小水坑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是我见证了风能胜湿的效果。  二诊:疗效甚微,上方加风药: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  一日晾晒衣物,发现衣服上的水从上至下一点一点的往下阴、上边的先干、最下边的最后还有点湿,这不就是中医理论的“湿性趋下"吗!  三诊:有点效果,这期间输了3天预防脑血管的水,输后当天就感到胃里不舒服,第二天胃里饱胀不思饮食;嘱其停输,二诊方加:大腹皮15克、厚朴15克、莱菔子15克,一箭双雕:一则、行气消胀,二则、湿性趋下、气下湿亦下。  四诊:疗效非凡,唯患者是一商家,应酬颇多,饮酒在所难免,但酒性助湿生热与病机不利!故三诊方加葛花15克、枳椇子15克,以解酒分湿。  自此病入坦途。

一味药泄掉体内湿热,化解口腔溃疡、脸上冒油
现在,我给你说一个,排掉体内湿热的办法吧。
       用什么呢?用中药茵陈。
       我记得我跟师学习的时候,有一回,陪老师去参加一场公益活动。到底是什么主题,我忘了。
       会后,主办方安排我老师现场答疑。
       其中,有一个学生模样的小男孩举起手来,提出一个问题:
       我嘴巴里总有口腔溃疡,脸上还喜欢冒油,长痘痘,怎么办?
       我老师离这孩子很远。但是他依然凭经验问了一句:“平时爱吃肉不”?
       孩子回答,从小就爱吃,顿顿不离。
       我老师笑着说,你可能得清理一下湿热了。会后找我来,我给你看看。
       就这样,会后,这孩子真的找到我老师了。我老师带着我仔细一看,发现孩子嘴巴里确有两处口腔溃疡,表面发黄,周围红肿,看上去就知道,肯定挺疼。同时,孩子舌红,苔略黄腻。再看脸上,鼻头、额头油光光的一层。
       我老师当时就说,孩子啊,你得少吃肉,多吃菜啦。你这个年纪,饮食如果不注意,体内就会有湿热。湿热上蒸到你的头面,你就容易口腔溃疡、脸上出油、长痘痘。将来如果再把你的头发伤了,形成脱发,那你可就做不成帅哥啦。
       孩子一听,连忙点头。
       随后,我老师给出了一个主意:
       准备中药茵陈20克,加水150毫升,用文火煮沸10分钟,过滤取药汁,代茶饮。喝3天,停2天。如果没好利索,再来3天。顶多俩疗程。最好是一边喝,一边漱口。
       孩子听完,似懂非懂,走了。
       我不知道这孩子最后怎么样了。但是,我觉得,只要他用了,效果应该不错。因为据我观察,我老师只要遇上口腔溃疡,证属湿热上蒸证的患者,就喜欢用这办法,效果都不错。
       我老师告诉我,这办法,其实早就有了。早在1992年的《黑龙江中医药》杂志上,就刊发了这个办法。报道姓张,是大庆那边的一位医者。当时这办法就刊载于第30页的下半页上。据报道,此法治疗患者23人,速效17人,有效5人,无效1人。所谓速效,就是在用药2天之后,口腔溃疡愈合。
       我老师知道这方法以后,也做了几次尝试,效果确实不错,这才作为随手应用的小办法,装在脑海里。
       后来,我做单验方研究,发现类似的办法在1985年就有了,当时《中医杂志》第5期48页上,刊载文说,茵陈每日30克,煎汤内服或者漱口,治疗口腔溃疡40例,平均3到4天可以痊愈。
       现在,我说一下这里的原因吧。
       首先,我们得理解四个字,叫做“湿热上蒸”。
       中医对文字的考究是非常精当的。你看,它用“上蒸”来形容湿热。这就好比做饭、烧水时冒出的水蒸气啊。水蒸气,是不是往上走?对,那人体的湿热,也是往上走啊,像蒸汽一样。这一蒸,就蒸到我们的头面上来了。表现出来,就是口腔溃疡、脸上爱冒油、头发爱出油、容易起疙瘩。舌红苔黄腻。当然,这还只是在头面部位的问题。就全身来看,湿热还可以导致高脂血症、带下、泌尿系炎症等等。
       对上文提到的孩子来说,他的口腔溃疡表面色黄,周围红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这些都是湿热的表现,毫无疑问。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就得把湿热排泄下来。能办这个事儿的中药不少。其中,茵陈算是见效较快的一个。
       茵陈这个药,也叫茵陈蒿、绵茵陈、绒蒿。他是菊科植物猪毛蒿或者茵陈蒿的去根幼苗或者地上部分。它性味微苦,辛,性微寒,入肝经、胆经、脾经、胃经和膀胱经。它特别善于利湿清热,利胆退黄。针对黄疸的治疗,中医往往第一个就想到它。古人甚至把它看做清利湿热之邪的头一把尖刀,如“茵陈,发陈致新,与他味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凡湿热为病,推为上品”。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它可以利尿、解热、镇痛、消炎,以及增强免疫、抗菌抗病毒。
       其实,茵陈作为中药材,能治疗的湿热证不仅仅是口腔溃疡。比如说痤疮和皮肤湿疹,用茵陈蒿可治。方法是茵陈蒿5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7天为一个疗程。这是1987年《临床皮肤科杂志》上刊载的办法。再比如高胆固醇血症,用茵陈蒿可治。方法是,每日15克代茶饮用,一个月一疗程,这是1980年《中医杂志》上刊发的办法。
       不过,茵陈作为中药材,虽然在30克以内服用,很少见不良反应,但是目前依然有报道,少数病人服用茵陈蒿后出现头晕、腹部饱胀、灼热现象。个别人会出现缓泻、短暂心慌现象。还有的会因为服用茵陈蒿导致过敏性皮炎。可见,茵陈不能过大量用,不要久用,中病即止。脾胃虚弱、体内无湿热、阳气不足、阴虚阳亢、过敏体质者,更要慎用。尤其是体内阴津不足而导致口干、口腔溃疡,伴随耳鸣、盗汗、腰膝酸软、小便短少等症的人,更不要用。
山沟老药农的祛湿方,治湿热腰疼、口干口苦今天这篇文说,我给你聊一个老药农的故事。
       这个老药农,当时60多岁了,是我从前在农村工作时认识的。
       他们家世代做中药种植,很有规模。我常从他那边进点应手的药材。
       有一回,我到他的库房去。忽然发现,他似乎正在捣药。
       我看了看,觉得眼生,就问他这是什么。
       他一抬头,用难以置信的眼光看我,说:“这你都不知道?这是丝瓜子啊,你们的老师不教吗”?
       说老实话,确实不教。你翻开中药学教材,基本看不到丝瓜子。
       只见,这老药农把鲜丝瓜子锤烂,小心翼翼地收起来。
       我问,这能干什么?
       这个老药农说:“这玩儿能去湿热,可以治夏天湿热腰疼。你就贴在后腰命门穴上,可好使了。我哪年的夏天都得贴一贴”。
       闻听此言,我似有所悟。
       后来,我从农村工作回来,接着随我老师出诊、学习。有一回,我特意跟老师提起这个事儿。我老师听完,说这完全有可能。他还建议我试试。
       于是,有一回,我遇上一个腰肌劳损患者,便证属湿热。我先建议他先用这个丝瓜子捣烂外敷。结果,他贴了能有半个月,疼痛果然减轻。
       这让我非常欣慰。我觉得,从前山间老药农的做法,的确是科学的。
       这里有什么道理呢?
       首先说,这个丝瓜子,虽然现在的很多中药学教材不予收录,但是它的确是中药。《本草纲目拾遗》里头就有。它还有个别名,叫做乌牛子。它其实就是葫芦科丝瓜属植物丝瓜的种子。它性味苦寒,能清热利水、通便驱虫。可以说,它清利湿热的作用是比较明确的。如果把丝瓜外敷在腰间的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肚脐正对面),可以有效地利湿热。
       接下来,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所谓湿热腰痛是怎么回事。
       到底什么叫做湿热腰痛?你翻开任何一本《中医内科学》,都会看到腰痛作为一个内科病,与湿热确有联系。中医认为,湿热之邪困于腰间,阻滞经脉,令气血不行,于是发为腰痛。这种腰痛,久坐的时候会加剧,夏天天气热的时候明显,患处常常觉得疼痛发热,叩击的时候有痛感,另外人受热邪所扰,还容易出汗。热邪伤津,所以口渴口苦,但是喝水又喝不下,因为体内有湿。这类人两腿之间爱出汗,中医谓之阴汗。这类人还可能内心烦热,舌苔黄腻。
       这样的人,用丝瓜就比较对了。我上面所写这些,都是辩证的要点,希望您能看清楚。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化解湿热,中医的很多办法,尤其是内服方药,可谓林林总总,甚是繁多。

       譬如二妙散加减,就很好。但是这种丝瓜子外敷的办法,却格外简单,容易操作,故而值得科普。我再说一遍,就是鲜丝瓜子,捣碎,外敷命门穴,固定好。每天换药一次。另外,《妇人良方补遗》里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丝瓜子炒熟,用酒服,用药渣外敷。我感觉这个太麻烦,不方便。

湿热瘀阻伤肾案

       男,18岁,2019年10月1日初诊,双侧腰乏而沉感,空而透支感,热胀酸痛感,睾丸有静脉曲张,坠胀感,阴囊湿,精液有块状,偶尔色黄,前列腺稍大,醒后口渴,手脚出汗,怕冷,体温36.7,嗓子有痰吐不出来很久了,口腔溃疡反复,刻下有口腔溃疡,感觉有点精神恍惚,太阳穴涨,很久了。烦躁,鼻头有一个红点,黑点。舌胖大齿痕,尖无苔,舌尖宽大,有红色凸起小包点,舌中、后薄白苔略黄,左侧有小块剥苔,瘀点满布。双脉虫动闷滞而滑。

       处方:黄连9,黄芩9,陈皮6,苍术12,厚朴6,炙甘草6,酒洗大黄9,炒水蛭10,炒虻虫3,桃仁6,郁金10,川楝子10,独活6,羌活6,白术12,木通6,防己6,木瓜10,黄柏6,知母6。三剂水煎饭前喝,日三次。

       外治:针委中,胀感明显,针足束骨,胀感明显。点压背腰部穴位,针感更明显,并感到痛感从针处外出,委中冒泡感外出,点按后头风池,颈项部,眼,鼻子感到热痛而涨,点按腰部穴位,感觉痛感渗透到肾。外治后症状明显见轻,针的胀痛感持续到第二天,吃药的当天晚上感觉胃烧的慌,隔一天,外治同前法,针胀感减轻,按摩不象第一次,一碰就痛。

       第二副药吃完反馈:早起早睡,感觉肾很舒服,几乎感觉不到疼痛了,躺着腰感到有不适,精神状态也好多了,睾丸坠胀没有了,口腔溃疡好了。
       2019年10月13日复诊,精神状况很好,所有不适症状消失,躺着腰没有不适感,嗓子痰感还有,另外询问得知,吃热的,喝热的舌头会不舒服,累了会困乏想睡,怕冷。以原方加减善后。

       处方:黄连10,黄芩10,陈皮10,苍术12,厚朴6,炙甘草10,酒大黄9,炒水蛭10,炒虻虫3,桃仁6,郁金10,独活6, 白术25,木通6,生薏苡仁40,黄芪20。三剂水煎饭前喝。

治湿热痹症方
组方:黄柏15克 苍术30克、川牛膝15克 薏苡仁30克 羌活10克 独活30克 金银花藤30克 桂枝6克 海桐皮30克 松节30克白芍15克 秦艽15克。
       主治:湿热痹症。
       功效;请利湿热、祛风止痛。
       用法:每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妙丸是《丹溪心法》中的处方,由黄柏、苍术二味药组成,方中黄柏寒以清热、苦能燥湿为君,苍术苦温燥湿健脾为臣,合方治疗湿热所致的痿证、痹症。二妙二活汤是在二妙丸中增加药物,并改丸为汤,从而提高了疗效。湿热痹症在临床上比较多见,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按中医辨证,很多都属于此证。我几十年来用此方治疗,确有立起沉疴之效。
       配伍特点:
       (1)、方中配伍了羌活、独活。湿热痹证中,有湿有热,会出现湿盛于热或湿热均等的情况。这时湿邪较重,需要加入较强的除湿药。《中医大辞典》说羌活:“辛苦温”,《本草纲目》说独活:“苦甘平无毒”二者都有祛风除湿的功能。前人说:“风能盛湿辛能燥.”就说明了风药具有除湿的作用。另外,湿热痹常合并风邪,出现恶风、关节游走性痛,羌活、独活用之最为合拍。我的良师益友,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周学熹教授擅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湿热下注的痹证。当归拈痛汤就是在清热利湿药中配了祛风除湿通络的羌活。
       (2)、方中配伍了桂枝。湿热痹证中为什么要用辛甘温的桂枝,会不会助热邪?配伍桂枝有两个原因,一是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使阳气式微,故需加桂枝助阳;一是湿邪蕴结经络,遏阻阳气,使阳气的运血的功能失常,故用桂枝宣痹通阳。桂枝与黄柏、银花藤、白芍等清热药配伍,已去其辛温之性,不会助长热邪。有一位著名医家,治疗湿热痹,主张反佐一味大辛大热的附子以通阳,这本是很有道理的,但用不得法,极易出现变症。我在临床上发现多例湿热痹患者,由年轻医生照此法治疗,在请利药中反佐一味附子,或川、草乌,使病情加剧,出现肢节灼热,疼痛剧烈。其原因何在?加反佐药附子类,一是要热邪不甚;二是用量要小,以1.5克到3克为常量;三是要有足够的清热解毒药来监制它。如热势嚣张,再加热药,药量又大,监制无力,无异于火上加油,岂有不加重病情之理?

       (3)、配伍川牛膝、白芍。川牛膝强筋骨、祛风湿、引药下行;桂枝横行手臂,通经除湿引药上行,二者合用,通治上下。

打通三焦祛暑湿
是暑和湿两邪当令,易形成湿阻。因此中老年人常感到胸闷,乏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苦夏。暑湿致病有四个特点:一是 “重”,有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二为 “阴”,身体阴盛则伤阳气,表现为腹泻、尿少、水肿等症状;三是“黏滞”,大便、白带多滞涩不畅,疾病多反复发作;四是 “下”,暑湿邪气趋下,出现双腿水肿等。
早在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薛生白便强调了打通三焦对于预防暑湿的重要性。三焦是人体气血津液的通道,一是将元气输布到五脏六腑,二是起到运行水液的作用。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受限,易被暑湿之邪侵袭。此外,三焦不通会产生痰、湿、瘀血,导致多种老年疾病和早衰。
宣通上焦
横膈以上为主焦,包括脑、心、肺。暑湿阻于上焦,致清阳不升,头部出现眩晕、耳鸣;心脏出现心慌、胸闷;肺部出现咳嗽、气喘、咳痰等。暑湿不除,上述症状会不断加重。
佩香囊治头晕 暑湿困阻于头部,清阳之气被遏,可见眩晕、困重如布包裹、视物模糊等。取川芎、菖蒲、佩兰各30 克,冰片10克。将上述药物打成细粉,装入棉布包内,每天佩戴于胸前,连戴2-3个月。川芎可行气活血,菖蒲可开窍、安神,佩兰能清利头目,冰片有醒脑、提神的作用。诸药合用,能宣通上焦,对夏季引起的头晕效果尤佳。
瓜蒌饮治胸闷 暑湿之邪困阻于心,阻塞胸部阳气,诱发心脏不适。取全瓜篓15克、竹茹10克,以沸水250毫升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药理学证实,瓜蒌可扩张心脏冠脉,增加冠脉流量,对急性心肌缺血布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的辅助治疗,对于暑湿阻于—L焦、心阳不畅引起的胸闷气短、心悸怔忡均有很好的效果。
舒理上焦功治咳嗽两臂屈肘上抬,手指在胸前交又,掌心向内,然后翻掌向外,慢慢用力向前推出伸直,再翻掌向内,收回胸前,反复做12次。两臂向体侧伸直,掌心向外,虎口向上,慢慢向上、向前、向下、向后,再向上划圈,重复做12次。每天早晚各做1组,有助于宣肺化痰、补气升阳,可治疗暑湿困阻上焦所致咳嗽痰多、反复呼吸道感染。
运健中焦
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暑湿阻于中焦,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肝胆的疏泄功能。脾气不运,易出现大便秘结;肝气不舒,则表现为腹胀满、反酸烧心。
菖蒲茶治便秘便秘常为暑湿困阻中焦所致,可取石菖蒲、火麻仁各10克,大叶普洱茶5克,用沸水250毫升冲泡,午后饮用,,石菖蒲、火麻仁、普洱茶归脾、胃经,入中焦,具有理气宽中、芳香化湿、消积化滞的功效,并对暑湿困阻中焦引起的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有一定防治作用
舒理中焦功治腹胀暑湿之邪侵袭中焦,引起肝气不舒、水湿困阻,出现腹胀、嗳气、打嗝、泛酸等不适。两臂屈肘,在腰际成立掌,掌心向前,手指分开慢慢用力向前推出,手臂伸直后手指向内收拢,形成莲花状,慢慢收回到腰际.反 复做12次。左手在下,右 手在上.重叠在中脘穴 上,顺逆时针各按摩12 次,每天早晚各做1组,对胃炎、胃溃疡、肝炎等引起的腹胀、嗳气、泛酸有很好的疗效。
疏通下焦
下焦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暑湿阻于下焦,易出现小便短少黄赤、尿路结石或腹泻、腹痛。下焦湿热蕴蓄日久,上述症状会不断恶化。
叩击法排结石暑湿之邪侵袭膀胱,湿热之邪煎灼津液,进而形成尿路结石。左手握成空拳.’尸击左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处,左.右各一),同时右手拳背叩击腰背部命门穴(第 2腰椎棘突下)12次。右手握成空拳.’尸击右天枢穴,同时左手拳背’尸击腰背命门穴12 次。左右腿分别向前做蹬脚动作各6次。本法可起到清热除湿、消石排石的作用。注意治疗期间每日饮水不低于2500毫升。

敷脐治腹泻暑湿困于大肠,会出现大便稀溏、腐臭、带有脓血黏液等。取黄连、黄柏、肉桂各10克。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取3克,用香油或白酒调成团状,填敷肚脐,外用纱布及胶布固定。每周2次,每次贴敷一晚。中医学认为,药物敷脐易于通过脐部迅速进入血液。黄连、黄柏可以清热利湿、涩肠止泻.肉桂具有温经除湿的作用.对大肠湿热引起的慢性肠炎有较好疗效。

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
肝胆湿热,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证,主要表现是,口干口苦,舌苔黄厚腻,脉象弦滑。女性往往白带发黄,男性则会出现阴囊潮湿。那么问题来了,一旦患上肝胆湿热,怎么来进行调理呢?
       首先,咱们可以试试吃点中成药进行调理,比如龙胆泻肝丸,这个中成药是清理肝胆湿热的经典中成药,这个中成药比较苦寒,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期服用。如果长期服用会引起脾胃受伤,因为苦寒药容易败胃。按照说明书服用就行,也可以减半服用。服药期间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生冷海鲜,以免影响疗效。
       其次,咱们可以喝中药汤剂进行调理,效果会更好。以清热利湿为治则,处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处方如下:
       龙胆草3g,炒栀子3g,黄芩10g,生地15g,车前子15g,泽泻15g,柴胡15g,郁金15g,石菖蒲15g,白芷15g,生甘草15g,枳实10g,青皮10g,陈皮10g,白蔻仁15g,川楝子6g。
       7付为一个疗程。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服药期间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生冷海鲜。尽量不要熬夜。
       最后,再重点强调一下,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肝胆湿热的患者,平时饮食上一定要清淡,不要抽烟、喝酒,不要熬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