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印度列国志】列国时代十六雄国

 zqbxi 2022-05-04 发布于江西

【古印度列国志】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一):鸯伽

鸯伽

印度列国时代(梵语:महाजनपद,Mahajanapada,意为“大国”,约前600年—约前300年),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承印度吠陀时代。主要是十六大国并立争霸,这些大国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

摩揭陀国实力最强,经诃黎、幼龙、难陀、孔雀四个王朝的发展与扩张,最后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纪末统一了印度大部,结束了印度列国时代。

十六大国,又称十六雄国,有多种说法与翻译,一般采用的版本是南传大藏经增支部,部分文献将喻尼、苏摩/苏噏摩列为十六大国。十六国中,跋耆和末罗是贵族共和国,其余为君主制国家。除了十六大国外,还有释迦、蓝摩等小国。

摩揭陀的王舍城、跋耆的毘舍离城、拘萨罗的舍卫城和阿逾陀城、迦尸的婆罗痆斯城、鸯伽的瞻波城、跋蹉的憍赏弥城和犍陀罗的呾叉始罗城,是当时的八大商业城市。此时期冶炼的铁器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在考古学领域,此时期与北方磨光黑陶文化(Northern Black Polished Ware)相对应。

列国时代是印度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宗教与哲学蓬勃发展,剧烈的社会动荡伴随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沙门思潮,诞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有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和耆那教的创始人伐达摩那,另外还有持无作论的富兰那·迦叶,持宿命论的末伽梨·瞿舍罗,持不可知论的删阇夜·毗罗胝子,持顺世论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持七元素说的波拘陀·迦旃延。这一时代也被佛教称为“佛陀时代”。婆罗米文出现于此时代。

1.鸯伽

鸯伽(梵语:अंग),也译瞻波国,是公元前12世纪到前6世纪位于今印度次大陆东部孟加拉国一带的国家。相传该国得名于开国君主鸯伽王子。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其国周四千余里,气候炎热潮湿,民风淳朴。其首都瞻波城因遍植瞻波树而得名。鸯伽与摩揭陀国相邻,曾经在抵抗摩揭陀国的侵略中取得过胜利,但最终仍为频毗娑罗所灭。在《摩诃婆罗多》中,迦尔纳统治该国。佛教典籍《增支部》将其列为十六雄国之一。

鸯伽(鸯掘多罗国、Aṅga),都城为恒河南岸边上的瞻波(Campā)城,印度公元前6世纪时的十六大国之一。该国西邻摩竭陀国,佛祖在世时即已被摩竭陀国所灭。该国疆域包括今印度国比哈尔邦、贾坎德邦和尼泊尔国东南部平原地区,都城位置,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十“瞻波国”的记载,推定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帕格尔布尔(Bhagalpur)市。

瞻波城名称的由来,传说是因为这里遍植瞻波树(瞻卜树Campaka),花开金色,香气袭人。梵语音译还有:赡博迦、赡葡、赡波、赡卜等,义译为香花树、金色花树等,即黄果兰树,英文名称:MicheliaCampaka,学名:Michelia alba DC.,属木兰科含笑属植物。

另外,佛典《阿含经》中多次提到“弥萨罗”(梵语:मिथिला, mithilā),即指古代印度“随提国”的首都,也是国家的名称。经考证,弥萨罗国的疆域与瞻波国基本相同,但是都城位置在现今尼泊尔的贾纳克布尔(Janakpur)市,印度古代国家迁都情况非常普遍,但该国迁都的先后时间顺序还待考证。

鸯伽(鸯掘多罗国),位处十六大国的最东部,恒河中游的平原地区,东、南两面是恒河下游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西部以恒河为界线,西南边与摩揭陀国相接,西北边与跋阇国相接,北至喜马拉雅山脚。

都城为瞻波(Campā,Campa)城,位于恒河南岸,在今印度国比哈尔邦帕格尔布尔(Bhagalpur)市附近,是当时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

鸯伽国(瞻波国),佛陀在世时,即已被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所灭,因此有些典籍记载为摩竭陀-鸯伽国。据考证,鸯伽国的一些部族逃亡到了当时更为落后的恒河下游地区,并在此地区建立了各自的国家,构成东印度主要国家。孔雀王朝时期,这些在列国时代没有被记录的新国家也被纳入摩揭陀国的版图,随着孔雀王朝的结束,各国又再次独立。直到公元八世纪,东印度强势崛起,并建立了大一统的波拉王朝。

君主列表:

鸯伽(瓦里王之子,该国的同名建立者)

迦尔纳

巨车

Vrishasena

Samudrasena

Chandrasena

多摩梨

毛足王(萨罗十车王的朋友)

Chitraratha

Vrihadratha

Vasuhoma

Dhatarattha(摩诃婆罗多中记载)

Dhadivahana(摩诃婆罗多中记载)【古印度列国志】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二):摩揭陀1

摩揭陀1

2.摩揭陀

摩揭陀(梵语:मगध,Magá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唐朝贞观年间,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经此地,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专辟二卷详述。

摩竭陀国,在列国时代初期,为恒河南岸国家,东部与鸯伽国(瞻波国)相接,南至山地,西部与迦尸国相接,北面与跋阇国隔河而望。

都城:王舍城(Rājagṛha,Rajagrha),当时南亚次大陆的八大商业城市之一。佛陀在世时,王舍旧城在山中;佛陀去世后该城因火灾被毁,搬入新城,遗址在今拉杰吉尔(Rajagrha)镇,现有(新)王舍城遗址公园。公元前450年,优陀夷王统治期间迁都华氏城(Pāṭaliputra),今印度国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Batna)市。

摩竭陀国实行君主制。列国时代初期,摩竭陀国与憍萨罗国、跋阇国、跋蹉国(憍赏弥国)并称4大最强国,该国经过诃黎王朝、幼龙王朝、难陀王朝、孔雀王朝四个王朝的发展与扩张,最后由阿育王第一次统一了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结束了列国时代。

佛陀在摩竭陀国的伽耶(Gaye)城外得道,这里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佛陀得道后,最先到达的都城是王舍城,长期在旧城外的竹林精舍等处居住和宣道,因此这里也是许多原始佛教典籍的诞生地。佛陀生前,与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王(瓶沙王)、和其子阿阇世王(未生怨王)过从甚密,去世后,阿阇世王参加了葬礼并与八王共分佛舍利,后建塔供养(现有考古遗址)。阿阇世王还襄赞在旧城郊外的石窟中举行了佛教第一次结集。阿育王统一南亚次大陆后,以敕令的形式使佛教成为南亚地区的宗教并向全世界传播。

(1)历史

摩揭陀位于恒河中下游地区,大体相当于今印度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不同王朝统治下,摩揭陀王国的疆域有很大变化,有时以摩揭陀为核心区域的政权会扩张为囊括整个北印乃至南印部分地区的大帝国。在早期吠陀文化时代,摩揭陀尚被视为落后地区。摩揭陀的早期王朝世系均不可考,虽然往世书中保留一份极不可信的王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摩揭陀国王妖连也曾作为一个强大的反面人物出现。摩揭陀真正清晰的历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时期,这主要是由于佛教和耆那教文献保留许多关于他的资料。频毗娑罗统治下的摩揭陀是北印的一大强国,也是所谓“印度十六雄国”之一。

频毗娑罗时代的摩揭陀都于王舍城(今拉杰吉尔)。由于摩揭陀具备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它逐渐在十六雄国中取得优势地位。频毗娑罗在位时已经开始向外扩张,向东吞并同为十六雄国之一的鸯伽,并与西北方的憍萨罗和东北的弗栗恃建立联姻关系。在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统治时代,摩揭陀进一步扩张,利用阴谋夺取弗栗恃,并迫使憍萨罗臣服。频毗娑罗和阿阇世广泛关注当时印度活跃的思想界,佛教和耆那教文献都声称他们是本教的支持者。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据说就是在阿阇世赞助下举办的。阿阇世之子优陀夷将都城迁至华氏城。优陀夷之后的国王据说都是些杀父篡位者,统治昏庸残暴,终于被贵族和市民所推翻。一个大臣悉输那伽被选举为新国王,开始幼龙王朝的统治。悉输那伽之子黑阿育王扶持佛教(注意--勿将他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弄混),并赞助举行佛教的第二次结集。在黑阿育王死后,他的年幼的儿子们被大将摩诃帕德摩·难陀推翻,后者建立难陀王朝。

难陀王朝是摩揭陀又一次大扩张时代,其扩张所及远远超出了摩揭陀的核心范围。尽管关于这个王朝的一切都晦暗不明,历史学家仍然确信,至少在大红莲难陀统治时期摩揭陀进行大规模的武力开拓边土。这包括彻底征服憍萨罗,向东南扩张至今奥里萨邦;根据铭文显示,大红莲难陀的权威甚至及于德干。根据传统说法,在大红莲难陀死后,王位由他的8个儿子先后继承;在他们的统治下,政权的能力逐渐衰弱。难陀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是达那·难陀,一般认为他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时的摩揭陀国王;根据希腊人的说法,这个国王拥有相当可观的军事实力。但由于他的统治非常残暴,终于导致民众暴乱,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冒险家乘机推翻难陀王朝。

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可以明确确定年代的王朝,这是由于该王朝与希腊化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使现代研究者可以通过能够明确确定年限的各希腊化国家留下的资料来推断孔雀王朝的情况。孔雀王朝以前的印度各王朝的具体存在时间只能靠估计,而不同学者的估计结果可能相差数百年之多。旃陀罗笈多在获得政权后立刻派兵攻打亚历山大在印度河流域留下的一些军队,夺取旁遮普,迅速统一整个北印度。之后,他阻止企图恢复希腊人在西北印度的统治的亚历山大诸继业者之一塞琉古;旃陀罗笈多与塞琉古签订和约,使孔雀王朝获得了部分中亚,实际上形成孔雀王朝对亚洲希腊化国家的优势地位。

(2)历代君主

①传说中的诸国王

巨车,妖连,偕天

②诃黎王朝

第一个完全可信的国王是频毗娑罗;频毗娑罗以后诸王的世系,来自斯里兰卡《大史》

频毗娑罗(在位52年)

阿阇世(在位32年)

优陀夷(在位16年)

阿兔楼陀

文荼(阿兔楼陀与文荼合在一起在位8年)

那伽都沙迦(都沙迦,在位24年)

③幼龙王朝

悉输那伽(龙种,在位18年)

迦罗输伽(黑阿育王,在位28年)

黑阿育王的十个儿子(在位22年)

非常混乱的历史;大红莲难陀也许没有立刻篡位,而是继续以黑阿育王的某个儿子为傀儡

④难陀王朝

据《大史》,难陀王朝总共只统治了22年;大红莲难陀的儿子的数量,是通过《大史》将整个王朝称为“九难陀”推出来的

摩诃帕德摩·难陀(大红莲难陀)

大红莲难陀的8个儿子:

达那·难陀

(3)偕天

偕天(梵语:सहदेव,IAST:Sahadeva),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人物。他是般度族五子中最小的一位,为般度的第二位妻子玛德利召唤双马童所生,与第四子无种为双胞胎兄弟。

①早年

偕天之父般度遭紧陀摩仙人诅咒,无法与女性交欢;为避免绝嗣,其妻贡蒂使用从敝衣仙人处学得的神术向神明求子,并教给第二位妻子玛德利。玛德利向双马童求得二子,第二子便是偕天。之后,俱卢族与般度族跟从德罗纳接受训练。

在般度族五人娶得黑公主后,每人都与黑公主育有一子,其中偕天之子名为闻军(श्रुतसेन,Śrutasena)。

在般度族与俱卢族的骰子赌局中,般度族最终满盘皆输,导致五人被流放十三年,其中一年须隐姓埋名。偕天发誓要亲手击败骰子赌局的始作俑者沙恭尼。在第十三年,偕天乔装打扮为吠舍牧牛人,在摩蹉国照看牛群。

②俱卢之战

战前,偕天希望由摩蹉国国王毗罗吒担任般度一方主帅,但长兄坚战提名猛光。为期十八天的俱卢之战中,偕天驾驶的战车旗帜上的图样为银色天鹅。他击败了敌方多名参战者,其中有难敌的四十位兄弟、沙恭尼以及沙利耶之子。战后,偕天被封为摩德罗国国王。

③逝世

争斗时开始之际,般度族五人偕同黑公主及一条狗前往喜马拉雅山,欲升入天国。偕天在五人中第二位倒下逝世。

(4)诃黎王朝

诃黎王朝(Haryanka dynasty),亦被译为“曷利昂伽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在前7世纪至约前413年的王朝,由统治者为诃黎族人而得名。建立之初定都于王舍城,优陀夷时期迁都至华氏城。这一时期的摩揭陀国吞并了鸯伽、跋耆、拘萨罗、迦尸等国,为后来统一印度奠定了基础。

①世系

诃黎王朝历经200余年,共经历了10位君主。第五位君主频毗娑罗是第一个完全可考证的国王。

巴哈蒂亚(Bhattiya,斯里兰卡《大史》所记载的频毗娑罗之父)

频毗娑罗(前544年~前492年)

阿阇世(前492年~前460年)

优陀夷

阿兔楼陀

文荼(优陀夷、阿兔楼陀与文荼合在一起为前460年~前440年)

那伽都沙迦(前437年~前413年)

在《往世书》中载有另一份可信度不高的世系表,将诃黎王朝和幼龙王朝认为是同一个王朝。悉输那伽在前王朝被推翻后,被贵族选举为新的统治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按这一说法,频毗娑罗之前的四位君主是:

悉输那伽 (约前684年-?)

黑阿育王

差摩达摩

刹多罗乌阇

②频毘娑罗

频毘娑罗(梵语:बिम्बिसारः,Bimbisāra,前558年-前491年),又译为频婆娑罗、瓶沙王,摩竭陀国诃黎王朝的国王,王舍城的建立者。在位期间,并吞了东面的鸯伽国,扩张了摩竭陀国的领土。是释迦牟尼的好友与保护者。

其子阿阇世王受到提婆达多所劝,发动兵变、篡位,将频毘娑罗禁锢地牢饿死。佛教传说中频毘娑罗在禁锢中悟道,证得阿那含果而入般泥盘。

③阿阇世王

阿阇世王(Ajatashatru,?-前461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国王。频毘娑罗王(Bimbisāra)与韦提希王后之子,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耆那教创始人伐达摩那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阿阇世出生时,相命师禀告他的父亲频毘娑罗王:“阿阇世日后一定会反叛。”频毘娑罗王将阿阇世摔于宫阶,但是阿阇世从高空落地,却没有大碍,只有指头受伤。

成长后,他被立为太子,与一直想要谋害释迦佛的提婆达多结交。提婆达多劝阿阇世篡位,阿阇世于是发动兵变,自立为王,并且禁锢了父母亲。饿死父亲频毗娑罗王在地牢中。自从父亲死后,他心病难安,全身生疮腐烂,于是深自忏悔,并向释迦牟尼佛皈依,从此立志为佛门护法。

立志为佛门护法之后,被释迦牟尼佛授记,在未来将成辟支佛。

在憍萨罗国国王毘琉璃(Vidudabha)溺死后,阿阇世也统治了憍萨罗国。

(5)幼龙王朝

幼龙王朝(IAST:Śiśunāga,或译为龙种王朝、幼龙王朝,音译为悉输那伽王朝;得名于其创建者悉输那伽)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一个王朝。关于这个王朝的真正历史,至今模糊不清,其起止年代和所包含的君主,也有几种互相矛盾的说法。

①历史

幼龙王朝的创建者悉输那伽(意译为幼龙或龙种)本是前王朝的大臣。在前王朝被推翻后,他被贵族选举为新的统治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关于这个前王朝是什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被推翻的是诃黎王朝(诃黎族人的王朝),即著名的频毗娑罗(瓶沙王)所属的王朝。这种说法见于一些佛教文献,如巴利文的《大史》及《大史义疏》。按这种说法,则幼龙王朝存在不到一百年(约前410年~前360年;按大史本身,只传三代、68年)就被难陀王朝推翻,是介于诃黎王朝和难陀王朝之间的一个短暂王朝。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悉输那伽接替的王朝不是诃黎王朝,而且频毗娑罗本身就是幼龙王朝的成员。这种说法见于往世书。按这种说法,则幼龙王朝的开始时间要早得多,是一个从前7世纪就已存在的漫长王朝,最后在前5世纪被难陀王朝推翻。无论哪种说法都认为幼龙王朝是难陀王朝之前的那个王朝。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更准确。

按照第一种说法,诃黎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都沙迦是一个无道的昏君,大约在前410年被叛乱的市民和贵族推翻。人们选举都沙迦的大臣悉输那伽为新的国王。悉输那伽不是摩揭陀人;据说他的祖先来自摩揭陀的敌国弗栗恃,该国在前5世纪被诃黎王朝的摩揭陀君主阿阇世征服。弗栗恃的政体实质上是一个多部落联盟,悉输那伽即为联盟中离车族人的后代,所以他的王朝(即幼龙王朝)也被称为“离车王朝”。新国王马上展开扩张活动,征服了西印度的大国阿槃底。阿槃底与摩揭陀和弗栗恃同为当时印度最强大的所谓“十六雄国”之一;在吞并了这些强大的邻居之后,幼龙王朝治下的摩揭陀可能已是印度最强大的政权。

悉输那伽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黑阿育王(不要把他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弄混)。黑阿育王是佛教历史上颇为重要的人物,因为就是在他统治时期,印度各地的佛教僧团为“十事非法”之争在原弗栗恃国的首都吠舍离举行了佛教历史上的第二次结集(所谓七百结集或七百比丘大会)。黑阿育王可能对结集进行了干预,上座部的文献说他本来支持在辩论中失败的吠舍离比丘一方,而《大史》又说他在妹妹的劝告下转而支持了“正统”的一方。无论如何,佛教在这次结集后发生了严重的分裂。

黑阿育王死后幼龙王朝就崩溃了。有些文献说他死于非命。显然发生了新的叛乱,他的年幼的继承者们(据说是十个儿子)无力保住政权,王位被出身低贱的将领大红莲难陀篡夺,后者建立了难陀王朝(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前摩揭陀的最后一个王朝)。

幼龙王朝的都城是在华氏城。摩揭陀本来都于王舍城,但是在优陀夷统治时代迁都至华氏城。

②历代君主

a.第一种版本

悉输那伽(幼龙王,龙种王)约前413年-前395年

黑阿育王 约前395年-约前367年

黑阿育王的几个儿子(传统说法是十个儿子)

b.第二种版本

悉输那伽 约前684年-?

黑阿育王

差摩达摩

刹多罗乌阇

频毗娑罗(瓶沙王,影胜王)约前545年-约前491年

阿阇世(未生怨王)约前491年-约前461年

都沙迦

优陀夷

难提跋达那(按照佛教文献,这是黑阿育王的一个别名)

摩诃难丁(大难丁王,按照佛教文献,这是黑阿育王的一个别名)约前367年-约前345年

(6)难陀王朝

难陀王朝(Nanda Dynasty,公元前364年—前324年)是统治摩揭陀王国的一个王朝,首都华氏城(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建立者为摩诃帕德摩·难陀(Mahapadma Nanda)。该王朝统治时期摩揭陀统一了恒河中上流域,初步具备了帝国规模,同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虽然该王朝试图统一印度的进程被亚历山大东侵所打断,但是为其后孔雀王朝向印度河流域推进作好了准备。公元前324年,被自摩揭陀国新兴的孔雀王朝取代。

①摩诃帕德摩·难陀

摩诃帕德摩·难陀是一个出身低下的人。据一种传说,他的父亲就是幼龙王朝末王,而母亲却是一个首陀罗。另一传说认为,他的父亲是一个理发匠,而母亲是一个妓女。还有一说认为,他本人是理发匠,与幼龙王朝末王的王后有私情,二人勾结杀死国王及诸王子,篡夺了政权。从这以后,不少王朝的创立者都出身低下,这说明当时统治者与高等种姓渐趋腐朽,而下层人民的力量正在增长。

公元前364年摩诃帕德摩·难陀杀死幼龙王朝的末代皇帝,建立难陀王朝(约公元前364-324年)。难陀王朝的末代皇帝是达那·难陀(Dhana Nanda),在他统治时难陀王朝进入全盛时期,疆域扩展到今西部的旁遮普。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灭难陀王朝并建立孔雀王朝。

在难陀王朝时期,摩揭陀统一了恒河流域地区,疆域扩展到今西部的旁遮普,已经初具帝国规模。据希腊作家记载,难陀王朝有2万骑兵、20万步兵、2000战车、3000战象。还有一说是,8万骑兵、8000战车、6000战象、20万步兵。总之,难陀王朝已经准备了向印度河流域推进的力量,不过这一进程被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侵打断了。

②达那·难陀

达那·难陀,摩揭陀王国国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21年),摩诃帕德摩·难陀之子,属于难陀王朝。

达那·难陀,摩揭陀王国国王摩诃帕德摩·难陀之子,公元前329年成为国王。达那·难陀统治时期,摩揭陀王国统治了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这时,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也一度占领印度河流域。达那·难陀的暴政也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攻克华氏城,达那·难陀被杀,难陀王朝结束,孔雀王朝开始。【古印度列国志】列国时代十六雄国(四):迦尸

迦尸

3.迦尸

迦尸国(梵语:काशी,Kāśī)是阿含经提到的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在史诗《摩诃婆罗多》里也多次提到。位于恒河流域,首都婆罗痆斯。迦尸的意思是“光明之城”。又称波罗奈国、婆罗痆斯国。

迦尸国首都位于今之瓦拉纳西,有恒河贯穿。《大唐西域记》卷七载:“婆罗痆斯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气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

传说中迦尸国在五千年前建国。

迦尸国,位居恒河上游,东与摩揭陀相接,南至山地,自西至北依次与跋蹉国、憍萨罗国、末罗国相接。

都城为江绕城(Varanāsī,Varanasi),音译:波罗奈城、贝拿勒斯城等,今为印度国北方邦瓦拉纳西 (Varanasi)市,列国时代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该城也是印度唯一从古自今长期保持重要商业地位的城市。

佛陀在世时,迦尸国已被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胜军王)吞并,因此有典籍记为憍萨罗-迦尸国。

在江绕城附近的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佛陀曾多次路经江绕城并在此停留布道。

4.拘萨罗

拘萨罗(梵文:कोसल,Kosala,后来作Kośala),又译憍萨罗,古代印度的一个地区。位于现今北方邦的Oudh地区。根据佛教阿含经等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势力最强,征服邻近迦尸、释迦族的迦毗罗卫等小国,领有恒河中游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广大地区,是十六大国之一。首都舍卫城。公元前5世纪因为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长期交战而削弱,最终于公元前4世纪被摩揭陀国吞并。

大唐西域记:“……至憍萨罗国(中印度境)。憍萨罗国,周六千余里,山岭周境,林薮连接。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壤膏腴,地利滋盛。邑里相望,人户殷实。其形伟,其色黑。风俗刚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学艺高明。王,刹帝利也。崇敬佛法,仁慈深远。伽蓝百余所,僧徒减万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天祠七十余所,异道杂居。……”

憍萨罗国,东面与跋阇国、末罗国相接,南与迦尸国、跋蹉国相接,西面与般阇罗国相接,北面至喜马拉雅山脚。

都城先后有3个,佛陀在世时为舍卫(Śrāvastī,Sravasti)城,是南亚次大陆当时八大商业城市之一,今有印度国北方邦舍卫城遗址公园。在舍卫城之前,憍萨罗国的都城是阿瑜陀(Ayodhyo)城,此城也是当时八大商业城市之一。在舍卫城毁于雷电灾害之后,搬迁到沙祗大(Saketa)城。阿瑜陀、沙祗大两城相连,今均属阿约提亚市,在戈格拉河南岸。戈格拉河为恒河北岸的支流,在华氏城以西约40千米处与恒河汇流。

在列国时代,憍萨罗国与摩揭陀、跋阇国、跋蹉国并称4个最强国。憍萨罗国实行君主制,佛陀与该国统治者波斯匿(胜军王)和其子毗琉璃(琉璃王)过从甚密。佛陀去世后不久,憍萨罗国被摩揭陀吞并。

佛陀是释迦族人,据史籍记载,释迦族的十个部落,居住在憍萨罗国的属地上。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Kapilavastu),是一个以城为邦的小国。佛陀出生在迦毗罗卫城附近的蓝毗尼园,这里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迦毗罗卫国王参加了八王分舍利。

另外,因“八王分舍利”而载于佛教典籍的蓝摩(Rāmagrāma)国,也是憍萨罗国的一个聚落或城邦小国。蓝摩国是拘利族的居住地,罗希尼河(今名纳拉扬(Narayan)河)将拘利族与释迦族分开。两族的居住地,现今均属尼泊尔国。

佛陀曾在舍卫城外的祗洹精舍(意译为给孤独者园)等静修地渡过了25年/次雨安居,因此许多原始佛教的典籍诞生在这里。

(1)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梵语:Prasenajit,巴利语:Pasenadi),又译作钵逻犀那恃多王,逻犀那恃多王、啰洗曩喻那王。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古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子毘琉璃、祗陀。

波斯匿王相传与释迦牟尼佛同日出生,为释尊教团之檀越、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晚年巡狩国中,王子毘琉璃发兵,杀尽大内武士,因而篡位,波斯匿王被流放,卒于迦毗罗卫城,释迦族以王者之礼厚葬之。后来太子祗陀,也被毘琉璃杀死。

在《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中有载有许多波斯匿王向释迦佛求教的故事。波斯匿王曾因为发胖而苦,要求佛陀教他减肥的方法。佛要他节食、节制睡眠、多运动、多思考,保持谦逊的态度。波斯匿王不久就减肥成功。

(2)毘琉璃

毘琉璃(梵语:Virūḍhaka;巴利语:Viḍūḍabha;毗、毘字通用,“琉璃”也可写作“瑠璃”等),也译为毘卢宅迦,古印度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子,发动兵变流放其父后即位称王,后遇船难而亡。

波斯匿王命迦毘罗卫城的释迦族(释迦牟尼佛的宗族)送一名公主入宫和亲。释迦族违命,饰一美婢伪称国王摩诃男之女,是为茉利夫人。茉利夫人与波斯匿王生下了王子毘琉璃。毘琉璃王子少年时,至释迦族中聚会,被讥为“婢女之子”,毘琉璃忿怒,誓言报复,二十岁时发动兵变,流放了波斯匿王,在舍卫城杀死了兄长祗陀太子。自行即位,是为毘琉璃王。

毘琉璃王想起旧恨,进兵迦毘罗卫,打算杀尽释迦族人。释迦牟尼佛在毘琉璃王行军时,力阻三次,由于毘琉璃王敬重释迦牟尼佛,于是三次放弃进攻,但最后依然继续进兵,释迦牟尼佛知道无法阻挡,门徒目犍连尊者,欲以神通保卫释迦族人。佛陀哀示,以此为前世因果,而释迦族今生又不慎再惹怨怒,毘琉璃王杀意坚决,已不可救。释迦族人遭到毘琉璃王残虐屠杀,但并没灭绝。

毘琉璃王后期荒淫酒色,在大河游憩时,船队遇暴风雨,船沈而死,从此,憍萨罗国被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吞并。佛经记载,毗琉璃王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受苦。

5.跋耆

弗栗恃国(梵语:वृजि,vṛji或व्रज,vrajá,巴利语:Vajji),又译佛栗氏国、跋耆,跋阇,印度古国,公元前6世纪的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北部,领土延伸到今尼泊尔东部。首都毘舍离。

《善见律毘婆沙》记载此国王种为波罗奈国王夫人所生,一对不足月的双胞胎兄妹,被置器中顺江流下,为道人收养,因其“皮薄”而称为“离车子”,后牧牛人继续收养,因其脚蹋牧童需躲“避”之而称为“跋阇”,二人长大后成婚,统御牧牛人,王种繁衍众多,建立的城池经三次扩建十分广大而称为“毘舍离”城。

《大唐西域记》:“……至弗栗恃国(北人谓三代恃国。北印度境)。弗栗恃国,周四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气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伽蓝十余所,僧徒减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学。天祠数十,外道寔众。国大都城号占戍挐,多已颓毁。故宫城中尚有三千余家,若村若邑也。大河东北有伽蓝,僧徒寡少,学业清高。……”

跋阇国,位居恒河北岸,东与鸯伽国(瞻波国)相接,南与摩揭陀国隔河而望,西与摩罗国以根德格河为界,北接喜马拉雅山脚。

都城为吠舍离(Vaiśalī,Vaishali)城,是当时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遗址在今印度国比哈尔邦瓦伊沙利(Vaishali)县,有遗址公园。

跋阇国是摩竭陀国的主要对手,加上憍萨罗国、跋蹉国(憍赏弥国)并称列国时代4个最强国。该国由离车(Licchavi,以吠舍离城为中心居住)、毗提诃(Videha,以蜜稀罗(Mithilā)城为中心居住)、瓦吉(Vajji)等八族共同结成部落国家共和制,重视法律,普遍实行五人陪审制。佛陀生前,认为跋阇国的政体最好,是各国君王学习的榜样。在佛陀去世前后,跋阇国受到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地影响,国力渐衰,公元前483年,被摩揭陀国所灭。

毗舍离城(吠舍离),地处王舍城与舍卫城间的交通要道上,因此这里成为佛陀重要宣道地点,佛陀去世前的最后一次法会即在该城附近的重阁精舍/重阁讲堂(Kutagarasala Vihara)举行,全面阐述了佛教教义。佛陀去世后,跋阇国国王与其他七王参加了葬礼并平分了佛舍利,后建塔供奉,其遗址已发现。跋阇国还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去世的地方,在毗舍离遗址公园内有阿难舍利塔。

据佛典记载,在佛陀圆寂百年后,摩揭陀国幼龙王朝第二任国王黑阿育王(注意切勿将他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弄混)扶持佛教,于公元前349年,在毗舍离城外的重阁讲堂举行了700名罗汉参加的佛教第二次结集,由于佛教内部对会议结果不认可,导致了教义观点上的分裂,最后演变成小乘、大乘2大派别及归属各派的不同部派。

6.末罗

末罗国(梵语:मल्ल,Malla),又译摩罗国,跋罗国,是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重要城市有拘尸那揭罗(Kushinagar)和波婆(Pava),前者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的地方,后者是耆那教创始人伐达摩那去世的地方,故二城分别是佛教和耆那教的圣地。

东晋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称“复东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城北双树间希连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须跋最后得道处,以金棺供养世尊七日处,金刚力士放金杵处,八王分舍利处。此诸处皆起塔,有僧伽蓝,今悉现在。其城中人民亦希旷,止有众僧民户。”

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城内东北隅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准陁之故宅也。宅中有井,将营献供,方乃凿焉。岁月虽淹,水犹清美。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其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其大砖精舍中作如来涅槃之像,北首而卧。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虽有文记,不书日月。”

末罗国,东面与跋阇国隔根德格河相望,南与迦尸国相接,西、北两面是憍萨罗国。根德格河是恒河北岸的支流,在华氏城二河汇流。

末罗国是末罗族(意译力士族)居住的聚落,分为南北2部分,采取部族共和制。北末罗人以拘尸那揭罗(Kuśinagara,Kushinagar)城为居住中心,意译上茅城,音译又作拘尸那伽城等;南末罗人以婆波 (PàPà) 城为居住中心,两城均属村镇性质,当时这里的经济很不发达。佛陀去世后3年,在跋阇国被摩竭陀国吞并之后,末罗国也并入摩竭陀国的版图。

拘尸那揭罗城是佛陀去世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和考证,公元前486年4月8日,是佛陀人生的最后一天。这天正午前,佛陀在婆波城接受供养后,身感不适,但仍继续坚持向西行走大约5千米后,来到了拘尸那揭罗城外的希连河边,阿难等人在两棵娑罗树间架起吊床,佛陀躺上休息,于晚间去世,享年80岁。随后,在拘尸那揭罗城外举行了火化仪式,北、南末罗国王与其他六位国王一起参加了葬礼,后将平分的佛舍利建塔供养。为纪念佛陀诞生2500周年,印度国政府在北方邦拘尸那揭罗(Kushinagar)村,修建了佛陀般涅盘纪念公园,这里成为世界佛教徒必访的四大圣地之一。【古印度列国志】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五):跋蹉

跋蹉

7.跋蹉

跋蹉((巴利语:Vaṁsa;半摩揭陀语: Vaccha;梵语:वत्स, IAST:vatsá ),又译拔沙,筏蹉,北印度古国,阿含经所说的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摩揭陀西方,接近恒河流域。首都憍赏弥。

据信跋蹉得名于一位迦尸国国王。跋蹉的意思是犊子。跋蹉后来成为佛教犊子部的中心。

跋蹉国,是亚穆纳河(Yamuna River)与恒河间的国家,东面与迦尸国相连,南面与支提国隔亚穆纳河相望,西面与苏罗娑国、般阇罗国相连,北面是憍萨罗国。

都城为憍赏弥(Kauśāmbī,Kaushambi)城,是当时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今有同名(Kausambi)遗址公园,属于印度国北方邦。

公元前8世纪,南亚次大陆吠陀时代的最后一个帝国保拉法,其都城因遭受恒河洪水冲击,遂向南迁都于亚穆纳(Yamunà) 河北岸。迁都之后帝国开始分裂,各地方统治者和邦国逐渐宣布独立,南亚次大陆进入列国时代,并形成十六大国和若干小国,而跋蹉国作为保拉法帝国的承继者,与摩揭陀、跋阇、憍萨罗并称4个最强国。该国实行君主制。公元前411年,摩揭陀国都沙迦王(Darsaka,诃黎王朝最后的君主)最终并吞了跋蹉国,彻底结束了南亚历史上的保拉法(Pauravas)王朝。

跋蹉国在佛典中,更多见于意译名称犊子国。佛陀曾在憍赏弥城与国王优填王论道,国王和王后都是佛门居士。该国的三位长者:河斯陀(Ghasita,又注音为Ghosila,汉译具史罗)、豁古达(kukhuta)和波瓦利迦(Pavarika),则分别修建了精舍奉献给佛陀及其弟子。

8.摩差

摩差国(梵语:मत्स्य,Matsya;意为“鱼”),又译摩蹉国,是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俱卢国的南方,亚穆纳河的的西岸,河的对岸是般阇罗国,西部地区是昌巴尔河北岸的丘陵地带。在巴利文献中,摩差国与苏罗娑国关系密切。

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摩差国国王是至上公主(उत्तरा,Uttarā)之父毗罗吒,般度族曾隐藏身份在他的宫廷里充当仆役,后在俱卢之战中被德罗纳杀死。

婆蹉国,东面与苏罗娑国相连,南面与阿般提国隔昌巴尔河而望,西面是阿拉瓦利山脉,北面与居楼国相连。昌巴尔河是亚穆纳河的支流。

都城:毗罗陀那伽多(Viratanagara)城,今址不详。虽然,在印度拉贾斯坦邦斋普尔县有维拉特纳加尔(Viratnagar,旧译拜拉德(Bairat)镇,但从资料看似乎与婆蹉国无关。

婆蹉国在吠陀时代晚期和列国时代初期较为强大,实行君主制,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它与居楼国王室是结盟关系,参加了与般阇罗国的战争;在巴利语佛教文献《增支部》中则记录其与苏罗娑国王室关系密切。根据资料分析,婆蹉国最终并入居楼国。

佛陀生前未到过此地。

9.车底

车底国(梵语:चेदि,Chedi),又译支提国,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大致位于印度中央邦本德尔肯德地区,亚穆纳河南岸肯河(Ken river)流域。

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车底国国王是童护(Sisupala),他是俱卢族难敌(Duryodhana)和摩揭陀国王妖连(Jarasandha)的盟友,企图在坚战(Yudhishtira)的王祭中争夺首座,后被黑天(kṛṣṇa)所杀。

支提国,属于亚穆纳河(Yamuna River)南岸国家,德干高原余脉致使这里地形复杂,河流众多,该国的东、南面均为山地阻隔,西面与阿般提国隔山而望,北面与跋蹉国隔亚穆纳河相望。亚穆纳河是恒河主要支流之一。

都城:塞缚悉底跋底(Svastivasti,Suktimati)城,又译叟格底麻底,在今印度国北方邦班达(Banda)县,位居根河(Ken river)东岸。根河为亚穆纳河支流。

学者认为,支提族人古时居住在尼泊尔山间,后出现在憍赏弥城附近。到列国时代,又继续迁移到亚穆纳河以南,亚穆纳河诸条自南向北的支流所形成的河谷地带,是其主要居住地,今属印度国中央邦和北方邦。支提国实行君主制,在跋蹉国被摩揭陀国吞并之后也消亡。

佛陀一生未到访该国。

10.般遮罗

般遮罗国(梵语:पञ्चाल Pañcāla),又译般阇罗国,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上游与亚穆纳河之间,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北方邦法鲁卡巴德县附近。在吠陀时代般遮罗国就是地区强国之一,与邻国俱卢关系密切。

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般遮罗国王是黑公主的父亲木柱王。俱卢之战中木柱王是般度族的盟友,后在战斗中被德罗纳杀死。

般阇罗国,恒河上游国家,东面与憍萨罗国相连,南面与跋蹉国、苏罗娑国相连,西面与居楼国、婆蹉国相邻,北抵喜马拉雅山脚。

般阇罗国以恒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般阇罗的都城是坎毗拉(Kampilla,Kampilya)城,又译堪比利亚、剑毕离城等,今位于北方邦法鲁卡巴德(Farrukhabad)县卡姆皮尔(Kampil)镇附近;北般阇罗的都城是阿希查特拉(Ahichatra,又作:Adhichhatra、Chhatravati等)城,汉译又作阿喜制罗多城等,今位于北方邦巴雷利(Bareilly)县拉姆讷格尔(Ram Nagar)镇附近。著名的曲女城也坐落在般阇罗国境内,不过这里成为重要的城市是列国时代以后的事情。

据考证,后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900-前500年),般阇罗人即在属于上恒河平原一部分的罗希尔坎德(Rohilkhand)低地地区建立王国统治,与西面邻国居楼国关系密切,同为婆罗多族的两支后嗣。在列国时代,般阇罗国实行君主制。公元前四世纪,归入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版图。到孔雀王朝(公元前322-185)后,般阇罗又恢复独立,有考古发现的硬币为证,直到公元四世纪被笈多王朝吞并。

佛陀生前是否到过般阇罗国不详,但按佛典记载,佛陀曾到其西邻居楼国传道,因此从地理角度说至少途径过此地。另外,北般阇罗国的国王参加了佛陀的葬礼,并在都城建有佛舍利塔,但今已不存。

11.俱卢

俱卢国(梵语:कुरु Kuru),又译拘楼国,居楼国,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大致位于今日的德里、哈里亚纳邦、北阿坎德邦以及北方邦的西部地区。吠陀时代俱卢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政治社会结构,与印度铁器时代的灰色彩陶文化关系密切。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核心舞台就是俱卢国,故事讲述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持国、难敌为首的俱卢族,与般度族也就是般度王五子,坚战、怖军、阿周那、无种、偕天,围绕俱卢国王位的继承而产生的种种纷争,最终导致了同室操戈伤亡惨重的俱卢之战。

居楼国,东面与般阇罗国相连,南面与婆蹉国相连,西面是乾陀罗国,北面至喜马拉雅山脚。

都城为因陀罗普斯太(Indraprastha)城,意译天帝城。有学者考证此城在现今印度国首都新德里市一带,但并未被主流学界认可。

在吠陀时代中晚期,居楼国已经形成完备的国家治理制度,在国王统治之下,刹帝利贵族和婆罗门教祭司予以辅佐,实行严格地种姓制度管理,这也成为在其后纷纷宣布独立的新起君主制国家的统治范式。到列国时代,居楼国进入了发展停滞阶段,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减弱。公元前四世纪,继般阇罗国之后为摩揭陀国难陀王朝所灭。

根据佛典的记载,佛陀曾到居楼国的劫摩娑陀密(Kalmasadmya,又作剑磨瑟昙)城宣道,国王和地方官员不给提供居住的地方,佛陀只能露宿在大树下,但佛陀依然宣讲了《大念处经》等重要佛经。

12.苏罗娑

苏罗娑 (梵语:शूरसेन, Śūrasena),亦作首罗犀那(Śaurasena),也以国都秣菟罗、摩头罗代指国名,是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亚穆纳河西岸,北邻婆磋,首都为马图拉(梵语:Madhura)。关于其名称的词源有几种传统。根据一种传统,它来自著名的亚达瓦国王苏拉塞纳,而其他人则认为它是苏拉布希尔(阿布希尔)或阿希尔的延伸。它也是婆罗门教神灵黑天出生、升起和统治的圣地。

总的来说,传世文献中对苏罗娑国的历史记载相对偏少。《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中涉及了苏罗娑的统治者例如耶杜或耶陀婆(Yadus或Yadavas),被分成若干个家族,其中包括了Vrishni。佛教经典中涉及了释迦牟尼弟子迦旃延时期的苏罗娑国王,当时迦旃延在马图拉传播佛教。

法显的《佛国记》中记载“过是诸处已,到一国,国名摩头罗。又经捕那河,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可有三千僧,佛法转盛。凡沙河已西,天竺诸国,国王皆笃信佛法。供养众僧时,则脱天冠,共诸宗亲、群臣,手自行食。行食已,铺毡于地,对上座前坐,于众僧前不敢坐床。佛在世时,诸王供养法式,相传至今”。

《大唐西域记》卷四中记载“秣菟罗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土地膏腴,稼穑是务。庵没罗果家植成林,虽同一名而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出细班氎及黄金。气序署热,风俗善顺,好修冥福,崇德尚学。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习学。天祠五所,异道杂居”。

苏罗娑国,东面与跋蹉国相接,南面是阿般提国,西面与婆蹉国相接,北面是般阇罗国。

都城为末土罗(Madhura)城,又作摩头罗(Madra)城,位于亚穆纳河上游的西岸,今在印度国北方邦马图拉(Mathura)市附近。

苏罗娑国实行君主制,曾是跋蹉国的劲敌之一。公元前四世纪,归入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版图。之后,这里又成为独立国家,公元五世纪法显著《佛国记》中作摩头罗国,在公元七世纪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四作秣菟罗国。

佛陀生前未到过该地。公元二世纪,马图拉城,成为继犍陀罗之后的佛像制作中心,此时,贵霜王朝为巩固对中印度的控制,在连接南亚次大陆西部与中部的交通要道上修建了第3个国都,从而不仅抵御了东面摩揭陀国的势力,也完全掌控了世界香料贸易,同时也使马图拉佛教艺术取得了很高成就。

健驮逻

13.阿槃提

阿槃提国(梵语:Avanti),又译为阿槃底、摩波槃提,释迦牟尼时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大致上位于印度摩腊婆地区。在释尊时代,它是极为强大的国家,与憍萨罗国、摩揭陀国和跋蹉国并为四强。

它是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有许多著名佛教僧侣皆出身此国,分别说部在这个地区形成。耆那教的始祖大雄也曾经在此国修行,因此成为耆那教圣地之一。

阿槃提拥有两个分国,在西北方以邬阇衍那为首都,在南方以摩酰昔摩地为国都。

阿般提国,东面与支提国隔山而望,南、西面皆为德干高原,北面与苏罗娑国、婆蹉国隔昌巴尔河而望相接。

都城为邬阇衍那(Ujiayani,Ujjaini)城,意译最胜城,音译又作:优禅尼、乌贾尼城等,今在印度国中央邦乌贾因(Ujjain)市。

在列国时代,阿般提国是南亚次大陆中西部地区最强大国家,实行君主制。公元前410年,摩揭陀国进入幼龙王朝时期,同年新国王悉输那伽(Sisunaga)征服了阿般提国,如是南亚次大陆列国时代结束。此后,随着亚历山大东征等一系列政治变化,此区域又不断恢复国家建制,到公元7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记录此地区存有邬阇衍那、摩腊婆等国家。

佛陀生前未到过此地,其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延(梵语:कात्यायन,转音Kātyāyana,标准英译Mahakatyayana),以“论议第一”为人所尊崇,出生和传道于此。

14.阿湿波

阿湿波(梵语:Aśmaka)是印度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中最南面的国家,位于戈达瓦里河上游地区,都城为补怛洛迦(梵语:potalaka)。佛教经典《撰集百缘经》提及过它的一位国君——梵豫王。《往世书》中记载了它的二十五位国君,与摩揭陀国的幼龙王朝为同一时代。在《本生经》五中,以阿湿波与阿槃提的关系类比于鸯伽与摩揭陀的关系,因此佛教学者推测阿湿波可能是阿槃提的附属国。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该国也较晚才被摩揭陀国所灭。

阿湿波国,位于十六国最南部,温迪亚山脉断裂带、讷尔默达(Narmada)河以南的德干高原地区,是相对于其它十五个印度河-恒河地区的国家完全独立的文明体系,与其距离最近的是其北面的阿般提国。

都城为补怛洛迦(梵语:Potalaka或potali)城,音译又作:补多勒迦城、波坦那(Potana)城。史诗《摩诃婆罗多》则言都城名为Paudanya。无论此国都城为何,其今址均未考定。

关于列国时代的阿湿波国情况,历史记载有限,仅能推知此时当地人的语言属于泰米尔语系,而其它十五国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时期,阿湿波国被摩揭陀国收入版图,此后很快又独立。公元七世纪,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记录此地为摩诃剌他国,都城在今纳西克(Nashik)市,位于戈达瓦里(Godavari)河南岸,属印度国马哈拉施特拉邦。

佛陀生前未到过阿湿波国。随着阿育王弘扬佛法,德干高原地区佛教开始兴盛,此情况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的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为证,玄奘法师记录此地为阿折罗伽蓝及石窟。

15.健驮逻

健驮逻(梵语:गन्धार),又译“犍陀罗”(犍:汉语拼音qián;注音符号ㄑ|ㄢˊ)、“乾陀罗”、“香风国”等。有的学者认为健驮逻是今日阿富汗坎大哈的前身。

乾陀罗国,东南方向是居楼国,西北面与剑洴沙国相接,这里是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交汇之地,南亚次大陆历史发源地之一,因处在东西文明的交汇之地,在吠陀时代已经达到高度文明。

都城为呾叉始罗(Taksasila,Takkasila)城,当时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今为巴基斯坦国旁遮普省塔克西拉(Taxila)市。

列国时代,乾陀罗国为君主制。公元前五世纪,被波斯帝国所灭。孔雀王朝时,重新划入印度版图。

佛陀在世时,未到过此地。公元1世纪,这里佛教兴盛,并形成了融合西方雕塑艺术的佛陀造像制作中心,犍陀罗艺术对中国影响很大。

(1)地理位置

健驮逻是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个古国,位于喀布尔河的南方,东抵印度河并包括喀什米尔的部分地区。故王城布路沙布逻(Purusapura)在今巴基斯坦喀布尔河南白沙瓦的西北。布路沙布逻东南几公里处,曾有大菩提树,相传过去四佛曾坐在此菩提树下。菩提树西南有如来舍利窣堵坡。窣堵坡西有迦腻色迦王佛寺。

从吠陀时代起健驮逻从喀布尔河的南方到喀布尔河口以至印度河流域都有人居住。后来健驮逻人渡过印度河扩张到旁遮普西北一些地区,因此健驮逻曾居北疆大道要冲,成为和波斯和中亚交通的中心。

(2)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家赫卡塔埃乌斯就提到迦湿弥罗国是健驮逻国的一个都市。

由于雅利安人迁移到来,中亚青铜时代文化融入健驮逻文化。健驮逻人骁勇善战,在《摩诃婆罗多》的战争中健驮逻国王曾帮助俱卢族人对抗般度族(Pandavas)人。

根据健驮逻文《佛本生经》,古时健驮逻曾是迦湿弥罗国的属国。

健驮逻国的主要都市是白沙瓦和呾叉始罗。呾叉始罗曾是健驮逻国的首都,也是古代的学术中心;《波腻文法》的作者文法家波腻尼仙和《论政治》的作者政治家考铁利亚都出自呾叉始罗大学。

(3)波斯统治时期

健驮逻和甘菩遮很快在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58年-530年)在位期间(或在大流士一世在位的第一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所征服,组成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十个并且是最富裕的行省。

据说居鲁士二世毁坏了位于Paropamisadae的迦毕试国(现在的贝格拉姆)的著名城市甘菩遮。

(4)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

在公元前327年, 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三世入侵健驮逻国,传入希腊文化。但亚历山大的部下没有记录健驮逻和甘菩遮的名字,但却记录了其他数十个小国的方位。这排除了健驮逻和甘菩遮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发展成大的王国的可能性。

公元前326年,大多数位于从前健驮逻和甘菩遮的政权都被马其顿人征服。 一些学者认为健驮逻人和甘菩遮人是同一族群。

公元前3世记由于位处丝绸之路交通的要道,健驮逻国力鼎盛。这时候希腊人和健驮逻国王族通婚,另一方面孔雀王朝阿育王派遣佛僧人到健驮逻国传道。希腊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健驮逻国得以融合而产生特有的健驮逻文化。

(5)公元前二世纪之后

公元前二世纪,原居中国河西走廊的大月氏部落于前176年和前162年两次败于匈奴,不得不循天山北路西迁到伊犁河流域,并逐走当地斯基泰人(塞人),而斯基泰人就南下逐步灭亡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后月氏于约前135年左右间再败于乌孙迫使他们渡楚河南下占据大夏,原居大夏的斯基泰人(Sakas)被迫南迁健驮逻。

公元前1世纪,安息国王冈多法勒斯(Gondophares)统治健驮逻。

此后又百余年,贵霜帝国开国国王丘就却从安息手中夺取健驮逻。公元58年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迦腻色伽一世在布路沙布逻(Purusapura)(今巴基斯坦喀布尔河南白沙瓦的西北)建立王城。迦腻色伽一世铸币使经济繁荣,这时期佛教大盛,并传入中国。

公元三世纪萨珊王朝入侵,健驮逻衰落。公元五世纪,嚈哒王多逻摩那侵略印度,毁灭健驮逻。

16.剑浮沙

剑浮沙(梵语:Kamboja)是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雄国之一,又译为甘菩遮国。该国位于印度次大陆的最西面,首都为多门城(梵语:Dvārakā)。其统治阶级原本是一个刹帝利种姓,梵文和巴利文文献经常提到。

他们是说伊朗语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二至公元五世纪跟塞种入侵印度,并控制各王国(他们有时也被认为是塞人王室)。

剑洴沙国,位于十六大国最西部,印度河上游与斯瓦特河交汇处的平原地带,西南部与乾陀罗国相接,其它各方向以兴都库什山脉山脚为界。

都城为陀跋利迦(Dvārakā,Dvarika)城,意译多门城,今址不详,可能在今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马尔丹市附近。

据考证,这里是说伊朗语的雅利安人部落的居住地,剑洴沙(Kamboja)人是阿育王石刻敕令所列各民族之一。在列国时代,该国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性,虽然实行君主制,但国王只是名义领袖,实际由各部落首领管理,贵族都是刹帝利种姓。此地以出好马和骑手闻名。公元前五世纪,被波斯帝国所灭。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归入摩揭陀国版图,阿育王在其都城附近刊布了遵守佛法的敕令。公元前二世纪,剑洴沙人与塞种人(大夏,也有观点认为剑洴沙人是塞人的王族)联合占领了南亚次大陆,建立了贵霜王朝,直至公元五世纪初,笈多王朝兴起后式微。根据公元七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的记录,原剑洴沙人的居住地此时归在健驮逻国(即乾陀罗国)名下,但此时健驮逻国也是王族绝嗣,役属迦毕试国。

佛陀在世时,未到过此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