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都能产生痿病

 山东中医竹林 2022-05-05 发布于山东

【跟肖师学中医专栏】治疗各种过敏病之绝技

原创 肖春宏 经方日记 2022-02-13 10:13

收录于合集#肖师医话90个

跟肖师学中医2022.02.13年第4期

从升降角度来看,是左升与右降不平衡,从阴阳角度来看,阳与阴不平衡,表现为阳盛阴衰,或者阳衰阴盛。

阳盛阴衰的病机是阳盛耗阴液。

阳衰阴盛的病机是阳衰产生阴邪。

例如脾肾阳虚,这是左不升,脾肾阳虚则气化无力而产生水湿等阴邪。

右不降而气逆,气逆挟浊阴而上,患眼疾了。

痿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常见,亦称痿躄。

“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

“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足不能行。

二者统称痿躄。

一,为什么五脏都能产生痿病呢?

这是因为:

1,因为肺主皮毛,所以肺有热,热灼伤津液,津液被热消耗了就不能滋养皮毛,产生皮痿,皮痿的症状是皮毛干枯不润;

2,因为心主血脉,所以心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产生脉痿,脉痿的症状是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小腿松驰而不能站立;

3,因为肝主筋膜,又因为肝与胆相表里,所以肝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并且热灼伤津液,使筋膜失养而干枯,产生筋痿,筋痿的症状是筋拘急挛缩,屈而不能伸;

4)因为脾主肌肉,又因为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脾有热,则灼耗胃津而口渴,津液不足则肌肉失去津液滋养而产生肌肉痿,肌肉痿的症状是肌肉麻木,不知痛痒,痿缩无力;

5)因为肾主骨,又因为肾精生骨髓,所以肾有热,热灼耗肾精,使得肾精不足,导致髓减骨枯,产生骨痿,骨痿的症状是腰脊举动无力。

皮痿、筋痿、脉痿、肉痿、骨痿,统称五体痿。

总之,“热”是产生五体痿的病因。

那么“热”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多数是情志不遂,五志化热。少数是外感湿邪,湿郁化热。

 二,怎么鉴别诊断五体痿呢?

根据五脏所主的五体、五色、五华等异常改变进行鉴别诊断是哪种痿证?

例如:肝主筋,与青色对应,其华在爪。

如果筋挛缩、面色青、爪枯槁,那么就是肝产生的筋痿。

具体鉴别诊断如下:

1)皮痿以皮毛干枯不润为特点,可伴有咳嗽、气喘等;

2)筋痿以筋挛缩不能伸为特点,可伴有面色青、爪枯、口苦等;

3)骨痿以腰脊不能举,足不能站立为特点,可伴有面色黑,齿枯等;

4)脉痿以膝踝关节不能提屈,小腿软弱不能站立为特点,可伴有面色赤、浅表部位的血络充盈等;

5)肉痿以肌肉麻木不仁、下肢痿软无力为特点,可伴有面色黄、唇干、口渴等。

中风后遗症,病人的手指伸不开,向内侧紧缩,用力搬手指都搬不开,这是筋痿,主要病因是肝热。

常常是把肝热清了而没有养肝阴。

三,肺热叶焦为什么生痿证呢?

1,为什么肺是五脏六腑之长呢?

这是因为:

(1)由于肺朝百脉又主治节,治节就是治理调节,具体指的是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作用。所以气血营卫的布散都从肺开始,从这个角度讲,肺是五脏六腑之长。

(2)《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谷之精微由脾胃化生之后,要想布散到全身而发挥其营养作用,需要肺的宣发作用将从脾输送来的水谷精微布散到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其它各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肺也是五脏六腑之长。

(3)从营气的运行来说,营气运行的第一条经脉是肺经。从位置来说,肺为华盖,肺在五脏六腑当中位置最高,覆盖在心脏之上。因此,肺是五脏六腑之长。

2,正因为肺是五脏六腑之长,如果肺热太盛,使肺叶焦枯,那么肺就不能布散气血津液,五脏和四肢得不到气血津液的滋养,则产生五脏痿以及四肢痿软无力。

前面讲过肺有热,热不太盛,没有使肺叶焦枯,仅耗灼津液,则产生皮痿。

四,痿与痹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呢?

1,痿和痹的区别:

(1)病因不同,痹病纯属于外感风寒湿所得的,而痿病有外感湿热,也有七情内伤所得的。

(2)病的性质不同,痹病以阴寒性为多见,而痿病多以阳热性为主。

(3)病的传变不同,痹病是由外向内传,先得五体痹,后得五脏痹,例如先得筋痹,后得肝痹。而痿病是由内向外传,先得五脏热,后得五体痿,例如先得肝热,后得筋痿。

(4)病的症状特点不同,痹病以疼痛、酸楚、麻木不仁为主,病情变化受季节、气候影响明显。

而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主,一般无疼痛、酸楚,病情变化与季节、气候无明显关系。

2,痿和痹的联系:

痿和痹有时可以互转。例如:肌痹则经脉不通,可以转变为脉痿。

五,《素问·痿论》说:“治痿独取阳明”,真正意思是什么呢?又为什么呢?“治痿独取阳明”意思不是单独只取阳明经,而是说治各种痿证都应该取阳明经的穴位,同时还要根据痿证属于哪一脏,属于哪一经,取该经穴位针刺治疗。

也就是说,既要治阳明胃,针刺阳明经的穴位,又要针刺与痿证相关经脉的穴位。为什么各种痿证都要兼取阳明经的穴位呢?这是因为: 

1,阳明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亦即五脏六腑之大源。

阳明胃化生的气血津液滋润宗筋,宗筋是指众筋,众筋聚会于前阴部位。

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

宗筋不能主管关节运动的原因在于阳明胃虚或阳明胃经不通,不能供给宗筋气血和津液。

 2,冲脉又叫做十二经脉之海,冲脉运行范围最广,其藏血最盛,所以冲脉又叫做血海。

冲脉的作用很大,既能够滋养人体的三阴经,又能够灌溉人体的三阳经,还能渗灌溪谷,溪谷是指肌肉之间以及骨节之间的缝隙,其中小者为溪,大者为谷。

而冲脉与阳明经相合于前阴部位的宗筋。阴经阳经都总会于前阴部位的宗筋。

冲脉和阳明经共同地与阴经阳经再会合于少腹部位足阳明经的气衔穴,气街穴也叫气冲穴。

所以阳明经是它们的统领,即阳明为之长。 

3,人体的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惟有“带脉”横向环绕一圈,好像腰带一样,约束着所有经脉。

督脉督一身之阳气,阳明经有一个别支贯通于督脉。 

因此,阳明虚了,那么宗筋失养而松驰了,所有的筋都松驰了,带脉也不能够起到约束诸经脉的作用了,所以下肢痿弱不能运动了。

针灸治疗痿病独取阳明,用药治疗也独取阳病,比如好用药。

治皮痿用清燥救肺汤,治筋痿用代木汤,用骨痿用地黄汤,用肌痿用易黄汤。治脉痿用导赤各半汤。

明白医理后,诊治五体痿就简单了。

治疗中风,治疗方案开始就要高瞻远瞩,考虑到脉痿与筋痿,可以大幅度减少后遗症。

西医可以保命,中医可以保康复!

我同学用柴芩温胆汤,有个意外收获,就是中风后遗症的腿比以前好使了,他理解不了,跑来问我为什么?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了。

我让他把舌发给我,我一看舌,舌的心位与肺位红赤,心热生脉痿,肺是五脏之长,生五体痿,用柴芩温胆汤降右,则心肺之热下降入肾水,腿就比以前好使了。

我给加了桑叶,竹叶,珍珠母,又把高血压降下了,我同学惊叹中医了不起!

据考证陈士铎应该是傅青主一系的传承,用药很有特色,用对了确实有枪响鸟落的良效曾用陈先师所述清肠饮治疗几例单纯性阑尾炎,数剂而痊愈

七,痿病不同阶段各自怎么治疗呢?

辨阶段就是辨疾病处于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

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同阶段治法不同。

痿病之初,都有肺热表现,要清肺热。痿病到了中期,已经没有明显热象了,就不要再清热了,调脾胃是关健。痿病到了后期,以补肝肾为主。

即:初期以清肺热为主,中期以调脾胃为主,后期以补肝肾为主。

痿证,即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出现在其他病中,成为并发症。对于痿病的诊治,理法方药系统讲完了。

痿证,患处在皮,肌,筋,脉,骨。病位在心,肝,肺,脾,肾。病性是热。

其中之重要者,胃与肺也。

肺为五脏之长,治痿独取阳明。

就这么点东西,再没了。

扶阳派,威风案例多,但是其中有几个是治痿病的案例?

而益水派,威风的案例治痿病的多。

故我们都要学习,此为明智之举!

为啥要扶阳?阳被伤了!被谁伤的?

寒邪与寒药,故要扶阳。

为啥要益水?阴被伤了!被谁伤的?热邪与热药,故要益水。

扶阳派与滋阴派都不是纯中医,执两用中才是纯中医!

《弄清楚中医里的厥病》

厥病是以手足的冷热为特征的疾病,分为寒厥和热厥。

然而《黄帝内经》所说的寒厥和热厥,与《伤寒论》所说的寒厥和热厥,概念的内涵不相同。

《黄帝内经》所谓的寒厥是指由于“阳气衰”、“阴气独在”而出现以“手足为之寒”为特征的病证;

热厥则是“阴气衰,阳气独盛”,以“手足为之热”为特征的病证。

而《伤寒论》所谓的寒厥、热厥,其症状皆以“手足逆冷”为特点,其病机则是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

寒厥者,本因于阳虚不能温煦四末,而热厥者,则是本因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或热郁于内,阳气被“热郁”阻隔,阳气不能外达温煦四末,即所谓“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所称之厥与《伤寒论》所称之厥,所指不尽相同,应予注意!

因此,肾阳虚,一定手足凉,而手足凉未必肾阳虚。

在《伤寒论》中,厥是指手足厥冷,就是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是指冷从手足向着肘膝方向发展。

厥只是一个症状,它不会单独出现,必伴有一个或几个相对固定的症状出现。

只有厥与其它不同的症状结合,才能确定病因是什么。

《黄帝内经》里有30多种“厥”,《伤寒论》里有50多种“厥”,仅凭“厥”一个症状,无法确定病因是什么。

《内经》的“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此中的“厥”是根据什么确定“属于下”的?根据同时伴见的“固泄”症状。

手足厥冷,再一看舌,不是阳虚,而是热厥,气厥,水厥等等。

边学习,边临床,边领悟,渐渐明白了,手足厥冷的病因一个字“郁”,热郁,气郁,水郁等等。

并且不是单纯的郁,经常是几种郁同存,于是越鞠丸大放光彩!

被尘封已久的越鞠丸,又闪闪发光了!

越鞠丸治六般郁

气血痰火湿食因

芎苍香附兼栀曲

气畅郁舒痛闷伸

又六郁汤苍芎附

甘苓橘半栀砂仁

六郁最终都化火,火暗耗阴血,于是我用二陈汤合越鞠丸加当归,熟地。

现在经济是三期叠加,不景气。人压力山大,郁证倍增!

朱丹溪,对伤寒论的寒厥读懂了!

【病例】某女,36岁,患病半个月,形体寒冷,时时战栗,胸闷如塞,两胁疼痛,乳房发胀,嗳气频频,叹息则舒,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沉弦。

【分析】虽然形体寒冷,时时战栗,舌苔白,但是无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舌淡白等阳虚定性症状,因此不是阳虚,而是阳郁。

阳郁则阳气不能布达全身而出现形体寒冷。

何因导致阳郁?

咱们来分析一下,患者两胁疼痛,这是肝的定位症状,可以确定病位在肝。

乳房发胀,叹息则舒,这是气滞的定性症状,可以确定病性是气滞。

病位与病性结合是肝郁气滞。

由于气行则阳气行,所以气滞则阳郁。

先有气滞,后有阳郁。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因此用四逆散治肝郁气滞之本,再加桂枝和薤白辛散之品,治阳郁之标。

注意,桂枝与薤白的用量宜小,不宜大。

此病例,既不是热厥,也不是寒厥,而是气厥。

治疗各种过敏病之绝技

中医治疗过敏病,需要辨出过敏病是什么证,而证是由病位和病性构成,只要分别确定了病位和病性,则证就确定了,之后根据证选择治疗方剂。

一,【过敏病的病位在脾与肺,恒久不变】

如果人体不接触异物就不存在过敏之事,但是这不是治病的根本办法。

人体接触异物是什么部位?人闻到某种气体过敏,气体从口鼻入,人体接触气体的都位是口鼻,因为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所以闻到某种气体过敏,可以确定病位在脾肺;

人吃某种食物过敏,食物从口入,气味从鼻入,人体接触食物的部位是口鼻。

因为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所以吃某种食物过敏,可以确定病位在脾肺;

人接触某种物质过敏,某种物质从体表入,人接触某种物质的部位是皮毛肌肉。

因为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所以人体表接触某种物质过敏,可以确定病位在脾肺。总之,过敏病的病位在脾肺,恒久不变。

二,【过敏病的病性因人而异,永远变化】

各种过敏病的病位是脾肺,永远不变。

脾肺的病性因人而异,永远变化。

因此诊断只需要分别确定脾与肺的病性,脾肺最常见的病性是气虚,外受风邪,故常用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提醒注意,学中医不能机械,见过敏病就只治脾肺,有时兼其他脏腑病,一同治之。

过敏病是病位不变,而病性因人而异,假如病性也不变,就可以机械化流水治疗过敏病了,我们该下岗失业了。

而“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这是病性不变,而病位因人而异,只确定火在何处就完活了。

您看辨证多好学,是吧?

曾师:肖师,过敏病位在脾肺,病机可理解为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气机失调,治疗还是按中医大法调升降、和气血、平阴阳就好了!

临床中很多小孩过敏,面黄肌瘦,一看就知脾虚纳差偏食引起,我基本上补脾开胃,嘱其必须均衡饮食就OK了!

去年一个小孩,反复全身过敏,市、省医院到处诊疗,诊为荨麻疹,就是治不好!

来我处,交待什么都吃,过敏的食物开始少吃,逐渐增量,美其名曰″脱敏疗法″,再予六君子汤合焦三仙服近一个月。不好意思,年前和他奶奶吃饭时,说孙子再也没发荨麻疹了!!

讲述丨肖春宏恩师、曾艺文恩师

整理丨林佳明

编辑丨林佳明

中医林佳明

林佳明,副主任医师,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李可亲传弟子广东省名中医阮永队教授,跟随冯世纶老师学习经方,致力于通过互动、分享、问答,帮助更多人学习中医,运帮助到更多身边人,造福一方百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