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搏和呼吸 —— 谁先停止?谁先恢复?为什么?(四)

 yy2751 2022-05-06 发布于黑龙江省

Image

30 年前国外文献首次报道了接受 CPR 的患者,在无脉搏和其他生命体征的情况下,恢复了意识的现象。国外学者将此现象称之为「CPR-Induced Consciousness(CPR-IC)」,即「基础心肺复苏诱导的意识」[1]。此后一些国外文献也有类似报道,说明类似情况并非十分罕见。

CPR-IC 发生时,处在被按压状态的患者在无呼吸、无心搏的情况下,可有一项或数项下述临床表现:能够部分懂得复苏者的指令、能睁眼、闭眼、张口、呻吟、言语、手臂活动,以及做出阻止按压的动作等。

心搏骤停患者经过复苏,其生理功能逐级恢复(先恢复心搏,再恢复呼吸,最后恢复意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的规律,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意识,多数情况下提示患者已经恢复自主循环。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考虑为 CPR-IC。

1)国外文献关于 CPR-IC 的报道

① 2021 年《神经护理学》杂志[2]

患者男性,57 岁。患肾功能衰竭。心搏骤停发病后经超声心动图及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证实。其心电图的表现形式为心电静止(asystolic cardiac arrest)。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能够保持意识清醒和警觉(原文:He was awake and alert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始终能够感受并遵循复苏者发出的简单命令,直至意识丧失,患者于复苏 3 小时后死亡。

该文章的结论是:「尽管发生了心搏骤停,在有效的复苏下,患者有可能保持高水平的意识。充分认识这种情况,可以帮助复苏者决定是否应用镇静剂,以及将 CPR-IC 作为复苏持续时间的参考依据」。

② 2016 年美国《院前急救》杂志[3]

患者男性,52 岁。院外他人目击下发生心搏骤停(OHCA),在除颤前的 CPR 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强烈的躁动和四肢拍打情况(severe agitation and thrashing of his limbs),这种反常的暴力行为增加了 CPR 的难度。

尽管患者在复苏时展示出不典型的心搏骤停表现,但经过高质量 CPR、标准的高级生命支持(ALS)及电击除颤后复苏成功。

患者随后接受了紧急经皮冠脉干预(PCI),发现其左冠脉前降支 100% 闭塞,经治疗患者 3 天后出院,神经系统评分为 1(最小刺激就能唤醒)。

③ 2020 年印度《重症医学》杂志[4]

患者男性,62 岁,既往患糖尿病、高血压及缺血性心脏病。自述 2 个月来体重减轻了 10 公斤,2 天前表现为腹痛、腹胀、便秘及虚弱。

因腹腔 CT 提示肠梗阻,故行剖腹探查术,并行结肠切除及回肠造口术。术后转往 ICU 治疗,拔管后给予 BIPAP 正压通气,血流动力学稳定。

次日早晨患者被唤醒后,诉胸部有轻微发紧,此时心电监护显示为窦性心律。但随后患者发生心脏停搏,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心电图显示无脉电活动。

在 CPR 的过程中,患者能保持睁眼状态,并能遵从复苏者的简单指令,如张开嘴等。患者在未麻醉及用镇静剂的情况下进行了气管插管,并在实施了 3 个循环的 CPR 后意识丧失。

经过 40 分钟的抢救,患者没有自主循环恢复的迹象,故告知家属,放弃复苏,宣布死亡。

文章的结论是:「随着循证医学在院前心肺复苏实践的进展,今后将会遇到更多的经过复苏而出现意识的心搏骤停患者。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对 CPR-IC 的研究、教育和训练。此外我们还需要得到复苏指南对此现象的更好的指导」。

④ 2012 年 3 月《复苏》杂志[5]

2 名心搏骤停患者,在院外复苏时出现 CPR-IC,但患者未能存活。2 名患者都是院前心搏骤停,均得到了院前急救医生的复苏,经过长时间的高级生命支持,特别是使用了机械按压装置。

在机械按压的过程中,一名 57 岁的出现了 CPR-IC 现象,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指令睁眼闭眼及活动上臂。但是后来急救者终止复苏,患者死亡,似乎证明延长复苏时间是无意义的。

另一名 58 岁的患者可以自行移动上臂,在应用了镇静剂后被送往医院,接受了体外生命支持(ECLS),但患者于入院 1 天后死亡。

文章指出,在已经「死亡」的患者身上出现生命现象深深令人不安(The presence of life signs in「dead」patients was a deeply disturbing event),且复苏指南并未阐述过这种情况。

尽管患者出现了生命迹象,但急救医生不得不终止复苏。CPR-IC 应在以后的指南中加以研究,包括这些生命迹象的定义和管理等。

⑤ 2019 年 4 月《美国急诊医学》杂志[6]

一项荟萃研究,作者从 PubMed,MEDLINE,CINAHL and Scopus 上的 336 篇相关文章中,选取了 10 篇有 CPR-IC 案例报告的文章,病例数少则 1 例,多则 112 例。心搏骤停的发生地点分别在院外和院内,多数患者接受了心脏按压。其中 40% 的患者有完整的 CPR-IC 的病情描述,有 40% 的患者使用了镇静剂。

文章指出,应对 CPR-IC 开展进一步研究,包括对这种现象的更好的阐述、解释和管理。

通过深入研究,方能进一步了解 CPR-IC 现象的潜在影响,特别是 CPR-IC 发生时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权威认定。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治疗方针的制定,如是否应用镇静剂、是否需要约束患者以及治疗 CPR-IC 对生存率的影响等。

⑥ 2015 年 9 月的《复苏》杂志[7]

一项系统回顾研究,从 Medline,PubMed,EMBASE,Cinahl 数据库及 Cochrane 图书馆中搜索以关键词为「consciousness(意识)和 CPR」的所有研究文章。

系统回顾了相关的 50 篇文章摘要,其中有 9 篇研究报告和 10 名患者与 CPR-IC 有关。其中 4 名患者在院前发病,6 名患者在院内发病。有 6 名患者接受了机械按压装置的 CPR,3 名患者被应用了镇静剂。结果有 4 名患者生还。

所有的文章都对患者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意识情况做了阐述,如患者有目的的上臂运动、言语交流及对复苏的干扰动作。文章的研究结论是:「尽管 CPR-IC 在医学文献中并不常见,但由于机械 CPR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故心肺复苏指南中需要增加识别及管理 CPR-IC 的内容」。

2)如何看待 CPR-IC 现象?

① CPR-IC 的出现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是非终末期疾病患者;目击下的心搏骤停(witnessed arrest),患者得到了及时的 CPR(early CPR);得到高质量心脏按压(skilled CPR)[6]

高质量 CPR 可以为患者提供停搏前心输出量的 20%~30% 的血液循环[8],足以维持脑的灌注压[9],从而使患者恢复意识(make the patient conscious)[7]

CPR-IC 现象的出现与患者的存活率似乎不呈正比关系。其「越级恢复」的机理也尚未阐明。更重要的是发生 CPR-IC 时并不意味着患者已经恢复自主循环,因此,CPR-IC 的出现不是终止复苏的适应证。

尽管作者尚未检索到有 CPR-IC 报道的国内文献,但检索到数十篇相关报道的国外文献,说明 CPR-IC 现象就世界范围来说虽不多见,但并不十分罕见。随着复苏技术的进步,CPR 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今后出现复苏时 CPR-IC 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

③ 机械按压装置(mechanical devices)的使用可能是 CPR-IC 现象增多的原因


正如指南指出的:徒手心脏按压很难产生超过 40 mmHg 的平均动脉压[10],而使用机械按压可能取得更好的结果。而今后随着机械按压装置的广泛应用,也可能会增加出现 CPR-IC 的患者。

④ 患者出现 CPR-IC,可能对心肺复苏产生干扰作用


一方面,它可以误导复苏人员,以为患者恢复了自主循环,从而停止复苏;它还可以让复苏者难以做出放弃复苏的决策。

另一方面,它可以从伦理方面给复苏者带来困扰,从而对复苏产生不利影响。试想,如果复苏者面对一个可以睁眼看着他,并用手臂阻止他按压的患者,会产生何种困惑和心理压力?

⑤ CPR-IC 的识别

当发现患者恢复意识时,不应轻易停止按压。建议再按压 1~2 分钟后再做甄别。

CPR-IC 与自主循环恢复的区别点是后者同时还有心搏和呼吸,故一旦停止按压,应仔细检查患者有无颈动脉搏动并通过观察胸腹起伏检查呼吸。

此外,监护仪上患者的心电活动、指脉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波形图也有参考价值。

如患者仅有意识,而无其他生命体征,说明是 CPR-IC,而不是自主循环恢复。因此应继续复苏。

⑥ 关于 CPR-IC 的鉴别、评估和管理

如是否应用镇静剂或麻醉剂、是否用物理方法限制患者活动、这些干预措施能为患者带来何种影响,以及出现 CPR-IC 时应继续或放弃复苏等,尚不得而知。

目前各国及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还没有对 CPR-IC 现象展开深入研究,也没有对此现象的干预方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因此我们期待展开对 CPR-IC 的系统研究,也期待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能够给出与 CPR-IC 相关的诊疗指导意见。

策划:ly

投稿:wangliya1@dxy.cn

参考文献:
1. Pete Gregory, Ben Mays, Tim Kilner, Ceri. Sudron An exploration of UK paramedics' experience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nduced consciousness[J]. Br Paramed J. 2021 Mar 1;5(4):9-17. doi: 10.29045/14784726.2021.3.5.4.9.
2. Bihari S. Rajajee V. Prolonged retention of awarenes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or asystolic cardiac arrest. Neurocrit Care. 2008; 9: 382-386
3. Joshua Pound, P Richard Verbeek, Sheldon Cheskes. CPR Induced Consciousness Dur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Case Report on an Emerging Phenomenon[J]. Prehosp Emerg Care . Mar-Apr 2017;21(2):252-256. doi: 10.1080/10903127.2016.1229823.  Epub 2016 Oct 28.
4. Ali Asghar, Bushra Salim , Saqiba Tahir,et,al. Awarenes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 Indian J Crit Care Med . 2020 Feb;24(2):136-137.  doi: 10.5005/jp-journals-10071-23345. 
5. Lapostolle Frédéric Petrovic Tomislav Alhéritière Armelle Agostinucci Jean-Marc Adnet Frédéric. Life signs in 「dead」 patients[J]. resuscitation. Published:March 26, 2012DOI:https:///10.1016/j.resuscitation.2012.01.045
6. A Pourmand , B Hill , D Yamane , E Kuhl. Approach to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duced consciousness, an emergency medicine perspective[J].  Am J Emerg Med . 2019 Apr;37(4):751-756.  doi: 10.1016/j.ajem.2019.01.051. Epub 2019 Jan 29.
7. Alexander Olaussen Matthew Shepherd Ziad Nehme Karen Smith Stephen Bernard Biswadev Mitra. Return of consciousness during ongo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Resuscitation,2015,86:44-48. Published:November  03, 2014 DOI:https:///10.1016/j.resuscitation.2014.10.017 PlumX Metrics
8. Martens P, Mullie A. Sedation during and after CPR-efforts: is it worth a guide-line? Resuscitation 1995;29(3):223–224. DOI: 10.1016/0300-  9572(94)00836-5. http://hdl./10822/884731.
9. Tobin JM, Mihm FG. A hemodynamic profile for consciousnes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esth Analg 2009;109(5): 1598–1599. DOI: 10.1213/ANE.0b013e3181b89432.
10. Nolan JP, Soar J, Zideman DA,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for resuscitation 2010 section 1. Executive summary. Resuscitation 2010;81(10):1219–1276. DOI: 10.1016/  j.resuscitation.2010.08.021.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