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中风与伤寒

 xiang0_117 2022-05-07 发布于吉林省

对于《伤寒论》因为里面大都是某某症状用某某方。没有讲什么理论体系,也导致古往今来解读《伤寒论》的太多,对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演变也是层出不穷,学习得越多的分析体系反而会让学者莫衷一是,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学习才好。我也是看过太多注解后才返璞归真的认真学习《伤寒论》的原文,抛开一切注解,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因为临床理解运用经方治疗过不少疾病,疗效满意,今给大家所讲只是我个人学习《伤寒论》的体会。我个人认为要学习好《伤寒论》首先一定要明确《伤寒论》当中的中风和伤寒指的是什么?其六病又代表的是什么?只有明白这两项我们才能够深入的去理解学习《伤寒论》,才能够在临床中有的放矢。

今天我们就先来谈谈“中风与伤寒”,这中风与伤寒在《伤寒论》中并非太阳病才有中风和伤寒,而是在六病中都有提及,六病都有伤寒和中风,故而必须要明确什么是伤寒,什么是中风。在《伤寒论》中本有一篇 伤寒例, 这一篇是用来解读什么叫伤寒的,不过我认同一些医家之言,同意这篇文章并非张仲景所写,是王叔和整理的时候加进去的。故而我也不按伤寒例来给大家讲什么是伤寒。

我们先来看看六病里面关于中风和伤寒的条文:

1、太阳病的伤寒和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2、阳明病的伤寒和中风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3、少阳病的伤寒和中风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4、太阴病的伤寒和中风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我认为这里指的是太阴的伤寒)

5、少阴病的伤寒和中风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中风)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伤寒)

6、厥阴病的伤寒和中风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中风),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

从以上条文,大家不难看出伤阴的叫中风,伤阳的叫伤寒。那么,张仲景为什么给定名为中风和伤寒呢?我们还是回顾一下河图。

《内经》里面提到我们学习中医一定要“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只要我们站在阴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就会不一样。虽然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去细化就有无限的可分性,我们不可能做到无限,但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要一”就可以了,也就是一阴一阳。无论划分多少个阴阳,归纳起来还是一阴一阳,我们把握住一阴一阳的运行轨迹就可以了。我们学习中医,离不开自然,中医叫天人合一,人的气机变化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我们可以借助自然规律来推演人体气机的变化,这方法在中医叫取类比象,也叫类比。我们自然界是阳气从天上照射到土地,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力再逐渐渗透到地下的水,水里面有热力以后就会上腾,通过地面而升腾于天,水气在天空凝聚到一定程度,又会以雨的形式下到地面,由地面再渗透到地下。地下水复由于太阳的热力而上腾,循环不断。阴阳分而言之,水为阴而上腾,这叫阴升。太阳的热力从上而降,这叫阳气下达,也叫阳降。此自然之规律,一阴一阳之准绳。阴阳合而言之,水中含阳方可升,自然界万物均负阴而抱阳,阴阳要在一个和合状态才是正常的。所谓阳中有阴,阴中含阳。如果阴阳不是和合状态而是一个分离状态,就会“阴阳离诀,精气乃绝”而毫无生机可言。

我们还是来看看水,水是通过土而上腾于天的,所以叫地气上为云。我们看河图,土居中。土之上为南,为火,为热。土之下为水,为寒。《内经》里面说水与火是阴阳的征兆,虽然世界阴阳可以无限划分,但我们只要把握住水与火就行了。《内经》里面又说左右不过是阴阳的道路,是阴阳运行的轨迹,也就是水火运行的轨迹。左为东,生风木而主升。右为西,升金而主杀(主降),我们古人把杀和伤是连在一起的,性质一样,程度不同而已。如我们看见的杀害、伤害。故而西方也叫主伤。北方为水而藏阳,主寒。这样就出现了我们的中与风,伤与寒。为什么没有火呢?因为火是主导,我们的水要升腾必须要有热力才行。

火在人体也代表心,在《灵枢。邪客》里面提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藏神,心是不能受到任何伤害的,心伤则神就会离开人体,人就会死亡。自然界是热力主导气机的运动,在人体就是神主宰气机的运动。

在我们人体,脾胃为中土,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将饮食转化为阴精以后就要上输于心,通过心得作用再敷布全身。阴精上奉的运动形式归于肝,归于风。故而阴液的升腾正常与否和脾和肝有关系,要么是生化之力不足,要么就是上奉之力不足。统称为中风。心为火,要下达于肾而潜藏,下达的运动形式归于肺,归于金,归于伤;心火到达肾就叫藏,能够正常的潜藏就会寒。阳气能否正常潜藏,一样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能不能正常的降,其二是能不能正常的藏。故而阳气的收敛正常与否和肺和肾有关系,要么降不及,要么藏不及。统称为伤寒。

故而我对于中风和伤寒的认识是,伤阴叫中风、伤阳叫伤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