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是对自由的邂逅

 黎荔专辑 2022-05-08 发布于陕西省

诗歌是对自由的邂逅

黎荔


语言在诗人的手中,是一个可以扭曲拉伸、延展变形的东西,他们兴致勃勃地寻求着语言的各种全新组合,寻求与世间万物重新建立的认知和链接关系。
 
有些诗纯粹就是语言实验,诗人驰上了一条语言的高速公路,不顾一切,向前向前。有时超速,急刹车,出人意料,奇险迭出。比如巴西大诗人安德拉德的这首诗,就特别好玩,把一个极其简单的句子折断,颠倒,变化,而且不断重复,就成就了一首诗的美妙韵律。
 
《在路的中央》 安德拉德
 
在路的中央有一块石头
有一块石头在路的中央
有一块石头
在路的中央有一块石头
我的生活单调得令人生厌
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情
我不会忘记在路的中央
有一块石头
有一块石头在路的中央
在路的中央有一块石头
 
一个人只有忍受着单调,才会把“在路的中央有一块石头”这样不起眼的景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把这个句子折断、重复、不断把玩。儿歌为什么吸引孩子?对孩子来说,意义并不重要,声音更能带给他们愉悦。重复与变化,节奏与韵律,是诗歌语言的一个特征。明明那么意义简单的一首诗,当在重复中不断变化,竟如同法师的咒语,当诗人念动,我们便失去理性的判别力,除深堕其中别无他法。我觉得这首诗最迷人处,在于叙述时贯穿始终的失落、恍惚、虚无,和落实到细节上的一种或连诗人自己也不察觉的真切的欢喜,两者刹那间的奇妙混融。正因为生活单调得令人生厌,才让人有了写诗的理由,而诗歌将人带向了一种微微眩晕的离地飞行。


 
一个生命只要想表达,在每一种表达中就会生成独有的语言形式,不用受外在规则的限制。在这方面,为什么孩子总是语出惊人,经常有些话,特别新颖有趣、想象力奇特。而大人们为什么总是这样语言无味,因为他们总是用习得的概念知识,将一个个词的意义固定了下来,他们忘记了语言表达感觉时是可以自由组合的,通过隐喻可以去表达语言之上的东西。诗人是在身上保留了童年的清澈,保留了语言的敏感与灵动,没有成见地去表达对万事万物的感觉与发现,精神活动拒绝受到干扰、语言的自主权拒绝被剥夺的人。因为有语言的自由,所以,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生命的自由。读一读下面美国诗人威廉斯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人如何自由而个性地运用语言,沉浸和享受于语言的游戏。
 
为一位穷苦的老妇人而写》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嚼着一枚李子
在大街上,手里
拿着一口袋李子
味道真好,对于她
味道真好,它们吃起来
味道
你看得出来
从那神态沉醉在
她手中那半个
吸吮过的。
得到宽慰
一种熟李子的安慰
似乎充满了空间
它们味道真好。
 
威廉斯把一枚李子的酸甜,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可以在想象中吸吮到他为我们描述的李子味道:他就是这样把一位穷苦老妇人生活的小小喜悦,赋予这首诗
 
我以为,好的语言表达,必然是多义、混沌、千变万化的,可以向无数个方位展开,展示多样性与可能性,就像珊瑚或者什么海生物的触角似的。诗的节奏也很特别,句子不断地断裂,被拆开并且跨行,造成了停顿,既起伏又跌宕。正是这种断断续续的节奏感,让人无法一下子把它读完,于是只有慢下来一点点地品尝,每一个字词。反复的吟哦,节奏的断续,分明有一种欣喜激情在其中跳跃,作为读者的我们,读着读着,沉浸其中,也不由得感叹味道真好,味道真好。


 
诗歌看似简单,但诗歌的写作却有着极高的门槛,需要语言的训练和自觉。我觉得诗歌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一个好诗人一定是善于创新的。比如李白的诗,好就好在他在语言层面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个时代的诗歌本应该是非常规整的,五言七言,合辙押韵,但是突然冒出一个外星人(谪仙人)写出这样完全没有章法的诗,这就是新意。前面举例的两首诗,虽然看似单纯,但敢于打破常规,全诗一种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节拍随着重点的微妙转换而不断变化,如同一个又一个波浪涌动。诗看似清晰、简单、易懂,从字面上看也确实如此,但一经细读,就会感到这些在字面上毫无难度的作品,要想真正了解却十分困难。这并不是在有意为难读者,而是诗人把观念深藏其中,只是捕捉和保留住周围能直接深深触动感官的表象,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理解。
 
会做语言实验的人,是真正懂得语言的人,语言是活的生命体,变化伸缩,无穷可能。诗歌是语言的梦工厂,它创造出奇妙的世界。诗歌是思维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诗歌是一个秘密,它说岀内心真诚的部分。诗歌是对自由的邂逅。诗歌语言的魅力,会让人感觉自己不断地被某种外力引领着向上攀升,同时又似乎随时都在感受坠落般的失重。好的诗歌让我们进入诗歌的内部感受与思考,使我们暂时摒除纷乱与嚣扰的外界,而活在诗歌时间的天空中,也可以说是诗歌语言的美酒里,让文字眩惑自己的眼睛,沈醉于一种美妙的酩酊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