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据和证据审查(一)

 神州国土 2022-05-08 发布于河北省
证据,是认定事实的依据。事实与法律评价之间,是因果关系。因此,研习和适用法律,不得不对证据问题保持高度重视。脱离证据谈事实,容易陷入主观臆断。脱离证据谈法律评价,更是虚无缥缈。

一、什么是证据?
在诉讼法条文中,明确证据定义的是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民事诉讼法对证据没有明确定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事诉讼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指出: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材料。行政诉讼法同样缺乏对证据的明确定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诉讼法》释义与案例中指出: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是否客观存在的材料。由此可知,三大诉讼法对于证据的定义,是有区别的。同样有区别的,还有对证据的分类和排序。

图片

二、证据的分类

学理分类具有参考价值,但是实务中,最重要的是法定分类。由上表可知,物证、书证、电子数据、视听资料、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证据名称的表述是相同的,但是对人证的表述是有区别的。在刑事诉讼中,细分为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在民事和行政诉讼中,分为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

需要注意的是排序。按通常的表达习惯,靠前者较为重要。以刑事诉讼来说,物证、书证靠前,民事诉讼中则以当事人的陈述排列第一位。原因,是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的自认较为重视。当然,法律的排序不等于实务中的取证顺序。比如,在刑事诉讼中,虽然物证、书证靠前,但是在未取得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之前,与案件相关的物证、书证可能较为隐蔽,无法取得。所以,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的转变,并不容易。

三、证据的审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82条起,对物证、书证等各类证据的审查进行了详细指引,比如对物证、书证应当着重审查:

图片

民事诉讼司法解释中,缺乏对证据审查的详细指引,仅以第104、105条规定,法院应当组织当事人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进行质证,并针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说明和辩论,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照法律规定,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当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进行了补强规定。

行政诉讼法是阙如的,原因是参考民事诉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