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鹰老师、李力老师、张连仲老师直播听后感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5-09 发布于甘肃省
00
开头的话

刘鹰老师是我的老朋友了。认识张连仲老师是在西北师大参加张维民教授组织的英语教学研究与实验基地的会议上,李力教授则是网络上认识的。第二次见张连仲教授又是在刘鹰老师组织的全国学术会议上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会议时,同桌吃饭,合影留恋,回京后张教授让外研社寄来一套全英文的外语教育书籍,一晃都快10年了。几位都是我非常尊敬的师长,对我的影响和帮助也很大。我想,如果对他们直播内容作出一个反馈,说说自己的想法,也不至于被误解为僭越。

最近三位教授组织了一场直播《外语教育的东方视角与探索》听者甚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下面的留言看,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与认同。作为刘鹰老师的忠实粉丝,张连仲教授的拥趸,李力教授的    ,想谈点自己感觉困惑的地方,以得到几位专家学者的进一步帮助,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几位提出要建立中国化的英语教育理论。从中国的本土哲学与本土思想出发,建立起中国化的外语教育理论,这是一个宏大的构想,据三位老师讲,我国的张正东教授就是一个致力于此并获得丰硕成果的学者。张正东教授的东西,我读得并不多,只读过他的一本《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起基本思想“中国学生在中国学校中国社会学习外语”确实应该作为中国外语教育研究的出发点、研究过程的支撑点和研究成果的落脚点(赵壁,2014)。

尽管如此,我听了三位教授的直播后,还是有一些困惑。

01
困惑一

困惑一:科学能不能中国化?

我们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就是说,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是不分国界的;但科学家掌握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取得了科学成果后,到底为谁服务,还是有国界之分的。我想,对于自然科学,这个道理很明确,一下子就能说清楚,中国化的牛顿力学、中国化的相对论、中国化的量子力学,都是荒谬的名词,因为科学是无法本土化的,万有引力是不分国别的,有分别的,可能就是看这个科学原理是那个国家的科学家发现的。

现在我们提出要建立中国化的外语教育理论,这当然是好的。问题在于,外语教育理论是不是一种科学,如果是科学,如何中国化?如果不是科学,那么它是什么?这就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实质性问题。那么,如果要提中国化的外语教育理论,就必须得说清楚外语教育理论到底是不是科学。如果承认它是科学,则不存在中国化与西方化的问题,因为科学是无法本土化的。如果认为它不是科学,那么它到底是什么?这就得明明白白说清楚。外语教育理论是不是通过科学方法论得到的科学成果,这是要说清楚能不能、要不要中国化的关键问题。

02
困惑二

困惑二:中国哲学有没有提供中国语言学的土壤和基础?

儒家“辞达而已矣”“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信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等关于“言”的结论性论述基础上,有没有发展出语言学与语言理论,并在语言学与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外语教育思想。教授们提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中国到现在为止,有没有在孔子的这两个教育思想上开出语言教育甚至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花来?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西方的语言学、语言思想与理论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关于这个发展过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王寅教授的《语言哲学研究》,也可以参考他提出的“中国后语哲理论”来思考中国外语教育思想的提出与建设。道家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等关于道与言的论述,但有没有在此基础上通过一脉相承的科学研究而形成中国语言学理论,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原创性的语言学理论和思想,要形成中国化的外语教育理论,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因为所有的外语教育理论,它的根是语言学,语言思想与语言哲学。

03
困惑三

困惑三:中国语言学与外国语言学这种提法有没有科学依据?

语言学就是语言学,有没有中国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这种提法,符合不符合科学?这是我的另一个困惑。如果说,中国哲学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学,叫中国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基础上,提出的外语教育理论,叫中国外语教育理论。现在的问题就是,中国哲学和思想上产生的语言学在哪里?中国哲学和思想上到底能不能产生语言学甚至都没有什么成型的成果可以拿来说明问题。西方思想从古希腊大哲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开始注意到语言问题,提出来being(王寅教授在《语言哲学研究》这部皇皇巨著中就论述到了这个问题)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与语言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到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的时候,语言干脆成了存在之家,哲学与语言成了一回事。这即是说,西方语言学的产生、研究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现在几位教授能够提出这个中国外语教育理论的建设问题,非同小可。但能不能拿出中国哲学与中国语言学的令人信服的成果,则是另一回事。同时,令人困惑的问题,又回到了前面第一个问题:语言学到底是不是科学,如果是科学,能不能提中国化的问题。自然科学显然不存在本土化的问题,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能不能,为什么能?这个问题回答不好,是没有办法搞中国语言学和中国外语教育理论的。

04
困惑四

困惑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能不能本土化?

在直播中,教授们多次提及Englishes的问题,有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印度英语等,甚至出了伦敦,就有各种方言,存在Englishes的问题。应该说,这个词的出现,是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而产生的。也就是说,English作为一名语言,已经不是那个国家的本族语了,而是作为国际通用语而存在,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差异,这些差异造成English语言的多模态化,称之为Englishes。这点是不错的。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中国会出现中国英语?我们知道,印度英语实际上是英国长期殖民印度的产物。再如,香港的英语普及程度和英语水平明显高于大陆,这也是香港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作为英国的缘故。现在我们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来学,来教,又提本土化的问题,是不是合适?如果走本土化的道路,将来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另外,即便是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印度英语等客观存在,这些国家的国民相互之间还是能够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原因恐怕是作为一门语言,它的内核是相通的,稳定的。虽然在某些用词、发音甚至语法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因为内核的同质性,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基本是顺畅而有效的。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说是要将之本土化,不如说是要解决这个内核的问题:让学生学到英语语言的这个内核,万变不离其宗,恐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05
困惑五

困惑五:即便我们将英语本土化,能不能解决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外语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慢差费,如重知识轻技能等等的问题。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不是因为把英语语言本土化,就能够解决了呢?对这一点,我是有质疑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外语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英语语言没有本土化造成的。因为目前中国外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不是由于英语语言本土化不够而产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