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注(一)膀胱经中风

 它山客石 2022-05-10 发布于浙江省

宇宙万物,阴阳对立统一。天,日月星晨平衡运行有周期,地,四季与昼夜之时序有更

替。人之能量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之明物质、暗物质、电磁场各种能量场影响。人自身阴阳平衡,同时也与天地平衡,此谓天人合一。 《皇帝内径》乃天人合一原理在医届之鼻祖之作。

后汉张机,字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其著作《伤寒论》,阐发 《皇帝内径》奥妙,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自仲景心裁,理论无不当,方法无不备。仲景之前,典籍皆有法无方,自仲景开始,才有法有方,开万世新程,  是为中医圣书。

《医宗金鉴》是清朝乾隆帝下诏由太医院吴谦等编,是全面系统修订并注解仲景《伤寒论》的成果。《伤寒论》经此注解,已经比原著容易理解,本文保留原著原貌,选编原注之精要,去除原注之冗余,结合个人见解,使之更易懂易用。

1.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受风寒所伤,病证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风寒初袭而郁于表(表指肌肤,体表,下同),不能再胜风寒之忤,故畏寒恶风。头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三经)之通位,项为太阳之专位,受袭导致营卫两气流行受阻,故而强痛。

太阳主表,是一身之外蕃,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荣守,邪不能入,虽有大风苛毒,也不能伤害身体。表气虚,则荣卫之气不能御外, 邪便有机可乘。邪之所以能伤人,必因身形先虚。

荣卫二者,也叫营卫,来自后天,由胃中食物之气(精华)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即气中的慓悍者,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以体内定位而言,称为气血;以其流行之功用而言,则称营卫。营行脉中,故属于阴;卫行脉外,故属于阳。营卫之所以能在体内流行,根本原因是肾中有来自先天的一气为其提供动力。故以气言,又叫营气、卫气。以能量而言,则称为阴阳。表,皮肤也。

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受到风邪所伤则卫受之;受到寒邪所伤则荣受之。邪气入侵身体,引发三类病症,对应三类疗法。卫方面受邪,则有汗为虚邪,证实为桂枝类。荣方面受邪,则无汗为实邪,证实为麻黄类。荣卫俱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证实为大青龙类。辨别三类症状,用所对应的疗法,其邪立解;用法不当,则邪不祛而病变生。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体经络存在,人体热能也能用红外相机捕获。营卫好比身体抵御外邪的两支部队,是肉眼不可见的两股能量。卫气是前线部队,靠近表皮。营气是后勤部队,贴近血管。凡外因百病伤人,首先迎敌的就是营卫两气。营卫强则身强。提高营卫能级,防病于未发比治病于已发更重要,治未病者,养生也。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只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就是太阳病(太阳经受风寒所伤而得病,统称太阳病)。

卫为表阳,风属阳邪,风、卫皆阳,其性本热,人遭风邪侵袭,即两热相遇,同性相抗,故迅速发热。卫被袭受伤不能固表,荣又受阳邪所蒸,故腠理扩张由密变疏而出汗。 汗出则表虚,为风所忤,故恶风。风性柔软,故脉缓。太阳病又兼见脉浮且缓者,名为中风,即通常所说的伤风感冒。

(插图来源于网络,下同)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sè)恶寒,淅淅(xī)恶风,翕翕(xī)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营行脉中属于阴,体内位置紧贴血管壁;卫行脉外属于阳,大体位置在血管外膜至表皮这一层。故太阳病之中风,阳浮而阴弱,即寸脉浮而尺脉弱,卫气受风邪袭击,进入战斗状态,故阳浮,浮则强,相对的,阴便弱。卫气强者被风邪入侵,两热(阳)相遇,热自发矣。营气受到风邪入侵,则阴阳相遇,营气弱者,营受邪蒸不再坚固而汗自出。卫气强而营气弱,说明营卫不和,肌表受风邪侵袭而不坚固,故恶风寒。此为人体之自我防卫功能(现代医学称为应急反应),故有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症状。肺主皮毛,皮毛不固则风邪入肺,呼吸通道气壅而鼻塞流涕矣。卫阳受风邪袭扰,卫气流行受阻于胸,则气上逆,出现干呕。

营卫有强弱,体质各不同。伤风感冒外因是风邪,内因则是病者营卫不能随时恢复平衡,故同处一地,有人感冒有人则不会感冒。遇风寒而打喷嚏者,通常不感冒;不打喷嚏者反而感冒。实质是,打喷嚏是人体营卫两气正常的表现,喷嚏一出,则风寒之邪随喷嚏而去,营卫遂恢复平衡。这种病证,宜用桂枝汤,解肌固表,调和营卫,营卫和则病自愈。

桂枝汤方

桂枝15    芍药15    甘草10    生姜3    大枣4

2碗,煎1碗,温服。

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此为发汗而不暴汗之意。

1.4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卫气抵御风邪入侵而发热,说明邪也盛,卫也强。营受邪蒸而汗出,精气因之而虚,故荣弱。此为荣弱卫强,要治太阳病之中风,宜用桂枝汤。桂枝汤兼有发汗和收敛功效,既发汗,又不致发过多汗。

1.5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内无他病,却有时发热有时不发热,有时出汗有时不出汗,其表病流连而不愈者,非荣不和,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先用桂枝汤解肌发汗,预做埋伏,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病自愈矣。桂枝能助卫气升腾,使正气得宣而汗出。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所宜矣。

先其时发汗则愈者,治病于未病之时,犹如伏击战,战之必胜。

1.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有的病人时常出汗,此为荣气已和,即,荣之自卫功能正常。荣气和而热仍不解,则是卫外之气犹不谐,而不与荣气共和谐之故。所以荣气虽和,而时时自汗出,病犹不解。故复发其汗以抑卫而和荣,荣卫和而病自愈矣,宜桂枝汤。

上两条,不论时发热自汗出或常自汗出,皆用桂枝汤,其理都是卫强荣弱。发热是卫气自卫功能的表现,汗出是营气自卫功能的表现。风邪属阳,风邪入侵,卫气迎战,两阳遭遇,卫强则必发热。有人不发热,当属卫气偏弱者,日常养生宜提高卫阳。营气受风邪所蒸,结果是出汗,由于精气流失,能级降低,所以卫强营弱,阴阳不平衡。发汗不仅驱逐外邪,还可使体表降温,降温又能降低卫气的能级,从而使荣卫恢复平衡而病自愈。

但是,发汗使卫气降低能级使其与营气和谐的后果,则是营卫整体能级降低,虽然平衡却是较低能级的平衡,所以,病初愈时,身体疲态尽显,即是此理。病愈后仍需调养才能恢复到病前较高能级平衡状态,这段时间就是康复期。各人身体强弱不同,康复期长短不一。

桂枝汤的功效,即发汗又不发太多汗,于定性中也讲究定量。民间有不吃药但凭运动发汗,伤风感冒即可自愈,其原理在于发汗使营卫平衡。

1.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如果太阳病初服桂枝汤不惟不解,反而加烦,是表邪太盛,宜先行刺法,疏其在经邪热,然后再服桂枝汤,发其肌腠风邪,自然汗出而解。

1.8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病将自愈者,必当先烦,汗出而解,脉象可做判断。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烦闷而汗作。欲自解而未解先烦者,则是邪正相争,作汗之兆。当其烦时,但诊其六脉俱浮,则知邪欲还表,当汗出而解矣。若脉不浮,则邪以入里,不会自愈。

1.9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若病已六七日,手足阴阳三部脉皆至而浮,忽然大烦,牙齿寒颤,说明正气已盛,是正邪争胜作汗的先兆,虽邪犹在必自愈。

1.10脉若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目重睑者,是睑复下垂目欲合也,为阴来济阳之兆。内际黄者,为胃气来复之征,故曰:此欲解也。

1.11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等同,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 当愈

脉偏胜则病,脉平和则愈。今寸口、关上、尺中三部脉,俱见浮沉、迟数、大小同等,阴阳和平之象,即有寒热不解之病,虽剧亦当愈也。

若脉浮,则表明邪还于表,汗出可解。脉和,则表明阴阳已经调和,病将自解。怎么判断脉和?可按寸口、关上、尺中三处来感知脉象,若三处之浮沉、大小、迟数同等,就是脉和,此时虽寒热之病尚未解,不论怎么烦躁眼睑也没事,病当自解也。所谓自解,即自我修复功能发挥作用,不治自愈。伤风感冒之所以能自愈,原因在于营卫经过六七日的自我调节恢复和谐。

1.12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风伤卫,寒伤荣,皆为太阳病,都恶寒,但风伤卫,则邪发于阳而为热,寒入荣,则邪发于阴而不热。六为阴数,荣为阴,荣气循环至阴数六日周期满,故寒入荣者六日愈。同理,风伤卫则七日愈。伤风感冒七日自愈,道理在此。

1.13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凡病之起,不外乎阴阳不和。凡病之愈,亦不外乎阴阳和。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与宇宙之阴阳发生同频共振,此为天人感应。日中得病夜半愈者,其人阳胜阴而得病,到了夜半自然之阴盛阳弱之时,刚好补强其阴使其阴阳和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其人阴胜阳而得病,到了明日日中自然之阳盛阴弱之时,刚好补强其阳使其阴阳和也。

1.14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其邪传行六日,三阳、三阴经尽,至第七日,三阳、三阴之病日衰,大邪皆去,此邪不再传递,故头痛第七日自愈也。若热盛不衰,病欲再传,将传入阳明经,可针刺足阳明,以泄其热,使其邪不再传,则愈矣。

1.15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病之中风,用桂枝汤后其表已解,但仍解而未清,是经内余邪留滞,十二日经尽之时,余邪尽,自然愈也。营卫两气循经流行的过程,也是自我修复的过程,故循经尽时,自然愈。

1.1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同为太阳病,中风与伤寒有别。中风者,风伤卫,卫居外,受伤则表虚,脉证为浮,可用桂枝汤。若其人脉浮紧、发热而不出汗,则是寒已伤荣,荣居内,故曰表实。中风者,荣受风蒸而自出汗,伤寒者,荣受寒侵故不出汗。汗出与不汗出,脉浮与脉浮紧,这是中风与伤寒的区别,不可误用桂枝汤。

1.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服桂枝汤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桂枝汤专治风邪,非解酒之药。酒客喝过量虽症状相似,不可用也。若用之,则桂枝汤之辛甘能催动其内热而致呕吐,即时吐还好,晚吐者,则益助其热,轻者不吐,重者吐脓血。

1.1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中风,本当解肌,若大发其汗,如水流漓,以至遂漏不止,其人必腠理大开,表阳不固,故恶风也。大汗淋漓,则膀胱津少,故小便难。内亡津阴,外亡卫阳,营卫功能受重创,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余依桂枝汤法。

此为仲景原方,若按1.4条,附子以10~15克为宜。

以附子加入桂枝汤,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

1.19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方主之。

大烦渴,阳明证也。洪大,阳明脉也。中风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不解,大烦渴脉洪大者,是风邪已入阳明,津液为大汗所伤,胃中干燥故也。宜与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而烦渴自除矣。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90克   石膏(碎)250克   甘草(炙)30克   粳米120毫升   人参45

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1.20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三日,发汗后热不解,发热如蒸笼般,这是风邪已转入胃,热自胃内腾达于外,非表邪不解,参考指标是病者大便硬,故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去皮,酒浸)60克   甘草(炙)30克   芒硝60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少少温服之。

1.21太阳病,发汗后,汗大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去黑皮)12克   茯苓12克   泽泻20克   白术12克   桂8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约1克)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津液为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内除血液外的正常水液,包括脏腑、躯体及人体各个器官和孔窍的内在液体及分泌物。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如汗液、眼泪、尿液等,主要分布于人体表面皮肤、肌肉以及各个孔窍中,主要起滋润作用,并可以渗入血脉,还可以帮助排泄废物;液,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如脑脊液、胃液、肠液、关节腔液等,主要分布于大脑、骨髓、脏腑、关节等部位,起营养作用。

太阳病,大汗后,病者津液流失严重,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想喝水,当少量多次喝水,以滋胃燥,令胃气和,则可愈也。若脉浮,说明太阳表邪未罢;小便不利,说明膀胱积液不化;微热,消渴者,则是表邪未尽邪已传里矣。膀胱是津液之府,今受邪热熏灼,现有之津损耗严重,喝水又不能化生为液,病者津液告匱,故求水自救,表现为口渴。五苓散能外解表热,内输水府,使水气化生津,热渴止而小便利矣。

凡饮水多而小便少,谓之消渴。今微热兼小便不利,证成消渴,说明热邪犯本已深,里热饮盛,既要解肌还要利水,惟五苓散可全功。

1.22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必自汗出。六七日不解而烦者,表证未除且表邪已转入膀胱也。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是有里证也。上条汗大出致胃中干,水入即消,故少少与饮,令胃和则愈。本条无汗,水入则吐,则因邪热入里,水盛于热,水壅不化蓄于上,饮亦水也,以水得水,膀胱之气化功能不行,水满则溢而吐,名为水逆。水逆者,必小便不利。五苓散辛甘淡渗,外解内利,可令其汗出尿通,表里俱解。

五苓散既解消渴,也解水逆,既治余邪之表,也治小便不利之里。泽泻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二苓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白术燥湿,健脾助土制水;桂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泽泻得二苓助渗,利水之功倍,则小便利,水不蓄矣。白术借桂宣通,通阳之效捷,则气腾津化,渴自止矣。

1.23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太阳病,上两条说的是小便不利者。本条小便利者,是膀胱之府无邪热也。若其人饮水多,此热在上焦,心火亢甚,而渴饮水多,则水停于中焦犯心火,故心下悸。若其人饮水多而小便少,此热在下焦,膀胱水积而小便少,则小腹胀急。

1.24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上条未发汗,水停于中焦犯心火,故饮水多而心下悸,小便少而里急。本条发汗后,水停于上焦伤肺,故饮水多必喘;以水浇洗亦喘。饮水多则冷伤于内,水浇洗则寒伤于外,均伤肺,故俱喘。

1.25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太阳病,服用桂枝汤发汗后,不可继续用桂枝汤,当辨证转方。如病人汗出而喘兼无大热,是邪已不在表;不恶热,是邪不在胃;不恶寒,是邪已入太阴肺经。故不可再用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发散肺邪,而汗、喘自止矣。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去节)20克  杏仁(去皮尖)16克   甘草(炙)10克  石膏(绵裹,碎)120

上四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黄减150毫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温服。

1.26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此续上条,不论是发汗后或者是攻下后,只要汗出而喘,无大热,不恶寒,就是邪已入肺,不可再用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27太阳中风,不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热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太阳中风,表邪也。不利呕逆,里饮也。表邪解者,乃可攻里饮也。审其人漐漐(zhí zhí)汗出,发热有时,若仍恶寒,是表未解,尚不可攻里。若不恶寒,则为表已解,可以攻里。今见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表虽解但里不和,小便不利,水蓄无所从出而呕逆,此里之急证,故用十枣汤强攻之。

十枣汤惟壮实者宜之,不可轻用。

辨别表解与否,只看恶寒。若发热汗出恶寒,则表未解;若发热汗出不恶寒,则表已解。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孹(bÒ,手剥去核也))十枚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300毫升,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160毫升,去滓,内诸药末。强人服2克,羸[léi]人服1克,于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1克,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此方不可轻用。

1.28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只要恶寒,无论已汗未汗,都是表证未解,不可急于攻内。欲解表证,宜桂枝汤。表证未解而攻内证,治法逆反也。

1.29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上条讲外证不解不可下,本条进一步提出外证之脉。太阳病,先发汗不解,继而转攻内证,脉浮者不愈。脉浮者,说明邪在表,反攻其内则外邪仍在,所以不愈,应当继续解外才能愈,宜桂枝汤。

1.3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什么是逆反?例如,本该先发汗解表反而攻其内证,这就是逆反;本该发汗就先发汗,这就不逆反。本该急救其内反而先发汗,这也是逆反;该攻内则先攻内,这就不逆反。

表证急者即宜发汗,里证急者即宜攻内,不可拘泥于先汗,须辨先后缓急。

1.31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滑者必下血。

太阳病,本应先解表使营卫和,若误下之,则引邪入里,有的人下后脉浮不结胸,则里和不受邪,邪仍在表,病将自愈,与不吃药而病自愈无多大差别。有的人下后脉促,为阳结实邪之脉,外邪已入胸,故必结胸。脉细数,少阴邪热之脉;咽痛,少阴邪热之证,故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少阳之脉,两胁拘急,少阳之证。脉紧,太阳脉,头痛,太阳证。脉沉紧,寒邪入里之脉,欲呕,胃阳格拒之证。脉沉滑,宿食脉,邪热入里下利。脉数滑,邪陷入阴,伤营下血。

咽痛,少阴寒热俱有之证也,咽干肿痛者为热,不干不肿而痛者为寒。

咽痛胁急欲呕,是寒邪入里之变。头痛热利下血,是风邪入里之变。所以然者,脉浮滑数为阳,脉沉弦紧细为阴。

1.32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利,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见不得卧,躺下更加难受,坐起好受些,故欲起,说明外邪已传入阳明经,心下乃脾胃,病人胃部必有邪结。若脉实大,乃胃部有热结,当可攻内,促便泻胃热。今脉微弱,是胃部有寒结,法不当攻内而反攻之,治反也,表热乘虚而入里,必拉稀。若拉稀能自止,是其人胃实而同燥化,必作结胸;若拉稀不止,四日又拉,是其人胃虚而同湿化,便是协助表热入胃致拉稀。

1.33太阳证,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当优先解表,外证未除便数次泄下,误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助表热入里而拉稀,这便是协热而利;里因数下而虚,虚而不固从寒化,稀里哗啦拉稀不止,里邪郁结则心下痞硬,其脉必沉迟或微弱,里寒且虚,故用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20克   甘草(炙)20克   白术15克   人参15克   干姜15

上五味,以水600毫升,先煮4味,取330毫升,内桂更煮,取200毫升,去滓,温服,日2服,夜1服。

1.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本该用桂枝汤,医误下而虚其肠胃,为热邪所乘,热邪入胃,下通于肠而作泄,利遂不止。脉促者,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也,此为阳独盛之脉也。脉促有力,虽表未解但不恶寒,是热已陷阳明。喘而汗出者,是阳明胃府里热,气逆所致。汗出而喘,则是太阳风邪气壅所致。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里热也。

脉证:脉沉迟或微弱是里寒,脉促是里热。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50克   黄芩20克   黄连20克   甘草(炙)15

上4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200毫升,内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温服。

葛根清轻升发,解肌而止利。黄芩、黄连苦寒清肃,止汗而定喘。

1.35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汗出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者必结胸,外邪已入胸也。因表未解而下之,导致外邪入胸,故当解表并避胸满,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用桂枝之甘辛,和太阳之表,去芍药之酸收,避胸中之满。上条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下利不止,属实热,其汗为里热蒸越之汗。此条脉促,若汗出微恶寒,则是表阳不固之汗,阳虚也,须提防亡阳,固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15    甘草10    生姜3    大枣4

2碗,煎1碗,温服。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15      甘草10    生姜3    大枣4  附子(炮)8

2碗,煎1碗,温服。

1.36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当汗而反下之,若下利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者,乃邪陷于胃,热在阳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也。今当汗反下,不下利而微喘,是邪陷于胸,未入于胃,表仍未解。故仍用桂枝汤以解表,加厚朴、杏子以降逆定喘也。素有喘病之人一旦中风必喘,以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为佳。此为风邪误下作喘之治法。若寒邪误下作喘,当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厚朴利气,杏仁下气,为定喘之要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15    芍药15    甘草10    生姜3    大枣4   厚朴10  杏仁7

2碗,煎1碗,温服。

1.37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风邪未解而反下之,肺虚者,引风邪入肺也,风属阳,阳主上升,阳邪乘虚而上冲。仍当解表,排出陷胸之邪,可用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用之。

1.38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仲景治伤寒三大法,即汗、下、吐。汗,发汗也;下,促便也;吐,催吐也。上文已出现汗、下二法,此条则是吐法。病证不同,法也不同。

病如桂枝证,乃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也。今头不痛,项不强,像桂枝证但症状不全。寸脉微浮,是邪已离表,去表未远。胸中痞硬,是邪入未深而在胸中,实邪痰饮填塞心胸,中、下二焦为之阻隔,气不得不以上焦为出路,故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寒饮在胸不在肌腠,解肌之法不可用。痞硬在胸不在胃,攻里之法,即下利,亦无所施。故胸有寒,当吐之,宜瓜蒂散。

素有痰饮内积者,稍涉风寒,引动其痰,往往有此证,只要头不痛,项不强,即可考虑非风邪中表,乃寒邪入胸。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黄)一份, 赤小豆一份

上二味,分别捣筛,合之为散。取1钱匕,用香豉1合,热汤7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服,得快吐乃止。

此方为吐剂中第一品,然诸亡血虚家,胸中气液已亏,不可与也。

1.39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发于阳,即中风阳邪,不汗而反下之,热邪乘虚陷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即伤寒阴邪,不汗而反下之,寒邪乘虚陷入,因作痞硬。风邪入里则结胸,寒邪入里则痞硬。然因人之气体不同,亦有病发于阳误下而痞硬,病发于阴误下而结胸者。无论怎样,都是下之过早之故。

1.40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跻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太阳病之脉本浮,动数者,表邪欲传也;太阳病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膈,心胸之间也。拒,格拒也。膈内拒痛,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客气,外来之邪气也。短气,呼吸急促也。懊侬,心为邪乱而不宁也。阳气,外邪本风,风属阳,故曰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里虚因而陷入,故曰内陷。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者,风邪脉也,数者,热邪脉也。动则为诸痛脉也。脉浮、头痛发热、自汗出、恶寒,太阳证也。今脉浮而动数,表邪欲传也。微汗盗出而反恶寒者,表邪未解且已迁延日久内陷也。表未解当解表,医反下之,遂使动数之热脉变为寒迟。表邪欲传之时,若解表,可驱邪出外,下之则引邪入里,侵入膈中,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邪气在心胸之间扰动,遂使呼吸急促,心神烦躁不宁。下后胃中必空虚,外邪乘虚而下,心下胀硬,径实化为结胸矣,当以大陷胸汤主之。若病情轻者不结胸,但头汗出至颈,余处无汗,则热滞留不走;小便不利,则湿滞留不泻,热湿合化,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45克   芒硝 60克  甘遂(另碾)1.5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去200毫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温服。得快利,停药。不利,再服。

此方惟大实者可用,如挟虚或脉浮,不可轻试。

1.41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发,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前文已讲过,太阳病,宜发汗又不可大汗淋漓发过量汗。今重发汗已伤营卫,再下之又伤藏府之津液矣。表里皆伤,遂不大便五六日,胃府燥矣;舌上燥渴,胃中干也;每至申时,便小有潮热,胃热盛也;胸腹中,上、下俱硬满结实大痛,手不可近,则腹中上、下邪气皆盛,其脉常沉伏,故以大陷胸汤主之无疑也。

大陷胸汤,猛药也,非重症不可用也。

1.42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结胸汤主之。

上条大结胸,邪重热深,病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不可近,故宜大陷胸汤,以攻其结,泻其热也。若病症未若上条般严重,邪浅热轻,只在心下硬满,按之才痛,不按不痛,则为小结胸。且脉浮滑,说明卫气之功能未遭重创,不可用大陷胸汤,故用小结胸汤以开其结,涤其热也。

小陷胸汤方

黄连 15克  半夏(洗)125克   栝蒌实50

上3味,以水1200毫升,先煮栝蒌,取600毫升,去滓,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

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蒌润燥下行,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攻虽不峻,亦能突围而入,故名小陷胸汤。

1.43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上面讲大结胸者,系中风误下所致。本条讲伤寒亦可结胸。伤寒六七日,结胸不因误下而成此热实之证。脉沉而紧,里实之脉。心下痛,按之石硬,里实之证。脉病皆实,故以大陷胸汤主之。

1.44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主之。

热实能致结胸,寒实亦能致结胸。不同原因引起之结胸,治法当然不同。寒实结胸者,乃水寒结实于胸。无热证者,身无大热,口不燥渴,无热实证也。伤寒结胸,脉必沉紧。

三物白散方

桔梗3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1份  贝母3

上2件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1克,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1杯;利过不止,进冷粥1杯。巴豆性热,得热则行,得冷则止。进粥,保胃也。

1.45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有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若胸胁满硬者,此结胸也。今不满硬,复往来寒热者,乃少阳表里病,非结胸也,当与大柴胡汤两解之。但有结胸状,又身无大热者,此为水结于胸胁。头有微汗出者,系热气上蒸使然,故以大陷胸汤主之。头汗出,余处无汗,结胸证之特征,结胸既明,可用大陷胸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125克  黄芩45克   半夏(洗)65克   芍药45克   枳实(炙)60克   大黄30克   生姜(切)75克   大枣(孹)12

上8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至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3服。

1.46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结胸证部位在心上至少腹,硬满痛不可近,则其邪盛位于胸下,欲急攻治下,便用大陷胸汤。今结胸项强,即邪结胸中,胸膈结满,头能仰而不能俯,胸中邪气紧实,项势常昂,状如柔痉,则其热盛位于胸上,只要驱除实邪,胸中和则项自舒。宜用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黄125克   葶苈子(熬)30克   芒硝60克   杏仁(去皮尖,熬黑)50

上4味,捣筛2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1枚,别捣甘遂末2克,白蜜40毫升,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1.47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太阳病,只要脉浮,即表邪未解,不可滥用攻下治法。今结胸证患者,其脉浮大,是邪尚在表,热结未实,故不可下。若误下之,未尽之表邪复乘虚入里,以至结而又结,病热弥深,正气愈虚 ,则死矣。

1.48结胸证悉俱,烦躁者亦死。

此条应为承上条而言,即结胸证,其脉浮大者,虽然所有结胸的症状都有,胸之下,少腹之上,左右两胁,无不硬满而痛,比大结胸还严重,以至烦躁不宁,下之亦死,不下亦死。故结胸证当于可下之时急下之,不可拖延而错过时机。

 1.49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邪结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名曰结胸。邪结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经),名曰藏结。气通则不痛,气塞则痛。邪结于阳分(胸),则阴气不得下通;邪结于阴分(胃),则阳气不得上通。二者皆邪气乘虚入里所致,皆按之痛硬,而其脉与证之状有所不同。寸脉浮,关脉沉,为结胸也。寸脉主胸,浮脉主表,关脉主胃,沉脉主里,是知其邪由胸表陷入胃里而结也。结胸属实热,热邪入里致胃壅塞,必不能饮食、不大便、脉沉石。藏结者,状如结胸,但属虚寒,是邪陷入藏里而结,故胃不壅塞反而空虚,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关脉细小沉紧,主藏结寒痛。时时下利者,乃阴邪结于阴藏,寒盛之故。结胸,乃阳邪结于阳分;藏结,乃阴邪结于阴分。藏结者若舌上白胎滑,乃胸中无热,尚可用理中之法温之。结胸者若舌上白胎滑,胸中无热,下之更寒,故不可下,难治。

1.50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患藏结者,若胁下素有痞(硬块),新邪旧痞交结,痞连脐旁,脾脏结矣;痛引少腹,肾脏结矣;若继续进入阴筋,肝脏结矣。三阴之经俱结,故主死。

1.51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藏结无阳证,即无太阳证之发热,无少阴证之往来寒热,其人反静,无阳明也。前文言“舌上白胎滑者,难治”,未言不可治也。此条言不可攻也,是对难治之补充。舌上白胎滑者,乃胸中有寒。三阳证俱无,可见卫气弱极,兼胸中有寒,若攻下,恐营气也失,营卫皆失,命危矣。故不可攻,只宜温寒散结,故难治。

1.52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xùn]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复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被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病发于阳而身热,本当以汗解之,而反以水喷洒浇淋,图一时之凉快,则身热虽暂时被劫而退,然终不是被消除,故过后热烦更甚。水寒外束,肤热乍凝,故肉生肤粟(鸡皮疙瘩),热入不深,故意欲饮水反而不甚渴。可用文蛤散内疏肤热。若不缓解,用五苓散外解表热。若身热皮粟仍不解且恶寒,欲引衣自复者,若用水浇淋喷洒,则更令热不得出,当以桂枝汤汗解之。假如服桂枝汤后,汗已出,汗出则肉粟自解,却增加了腹中痛,这是表已解而里未和也,宜用桂枝汤倍加芍药以调和表里。

文蛤散方

文蛤

文蛤即五倍子,为散,以沸汤100毫升和2克文蛤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