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学通中医脉诊

 记住我的好413 2022-05-10 发布于天津
       中医诊脉在外行看来玄之又玄,其实不然,现代中医的脉诊局限的说是医生用手指指腹对病患的寸口脉诊查过程。此过程须长期,反复,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
       单纯就学会诊脉而言,一日足矣,人体脉的形成与心阴、心阳的充足与否,肺气的强弱,脾胃化生气血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心阴是心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加上心阳的主导,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气血的盛衰和多寡是脉之“胃气”的根本,临床以胃气的盛衰有无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脾统血,肝藏血,一个囊裹血液于脉道不外溢,另一个调节血量,主疏泄,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肾主藏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气充,则尺脉搏重按不绝,是谓“有根”。“肺朝百脉”参与宗气生成,且助心行血,呼快脉快,是以前人亦将脉搏称为脉息。
       了解了脉搏生成的机理,是诊脉的基础,诊脉部位有三部人迎、寸口、(趺阳、太溪)。现今诊脉取寸口脉(诊脏腑病)。其中人迎、趺阳用来分候胃气,太溪脉用来诊查肾气的存绝。如俩手寸口脉十分微弱,再诊趺阳脉,若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胃气尚存,有救治的可能,若趺阳脉难以触及,提示胃气已绝,难以救治。太溪脉同理。
图片
     以上是遍身三部位置,寸口法三部九候,中指定关,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合为寸关尺,又有九候,曰浮中沉,寸口脉诊病原理:《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难经·一难》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以上说明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一是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皆可反映于寸口;二是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肺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寸口可以诊察胃气的强弱,同时也可了解全身脏腑气血之盛衰。另外,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相对固定、浅表,诊察方便易行,故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图片
     诊脉首先总按,三指一起按,轻取,中取,重按,看脉在那个位置最能清晰反应出来,轻按既得既为浮脉,重按到底才得既为沉脉,此时应与望诊相比较,如果来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声高,有气势,是为阳症,反之为阴,阳病得阴脉,预后差,阴病得阳脉略好,诊病辩证,脉证需相合,若不合,肯定辩证有误,再加问诊详细推敲。其次单按,举例说明左手尺脉,重按候肾,按而不绝,说明肾气足,一般年轻未婚小伙多见,若重按即无,肾气不足,再问有无腰酸腿软,以明确是否肾虚,若无,说明肾气绝而未绝,今冬明春只是时间问题,亦或许是脾胃相合,后天补益强过先天耗散也不为奇。若是抬指尺脉转而弦细,说明肾阴不足,相火浮动,小便必短赤。此举一禹之例。详细有收费文章详述。
图片
      关注唐老中医,高速不迷路,生活有健康。低头有梦想,抬头有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