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线下 | 4月22日苏白学堂第二次线下活动回顾

 吴语资料馆 2022-05-11 发布于江苏省

苏白学堂,做最优秀的苏州话教学与传承平台。

夜色撩人,流光溢彩,霓虹初上,人心徜徉,城市的夜生活方才伊始。三千世界,一任繁华,人,行走了大地,流连于尘埃。小兔子长大了,要学会流浪。流浪久了,却又想变成狐狸,回首看一眼梦中的故土。

犹记得东京街头跟唱《海阔天空》的华裔女子,脆弱的防线,就在那一句乡音面前崩塌。曾经自己,囿于金陵象牙塔,却为城中一隅偶然邂逅的一碗奥灶面魂牵梦萦。九州美食千千万,不及家乡面一碗。

大海的苏州一碗面

人说北国好吃面,我说你却不知姑苏面馆冠中华。人道苏州鱼米之乡,何故食面?我道江南沃土一年两熟,一季水稻一季麦,食面无可厚非。十三亿同胞,口味各异,我自然尊重北方的朋友,但要说为何我们独钟苏式汤面,大抵还是因为北方以面为主食,我们品面作点心

因为是点心,苏州人仍是早上吃面为主。大清老早,便有几位老主顾等着面馆开张,只为吃碗头汤面,讨个好彩头。除了头汤面,苏州人吃面的讲究颇多。所谓“轻面重浇宽汤”,甫一出口,人家便知道是老食客,必恭敬款待。

早些年还有店小二,唤“跑堂”“响堂”。一看你来了,便大声吆喝着“诶——来哉,三号台老面孔,三两蟮丝面,龙须细面,清汤、重青、重浇过桥”。省了你的口水,却让你写意非凡。也难怪那年头响堂收入堪比公务员——都是伺候百姓的主!

专心致志的听讲

前面提到“重青”,舞狮采青一般指生菜,这里的青则是葱或蒜叶,为面点添些香气,为荤腥点缀些素口。浇足面畅,也该结账了,老苏州唤“惠钞”。这一轮回,也便到此告一段落。但这样的故事,每天清早都在上演。

诚然,顾客的满足,也离不了面倌的用心。“文”要记得每位老主顾的口味,“武”要用心经营下面的技艺。工具,苏州话唤“家生”,这就给冷冰冰的物什平添了一分烟火气。

捞面的家生名叫笊篱(tsa lie),当年也是老字号的面馆观振兴所创,于是在他们家也有另一个名字,称“观音斗”。而那份捞面的技艺,也因此被唤作“观音抖”。这观音一抖,便似鲤鱼跃龙门,俗话则称鲫鱼背。功架一摆,一碗鲜掉眉毛的面点便是板上钉钉了。难怪乾隆皇都赞不绝口。

再说浇头。除了面汤,浇头则便是苏式汤面的灵魂了。爆鳝鳝糊素什锦,肉丝腰花炒猪肝,面筋辣酱焖蹄髈,壮鸡鱼片熘虾仁。

和大家分享苏式面的故事

这些都是日常,且看各家老字号还有各自的独门招牌。奥灶馆独兴红油爆鱼,乾隆曾赏赐枫镇大面,兴福寺推荐蕈油红面,太仓双凤享羊肉白面,朱鸿兴复原古冻鸡面,五芳斋专注大排骨面,松鹤楼发明红卤鸭面,黄天源开创炒肉神面。

若是这些仍旧不能满足你的味蕾,且来挑战三虾面秃黄油面。前者集虾仁、虾脑、虾籽荟萃,后者揽蟹黄、蟹膏、蟹油入怀。一口入肚,活赛神仙。

也有人家道中落仍感怀美食,老板也不会斜眼对待。浇头价钱没有上限,汤面却是总不会漫天要价。没有荤腥漱口,总还可以鲜香绕肚。堂倌一句“阳春面一碗”,浇头说是阳春,实指白雪,白雪消融,即便不见踪迹,给足了食客面子,依旧让每个人满意。这生活中的一句缩脚语,便蕴含着苏州人民的委婉礼貌与生活情趣。

精彩的讲座博得满堂掌声

如正餐的米饭一般,苏州人对汤面的钟情,也是与生俱来,无需质疑的。这也难怪离家的游子,把对家乡的念怀全部寄托于那一碗小小的面中。既可隐忍谦为钢练骨,亦可温婉柔软绕指柔,吃下这碗家乡面,愿你把所有的柔软留在碗底,为那明媚少年时的豪言信步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